摘 要:袁世凱在晚晴舊軍崩潰,國家孱弱的背景下,編練出了一支近代化的北洋新軍。在北洋新軍的編練中,袁世凱建立了一套全新的軍事制度。北洋新軍建立了統一的軍事編制;引進了西方化的軍隊裝備及訓練方式;制定了嚴格的選拔軍官和招募士兵的標準;建立了一套嚴格的考核、獎懲、撫恤制度和軍隊紀律;并注重以獨特的軍事思想教育強化新軍的個人色彩。袁世凱一系列的軍事制度改革,推動了中國軍隊近代化的發(fā)展,為中國軍隊和國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關鍵詞:袁世凱;北洋新軍;軍事制度;軍事編制
前言
晚清國事衰退,軍力不濟,八旗軍、綠營兵和湘軍等舊式軍隊不堪一擊,清政府和社會不同階層都迫切需要建立一支近代化的新式軍隊。袁世凱在北洋新軍中推行的一系列的軍事改革,他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善的軍事編制;統一了軍隊的武器裝備;采取了近代化的訓練方式;用嚴格的標準選拔軍官和招募士兵;建立了一套嚴格的考核、獎懲、撫恤制度和軍隊紀律并且加強新軍的思想教育,對中國軍代近代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北洋新軍的軍事制度
自洋務運動開始,一些知識分子便提出了改革舊軍隊建立新軍隊的主張,如當時著名的學者鄭觀應,他在《練兵》一書中便提到了西方編練陸海軍的具體情況,請求清政府改革軍隊,編練新軍。在當時的統治階級內部也有人看到了這一點,如恭親王奕訢便在他的奏折中提到了“治國之道,在于自強,而審時度事,則自強以練兵為要”[1]。而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更是讓當時的統治階級看到舊軍的腐敗和不堪使用,于是朝野上下便紛紛要求編練新軍。其中以兩江總督張之洞為主的地方權臣紛紛上書,陳述編練新軍的重要性,他在奏疏中說“憤兵事之不振,由固習之太深,非認真效仿西法,急練勁旅,不足以為御辱之資”[2]。光緒帝也深深地認識到為了維護清朝政府的統治,建立一支西式的精銳國防軍,是十分必要的。當時的中國朝野上下都渴望編練“新軍”,在思想上形成了全面的統一,這就為清末新軍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礎。正是在這樣的國內背景下,中國的軍事拉開了近代化改革的序幕,清末的“新軍”也由此誕生。
袁世凱建立的北洋新軍,成為晚清改革軍制的先導,使清末軍制改革有所依循。袁世凱編練的北洋新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陸軍,在中國近現代史和軍事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對中國軍隊近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軍事編制
清末舊軍戰(zhàn)斗力差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軍官貪污嚴重,這樣的軍隊是不會有強大的戰(zhàn)斗力的,而混亂的軍事編制正是軍官們貪污的主要原因。為了避免混亂的編制導致的各軍人數不一和缺乏對軍隊的整體領導,新軍編制完善健全,層層節(jié)制,同時層層策應,在防止軍官專權和貪污的同時,又能保證軍隊的整體配合,互相策應。新軍的編制基本上采用了日本陸軍的編制,即以鎮(zhèn)基本編制(與現在的師相仿),設統制一名;每鎮(zhèn)轄步兵兩協(即現在的旅),設協統兩名;每協有兩標,設標統兩名;每標有三營,設管帶三名;每營有三隊,設隊官四名;每隊有三排,設排長四名;每排有三棚。馬隊和炮隊的各有一標,每標有三營,每營馬四隊、炮三隊,各個編制官職同步軍相同。新軍每鎮(zhèn)有軍官共748名,士兵10436名,民夫雜役1328名,北洋新軍每鎮(zhèn)共計12512人[3]。軍事編制規(guī)范的同時,軍制的分工也變得更加明確,步隊、炮隊、馬隊、工程兵、輜重兵和后勤雜役的等各司其職,保證戰(zhàn)時各方協調清楚,后勤補給井然有序,保證軍隊的戰(zhàn)斗力。
(二)軍隊裝備及訓練方式
在八旗軍和綠營兵時期,士兵的武器多為大刀長矛和落后的鳥槍、抬槍,火炮則是兩百多年前的老樣式,從未進行過改進。這些落后的武器在列強軍隊的洋槍火炮面前不堪一擊。到了湘軍,淮軍時期,雖然補充了大量的火槍和火炮,但是由于將領守舊的思想和武器來源的混亂,使得當時的火器未能發(fā)揮大的作用,并未受到軍隊的重視。以至于在新軍初期的“定武軍”中所使用的武器仍然比較繁雜,袁世凱接手編練新軍,并改名為“新建陸軍”之后,新軍的槍支一律改用為奧地利出產的M1895曼利夏步槍、馬槍,軍官的配槍為六響左輪手槍,火炮則統一為格魯森快炮。在統一槍支火炮的同時也統一了彈藥的制式而且對于軍裝被服鞋襪等都作出了統一的規(guī)定,減輕了后勤的壓力。在軍隊的訓練方面,袁世凱大力任命西方軍事教官,使洋新軍訓練西方化和近代化。他教官任命德國人巴森斯為總教官,任命德國人祁開芬為炮兵教官;挪威人曼德為騎兵教官;德國人伯羅曼為德操教官,同時還印發(fā)了《德國陸軍操典入門》和《練操法詳晰圖說》[4]等軍事教科書來指導訓練,使當時的新軍從武器裝備到訓練方式都充滿了普魯士陸軍的味道。
