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平, 閆 飛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 101149)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正在加快建設“環(huán)首都1小時鮮活農產品流通圈”,通過建立穩(wěn)定、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務系統(tǒng)和產供銷系統(tǒng)提高鮮活農產品流通服務能力。2017年5月,北京市海淀區(qū)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清河街道食藥所組織開展《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jiān)督管理辦法》培訓,著重對蔬菜、水產品、肉類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進行監(jiān)管。生鮮農產品的流通和質量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生鮮農產品物流發(fā)展影響因素的探索成為目前生鮮農產品發(fā)展所面臨問題的重中之重。在生鮮農產品物流日益受到重視的同時,學術界對其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王玉俠認為,生鮮農產品物流主要存在基礎設施落后、冷鏈系統(tǒng)不健全、物流技術水平低、第三方發(fā)展不健全等問題[1];王程等對以批發(fā)市場、第三方物流、農業(yè)合作社為主導的各種物流模式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議[2-3];另外也有少量研究通過定量分析方法,如姚月強等運用層次分析方法對生鮮農產品物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認為,物流基礎設施與技術應用、冷鏈成本、農產品流通形式的交易市場化是影響生鮮農產品物流的重要影響因素[4-5]。綜上,現(xiàn)有關于生鮮農產品物流影響因素的分析主要是從宏觀的角度研究,少量研究運用層次分析方法獲取的原始數(shù)據也通常是以少數(shù)專家為調研對象,調研對象角度單一,缺乏可信的證據支持。因此,本研究以專家、社會高層次管理者、銷售商、消費者4個不同的角度作為調研對象,并結合實際應用,融合德爾菲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更加合理地揭示了物流基礎設施、物流技術、物流管理、宏觀政策等因素對生鮮農產品物流發(fā)展的影響。
生鮮農產品一般包括水果、蔬菜、肉、水產海鮮、奶蛋等生鮮初級產品[6]。生鮮農產品物流從農產品的經營活動環(huán)節(jié)來說,包括供應物流、流通過程、銷售物流、廢棄物流等。具體包括生鮮農產品的生產、收購、存儲、運輸、裝卸、流通再加工、包裝、銷售以及信息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整合統(tǒng)一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系統(tǒng)[7]。本研究著重分析生鮮農產品正向流通過程中的物流狀況,將從生鮮農產品的供應物流、流通過程、銷售物流3個方面介紹生鮮農產品的現(xiàn)狀。
生鮮農產品的供應物流主要包括生產者對生鮮農產品的供應、生鮮農產品的收購與運輸?shù)取?/p>
1.1.1 生鮮農產品生產者的供應方面 由《北京市統(tǒng)計年鑒》可知,2016年北京人均生鮮農產品消費情況為:蔬菜 100.05 kg,水果57.7 kg,肉26.95 kg,水產海鮮9.9 kg,蛋奶32.55 kg。通過對北京市菜市場和生鮮超市農產品的供應情況調查發(fā)現(xiàn),北京市生鮮農產品的供應主要來自河北省、山東省、天津市以及東三省,其中北京市本地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量約占北京市總需求量的20%,外地的供應量占80%左右[8]。統(tǒng)計年鑒和文獻的相關數(shù)據顯示,北京市生鮮農產品需求量和消費額巨大,生鮮農產品行業(yè)前景廣闊。
1.1.2 生鮮農產品的收購與運輸 北京市銷售生鮮的地點主要是超市、菜市場和社區(qū)店,它們的采購方式主要有3種:農戶將生鮮農產品送到批發(fā)市場,需求商在批發(fā)市場進行采購;生鮮農產品需求商通過電話或網上訂購好所需的生鮮農產品的數(shù)量,委托第三方到生產基地進行采購;采購員直接到周邊農產品生產基地采購,農戶將采購員采集的產品直接進行配送。北京生鮮農產品配送模式主要有3種,包括農戶或超市的自營配送、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自營和第三方共同配送[9]。通常大型超市配送中心、以農產品基地為主體的配送選擇專業(yè)性較強的第三方配送模式;另外,一般都是自營配送,而生鮮自營配送并沒有實現(xiàn)全程的冷鏈配送。
北京市生鮮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主要包括生鮮農產品的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和流通加工等。
1.2.1 生鮮農產品的運輸、倉儲、裝卸、搬運方面 因為生鮮農產品不易儲存、易腐爛的特點,北京市大部分生鮮農產品在進入供應鏈之后,迅速進行分揀轉移,不進行存儲而直接出庫。目前,北京市大型配送中心、大型超市或生鮮店已經實現(xiàn)全程冷鏈化管理,將產品送到門店后,存放在冷藏冷凍設備中,基本實現(xiàn)了冷鏈化,而大部分送達到零售端的生鮮農產品并沒有存儲在相應的制冷保鮮設備中。在生鮮農產品的裝卸搬運方面,主要采用人力的形式,方式較傳統(tǒng)、很單一,沒有形成機械化、規(guī)?;?。
1.2.2 生鮮農產品流通加工方面 近年來,北京市郊區(qū)鄉(xiāng)鎮(zhèn)生鮮農產品加工行業(yè)蓬勃發(fā)展起來,企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同時,北京市利用首都的優(yōu)勢以及工業(yè)集中地為載體,不斷引進知名加工企業(yè)進入京郊,品牌生鮮產品不斷增加。同時,目前北京市出現(xiàn)了以加工企業(yè)為核心的生鮮供應鏈模式,如北京京東大運河農產品配送中心,它從基地采購生鮮農產品,將生鮮農產品進行分級、清洗、整理、包裝等,使生鮮農產品保持干凈、整齊和美觀。另外,部分超市的生鮮柜臺采用了現(xiàn)場切片和現(xiàn)場封裝的模式吸引消費者,并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生鮮農產品銷售物流主要包括生鮮農產品的銷售貿易、銷售渠道建設等。
1.3.1 生鮮農產品銷售貿易方面 合理的農產品銷售物流能夠提高物流資源的利用率,實現(xiàn)社會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進一步帶動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目前北京市為發(fā)展農產品銷售的品牌化和標準化,已經形成一部分生鮮農產品品牌企業(yè),如順豐優(yōu)選、京東的生鮮超市、永輝超市、本來生活網品牌企業(yè)。由《北京市統(tǒng)計年鑒》可知,北京市每年生鮮農產品的消費額多達500多億元,約占每年消費總額的25%。
1.3.2 生鮮農產品銷售渠道建設方面 經調研和百度地圖搜索查證,北京市有農產品有限公司、農產品合作社、農產品銷售中心共110多家,農產品超市120多家,專門的農產品配送中心153家,綜合超市5 000多家,農產品批發(fā)市場50多家,同時還有各類小規(guī)模的批發(fā)市場和菜市場,各個批發(fā)市場及菜市場位置互為補充,總體格局穩(wěn)定,能夠輻射到整個北京市的各個區(qū)域。
2.1.1 郊區(qū)道路交通條件 北京市農產品的供應主要來自北京郊區(qū)和外埠,通常生鮮農產品配送主要通過公路運輸,公路建設則存在一系列待解決的問題。經有關資料查證,在北京市的10個遠郊區(qū)中,順義、通州、房山、大興等4個郊區(qū)普通干線的交通總量超過10萬輛/d,且增幅都在20%以上,交通量遠遠超過道路設計的交通承載能力,造成了公路擁堵的狀況[5]。北京市路網規(guī)劃為環(huán)狀規(guī)劃,中心區(qū)缺少南北大通道,各環(huán)路中間也缺少主干道,同時城郊結合內部主干道數(shù)量偏少,路網不配套,無法很好連接郊區(qū)和市區(qū)。