(三)士兵招募及軍官選拔標準
八旗軍和綠營兵等舊軍中的士兵選拔多為世兵制,即父死子繼,世代當兵,這樣的兵制下士兵很容易成為將領的家奴和佃戶,士兵缺乏訓練和戰(zhàn)斗意志,消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而地方團練的士兵來源多為農民,農民淳樸且文化水平不高,很容易同鄉(xiāng)抱團,不易管理而且導致軍隊文化素質不高。新軍在士兵的選擇上參照了西方軍隊的條例,有著嚴格的標準,以保證士兵的素質和軍隊的戰(zhàn)斗力。如士兵的年齡必須限制在16-25周歲;身高最低為4.8尺,南方的士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所降低;士兵必須有好的身體素質;無不良嗜好,如吸食鴉片和有過犯罪前科;最好是農民,散兵游勇和地痞無賴是不允許被招入軍隊的,這有利于對士兵的控制;要求士兵有一定的文化,這就保證了士兵的文化水平,能很快接受新式的軍事訓練和武器裝備[5]。
在軍官的選擇上更加的嚴格,尤其看重有過軍校經歷的人才,袁世凱大力發(fā)展和建設軍事院校,培養(yǎng)軍事人才,新軍軍官大多受過教育,整體文化水平和軍事素質很高。北洋軍軍官的組成大體上分為三種:第一種為以科舉考試出身的士子,如徐世昌和阮忠樞等;第二種為北洋武備學堂等軍校畢業(yè),受過高等軍事教育的人才,如當時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等將領;第三種的則是袁世凱的舊將和親信,他們大都經歷過戰(zhàn)爭,有著豐富的戰(zhàn)斗經驗,如姜桂題和張勛等。這樣既保證了軍官的整體素質,也能使軍隊有戰(zhàn)斗經驗,避免紙上談兵,在這樣條件下挑選出的士兵和軍官組成的軍隊,戰(zhàn)斗力較于舊軍有了穩(wěn)固的提升。
(四)整肅軍紀
一支軍隊的戰(zhàn)斗力都是建立在嚴格的軍紀上面的,最著名的如岳家軍的“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嚴格的軍紀使他們得到了人民的擁戴。而清朝的舊軍軍紀大都比較差,他們畏敵如虎,面對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時卻是毫無人性可言。如湘軍在攻破南京時為了報復太平軍便大肆擄掠,屠殺和破壞,軍紀極差,使得當時的南京城被夷為平地,滿目瘡痍,尸橫遍野,宛如人間地獄。正是因為當時湘軍所犯下的罪行,曾國藩被當時人們稱之為“曾屠戶”,“曾剃頭”,成為了他人生的污點。一支沒有紀律的軍隊是沒有戰(zhàn)斗力的,所以袁世凱在編練新軍的時候便制定了著名“斬律十八條”:“臨陣回顧、退縮及交頭接耳私預壓者斬;遇差逃亡,臨陣詐病者斬;結盟立會,造謠惑眾者斬;持械斗毆及聚眾哄鬧者斬;黑夜驚叫疾走亂伍者斬”等等,犯者定斬不饒[6]。嚴格的軍紀在約束著士兵的同時,也約束了軍官,如軍官不能私自體罰士兵,一切都要按照軍紀來執(zhí)行,避免了舊軍中軍官私自打罵士兵的惡習。袁世凱用嚴格的軍法來控制新軍,保證了士兵在遵守軍紀的同時,也使士兵逐漸養(yǎng)成了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習慣,保證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
(五)考核、獎懲及撫恤制度
軍紀用來震懾士兵,而公平的考核、獎懲和撫恤制度才能保證士兵長久的斗志。新軍每年考核兩次,考試的內容為軍官考軍事理論和專業(yè)技能,成績優(yōu)秀者升職,不合格者降職;士兵考射擊,成績優(yōu)秀者可得賞銀;士兵在入伍3個月后,表現優(yōu)秀的人,免除其部分徭役和差役;士兵生病和受傷給予治療,受重傷者還可獲得賞銀,并支付受傷士兵原有的軍餉;陣亡的士兵的撫恤金按照原有的軍餉發(fā)2年。這樣的考核、獎勵和撫恤制度解決了士兵的后顧之憂,也使士兵在日常訓練中和考核中能夠保持專注度和強度,提高整體的訓練水平,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
(六)思想教育