2.1.2 物流集散和儲運設施建設條件 生鮮農產品的集散點一般包括農產品配送中心銷地市場、農產品批發(fā)市場、農產品加工企業(yè)等。據調研,現(xiàn)有批發(fā)市場的配套設施不完備,批發(fā)市場的農產品大部分是初級農產品,沒有經過加工、包裝等處理,大部分水果蔬菜直接放置在帶孔的塑料筐內,幾乎沒有倉儲設施。部分配送中心管理松散,運作缺乏標準化,配送效率低,進而加劇了農產品的消耗。
2.1.3 銷售點設施建設條件 超市、生鮮店、社區(qū)店等門店式銷售點設施較先進,但是菜市場的設備落后,在銷售階段并沒有實現(xiàn)冷鏈管理,生鮮農產品直接暴露在空氣中,極易變質腐爛。雖然有部分菜市場建立冷凍倉庫,但并沒有實現(xiàn)溫度實時監(jiān)測,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依然沒有保障。
2.2.1 冷鏈技術 據統(tǒng)計,北京市農產品配送過程中冷藏運輸率不足10%,通常大型超市配送中心、以農產品基地為主體的配送和大型第三方配送的專業(yè)性較強,配備有箱式封閉車輛、制冷車輛;另外一般都是自營配送,由于冷藏技術不夠先進,冷藏車使用率較低,同時冷鏈車返程滿載率低,對成本要求較高,因此一般生鮮農產品自營配送并沒有實現(xiàn)冷鏈配送。
2.2.2 信息技術 生鮮農產品的供需量、價格、質量安全等信息對生鮮農產品的交易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北京市農產品信息系統(tǒng)建設并不健全,供應鏈上農產品物流主體以及消費者之間無法做到信息透明和信息共享,因而不能實現(xiàn)農產品信息追溯。信息系統(tǒng)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缺少統(tǒng)一的信息網絡平臺;企業(yè)信息化程度差異大,發(fā)展不平衡;現(xiàn)有信息網絡系統(tǒng)不完善。
2.2.3 流通加工技術 生鮮農產品經過適當?shù)募庸た梢蕴岣咂浔4嫫谙藓透郊又?,并有助于生鮮農產品標準化建設。目前北京市批發(fā)市場、菜市場的生鮮農產品普遍沒有任何加工,這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后續(xù)流通,銷往社區(qū)店、生鮮店、超市的生鮮農產品雖然經過加工,但是加工過程的衛(wèi)生條件并沒有達到標準,對生鮮農產品的包裝也缺少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和標準。
2.3.1 供應鏈流通環(huán)節(jié) 由圖1可知,大部分生鮮農產品經過4~5個流通環(huán)節(jié),幾乎沒有實現(xiàn)產地與零售對接的流通,這使農產品流通成本過高,同時大大降低產品的保鮮性和質量安全問題。另外,因為流通環(huán)節(jié)過多,使供應鏈流通管理的費用過高,同時供應鏈節(jié)點環(huán)節(jié)各方的協(xié)調并不標準[10]。
2.3.2 供應鏈農產品物流主體的協(xié)調 北京市農產品的物流主體有農產品生產者、農產品批發(fā)市場、中間商、農貿市場、超市、生鮮店等。農產品物流主體普遍存在規(guī)模小、市場秩序混亂、競爭不規(guī)范、服務能力較差的現(xiàn)象[10],同時各個主體之間缺少統(tǒng)一的操作規(guī)范和標準,造成供應鏈上各企業(yè)在合作時信息不透明,上下游企業(yè)不能很好銜接,進而延長了農產品配送時間。
北京市生鮮農產品物流發(fā)展問題是一個受多個影響因素相互作用的復雜問題,它的多層次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由定性和定量指標構成[11],本試驗挑選所有影響因素中對生鮮農產品物流影響較大的因素作為研究的指標,考慮到定性指標較多的特點,選擇德爾菲法確定各級評價指標的權重[12],并選擇適應于定性指標體系評價的模糊綜合評價法計算各個影響因素的重要性綜合得分[13-14],最后對北京市生鮮農產品物流影響因素進行重要性排序。
本研究以生鮮農產品物流影響因素為主題,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搜集、實地調研、專家咨詢等方式對影響因素進行辨識,最終得到影響生鮮農產品物流的15個重要影響因素,并將其分為四大類,包括基礎設施、物流技術、物流管理、宏觀政策等,這4個指標涵蓋了生鮮農產品經營規(guī)模、結構、發(fā)展水平、流通效率等基本特征。設該模型的總目標層是U,它的因素由U1、U2、U3、U4構成,其中U1由u1、u2、u3構成,即U1={u1,u2,u3},同理,U2={u4,u5,u6,u7,u8},U3={u9,u10,u11,u12,u13},U4={u14,u15}(表1)。
表1 生鮮農產品物流影響因素指標
運用德爾菲法確定北京市生鮮農產品物流影響因素各層指標權重的步驟如下。
3.2.1 一級指標權重確定 首先,由各位專家、生鮮農產品高層管理者、生鮮農產品銷售商、生鮮農產品消費者在調查問卷上對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打分。設第i位調查者對第j個指標的重要性評分為xij,i=1,2,…,n,n為調查者的總數(shù);j=1,2,…,m,m為指標總數(shù)。其次,第i位調查者的資信等級為k,k=1,2,3,其中k=1表示調查者很熟悉生鮮農產品被評價的內容,k=2表示調查者比較熟悉生鮮農產品被評價的內容,k=3表示調查者對生鮮農產品被評價的內容了解有局限。yik為第i位調查者的資信權重,設yi1=1,yi2=0.8,yi3=0.5。再次,第i項指標的綜合重要性評分:
(1)
最后,指標權重的歸一化處理:
(2)
3.2.2 二級指標權重確定 (1)同一狀態(tài)指標下的幾項要素指標使用上述同樣的方法確定權重。如在j大類下的指標,設定l=1,2,…,qi,qi是j大類指標下的小指標數(shù),xijl為第i位調查者對第j大類指標下第l小類指標的重要性評分。
(3)
(4)
(2)指標權重的絕對值。
(5)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運用模糊變換原理和最大隸屬度原則,考慮被評價指標的各個因素,并對其作最終的綜合評價。該方法能較好適應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的研究,且與以定性為主的物流影響因素指標相協(xié)調。生鮮農產品物流影響因素的綜合性評價步驟如下:第一,根據評價指標體系來確定評價因素集合U。第二,確定評語集V。第三,確定權重集A。采用德爾菲方法確定各個一級和二級指標的權重。第四,建立模糊評價矩陣。模糊評價矩陣R反映從評價因素uij對評價尺度V之間的模糊關系,它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收集整理獲得:
R=(rij)nm。
(6)
式中:rij表示第i個評價因素等級為j的專家數(shù)/參加評價的專家數(shù);n表示評價因素數(shù);m表示評價等級數(shù)。
第五,確定一級綜合評價值。
Bi=Ai×Rii=1,2,3,4,5。
(7)
式中:Ai表示二級評價指標的權重集合;Ri表示二級評價指標的模糊評價矩陣。
第六,確定二級綜合評價值。
UB=A×R。
(8)
式中:A表示一級評價指標的權重;R表示一級評價指標的模糊評價矩陣。
第七,分別計算各個二級指標的綜合得分W和總目標U的綜合得分。
Wi=B×VT;
(9)
U=Bi×VT。
(10)
選取北京市比較有代表性的八里橋菜市場、順豐等生鮮店、以及從事農產品相關研究的專家及消費者作為研究對象。
聘請相關行業(yè)10位研究生鮮農產品的專家,10位社會高層次生鮮農產品管理者,10位生鮮農產品銷售商,10位生鮮農產品消費者,分別對生鮮農產品物流影響因素的各項指標打分,綜合整理各個調查者的評價結果,并使用德爾菲法計算各級評價指標的權重(表2)。A1、A2、A3、A4分別為德爾菲法處理之后權重向量(A1代表專家、A2代表社會高級管理者、A3代表銷售商、A4代表消費者)。
A1=(0.314 1,0.379 3,0.306 6,0.205 6,0.246 4,0.172 9,0.166 8,0.208 3,0.233 0,0.196 2,0.190 7,0.173 7,0.206 4,0.475 7,0.524 3);
A2=(0.376 8,0.326 8,0.296 4,0.229 8,0.268 7,0.129 0,0.154 2,0.218 3,0.204 9,0.174 4,0.181 0,0.228 1,0.211 5,0.466 3,0.533 7);
A3=(0.317 3,0.409 9,0.272 8,0.184 8,0.234 1,0.181 2,0.165 9,0.234 1,0.240 3,0.304 9,0.177 4,0.154 2,0.123 2,0.440 1,0.559 9);