一只沒有信仰的軍隊是沒有戰(zhàn)斗力的,是不可能戰(zhàn)勝敵人的。袁世凱自接手新軍便注重加強對士兵的思想教育,他認為治理軍隊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教育士兵,武裝士兵的頭腦,其次才是訓練士兵,武裝士兵的身體。因此袁世凱便在新軍中大肆宣揚儒家思想,向士兵們灌輸“袁大人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要為袁大人賣命的想法”,讓士兵心中只有袁世凱,沒有朝廷和皇上,宣揚對他的絕對忠誠,將自己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這支軍隊,將北洋軍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后來,攝政王載灃害怕袁世凱擁兵自重,威脅朝廷政權,便以腳疾的理由讓袁世凱回老家休養(yǎng),妄圖剝奪他的兵權。等到辛亥革命爆發(fā)之時,清政府命令大臣蔭昌指揮北洋軍鎮(zhèn)壓革命軍,但是北洋軍卻拒絕聽命運蔭昌,暗中仍然聽命于袁世凱,清政府不得不讓袁世凱復出重掌北洋軍,鎮(zhèn)壓革命。從這一事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袁世凱對新軍實行的軍事和思想教育的成功,這樣既掌握了軍隊,又提高了軍隊整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二、袁世凱對于中國軍隊近代化的貢獻
(一)新式軍隊的建立及戰(zhàn)斗力的提升
袁世凱對于近代中國軍隊發(fā)展的貢獻莫過于北洋新軍六鎮(zhèn)顯示出的強大的戰(zhàn)斗力。新軍的戰(zhàn)斗力最能體現于1911年10月的“陽夏保衛(wèi)戰(zhàn)”[7],陽夏保衛(wèi)戰(zhàn)是辛亥革命中規(guī)模最大也是最激烈的一場戰(zhàn)役。在辛亥革命初期,以南方新軍為基礎的革命軍在面對舊軍和巡防營的時候連戰(zhàn)連勝,銳不可擋。但當袁世凱復出之后,便親臨武漢前線,他命令馮國璋為第一軍指揮,段祺瑞為第二軍指揮,率領北洋軍猛攻漢口,革命軍雖英勇奮戰(zhàn)40余天,但是北洋軍裝備齊全,戰(zhàn)斗力強大,無奈漢口失陷,不久漢陽也迅速被攻破,北洋軍直逼武昌。袁世凱憑借北洋軍的實力逼得南方革命黨人無奈議和,進行“南北和談”,北方朝廷被迫退位,頒布《宣統退位詔書》,而他則坐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位置,成為了推翻清政府的英雄,奪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北洋新軍成為了袁世凱及北洋軍閥屹立于中國近代的保障,也是袁世凱對于中國軍隊近代化做出貢獻的見證。
(二)軍事編制的近代化
袁世凱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在北洋新軍建立近代化軍事制度;統一了軍隊的武器裝備和軍事編制;采取了近代化的訓練方式;用嚴格的標準選拔軍官和招募士兵;同時還建立了一套嚴格的考核、獎懲、撫恤制度和軍隊紀律;并且通過思想教育加強了對新軍的控制等。這種種的措施都促進了中國軍隊近代化的發(fā)展,英國《大陸報》記者丁格爾說:“袁被認為是那個年代里最偉大的軍事改革者,他把清朝軍隊中存在的缺陷降到了最低限度”[8]。
北洋新軍建立一套科學的近代化的軍事編制,改變了舊軍中混亂的軍事編制,標志著中國軍隊邁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這一切對近現代軍隊均有影響,以后的軍隊編制與此大致相同,一般以軍為單位,只是改稱為軍、師、旅、團、營、連、排、班。近代中國軍閥混戰(zhàn),派系林立,但是各支軍隊的軍事編制仍然取自北洋新軍的編制,以至后來中國人民解放軍也繼承和發(fā)展了北洋軍的軍事編制。新軍改變了舊軍落后繁雜的武器裝備,統一了武器裝備和訓練方式,這是中國軍隊的近代化和西方化重要的開始。近代軍閥混戰(zhàn)中吳佩孚軍事實力強大重要的原因,就是漢陽兵工廠打造出的漢陽造步槍和卅節(jié)式重機槍,能夠為他的直系軍隊提供統一而又先進的武器裝備。北洋新軍的建立以及近代以來的戰(zhàn)爭經驗告訴我們,近代化的軍事編制、先進統一的武器裝備和正規(guī)化,制度化的訓練方式是一支軍隊強大的重要基礎。
(三)募兵標準的統一化
而對于中國軍隊近代化發(fā)展最大的莫過于新軍改變了舊軍的募兵方式,在軍官和士兵的選擇上建立了一套嚴格而又統一的標準。這就改變了舊軍中士兵和軍官的素質良莠不齊的現象,提高了軍隊的整體素質和戰(zhàn)斗力。而解放軍繼承發(fā)展并且完善了這一套標準,對士兵的選拔有著更加嚴格的標準,不僅對于士兵的身體素質,文化水平有嚴格的標準,而且對于士兵的政治審查,心理健康和家庭情況都有所要求,這樣才能提高士兵的素質增強軍隊的戰(zhàn)斗力。在于軍官的選擇上,新軍重視受過高等軍事教育的人才,并且大力建設和發(fā)展軍校,培養(yǎng)軍官。這也深深影響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對于軍官選拔和培養(yǎng),解放軍更加看重的軍官的文化素養(yǎng)和教育水平,同時大力發(fā)展軍事教育,在建國以來建設了以國防大學和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為代表的優(yōu)秀軍事院校,不僅為解放軍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軍官,而且為建設現代化信息化的新型軍隊打下了基礎。
結語
我們在揭示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軍閥集團的局限性的同時,也應當看到袁世凱對于中國軍隊近代化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以及北洋新軍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地位,他邁出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第一步,他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完善的軍事制度;他統一了軍隊的武器裝備和軍事編制;采取了近代化的訓練方式;用嚴格的標準選拔軍官和招募士兵;建立了一套嚴格考核、獎懲、撫恤和軍隊紀律。這些近代化的軍事編制對中國近代的軍事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乃至于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各項軍事制度都有深刻的影響,袁世凱對于中國軍隊近代化的貢獻和影響不容忽視。
注釋:
[1]來新夏:《北洋軍閥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92頁。
[2]來新夏:《北洋軍閥史》,第93頁。
[3]來新夏:《北洋軍閥史》,第110頁。
[4]楊立強:《清末民初資產階級與社會變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3頁。
[5]張玉田:《中國近代軍事史》,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26頁。
[6]張玉田:《中國近代軍事史》,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24頁。
[7]任光椿:《辛亥風云錄》,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年,第287頁。
[8]湯伏祥:《外國人眼中的袁世凱》,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4頁。
參考文獻:
[1]來新夏.北洋軍閥史稿[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2]來新夏.北洋軍閥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3]羅爾綱.湘軍兵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張玉田.中國近代軍事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3.
[5]章伯峰.北洋軍閥[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
[6]杜春和,林斌生,丘權政.北洋軍閥史料選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7]錢實甫.北洋政府時間政治制度[M].北京:中華書局,1984.
[8]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M].??冢汉D铣霭嫔?,2006.
[9]丁江中.北洋軍閥實話[M].北京:人文社科出版社,1996.
[10]許冀琳,陳達凱.中國現代化史[M].上海:三聯書店,1995.
作者簡介:
李明(1992-),男,漢族,河南省駐馬店市人,碩士研究生,單位: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