A4=(0.324 1,0.398 1,0.277 8,0.177 6,0.243 3,0.177 6,0.172 3,0.229 1,0.248 3,0.270 5,0.172 9,0.159 6,0.148 6,0.430 7,0.569 3)。
表2 生鮮農產品物流影響因素指標的權重
U=(U1,U2,U3,U4)=(u1,u2,u3,u4,u5,u6,u7,u8,u9,u10,u11,u12,u13,u14,u15)。
評價尺度集:被調查者打分是以1、2、3、4、5分為準,在計算的過程中將其分別對應設計為V=(20、40、60、80、100),分別代表對物流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為不太重要、稍微重要、一般重要、較重要、很重要。
聘請專家、社會高層次管理者、生鮮銷售商、消費者,結合調查問卷,根據生鮮農產品物流影響因素的各個指標對北京市通州區(qū)的生鮮農產品的物流影響因素進行打分(表3)。
綜上數(shù)據構造不同職業(yè)調查者對各個因素打分的模糊評價矩陣,計算得出每個一級指標得分最高的頻率和綜合得分以及不同職業(yè)調查者對最終目標U的綜合得分(表4)。
表3 生鮮農產品物流影響因素綜合評分
表4 計算總分排序
分別賦予不同職業(yè)調查者不同的權重ki(k1=1,k2=0.8,k3=0.5),設定專家高層次管理者、銷售商、消費者的得分權重分別為1、1、0.8、0.5,計算最終的得分見表5。
表5 綜合得分及排序
4.7.1 各指標評價結果分析 由表2各個影響因素占整個供應鏈相對權重的排序可知,不同職業(yè)調查者對影響生鮮農產品物流影響因素占前五的因素見表6。不同職業(yè)的調查者從不同角度分別對影響生鮮農產品物的流影響因素進行評價,從而使評價結果更具全面性、代表性和參考價值。根據排序為3~5各個影響因素出現(xiàn)的頻次,得出影響生鮮農產品物流的核心影響因素分別為冷藏技術、供應鏈節(jié)點企業(yè)合作協(xié)調水平、物流集散和儲運設施建設、農村道路交通建設、物流信息技術、倉儲技術、供應鏈管理機制、品牌和標準化培養(yǎng)、第三方物流的發(fā)展程度。
表6 不同職業(yè)調查者對重要影響因素排序
4.7.2 綜合評價結果分析 由表5可知,不同職業(yè)調查者對基礎設施因素、物流技術因素、物流管理因素、宏觀政策因素的最終綜合重要性得分為79.028 2、75.448 8、75.996 2、72.479 2,對所有物流影響因素重要性得分的最終得分為 72.908 0。進而可知,基礎設施因素是影響生鮮農產品物流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其次為物流管理因素和物流技術因素。
農產品物流業(yè)是一個固定投資大、風險大的行業(yè),很大程度上依賴基礎設施的完備性和便利性,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建立高效、有序、暢通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奠定了基礎。目前北京市不僅正在大力構建各條路網結構和立體化交通網絡,同時新興各種通信業(yè)務,為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系統(tǒng)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另外,北京市應該按照高起點、高標準、功能全、大規(guī)模、機制新的要求,加快農產品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該注重發(fā)揮公共設施服務功能的作用,加大對農產品基礎設施的投資;逐漸實行鐵路、公路、海運、空運的互聯(lián);建設標準化、信息化的農產品物流中心;加快研發(fā)農產品物流設備等。
物流系統(tǒng)的構建是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高效管理的必要條件。北京市應該建立以農產品行業(yè)協(xié)會為主的組織和專業(yè)第三方物流。農產品行業(yè)協(xié)會通過積極引進供應鏈管理人才,并構建信息平臺來協(xié)調各個環(huán)節(jié)物流信息和利益,保障信息通暢、利益均衡,減少因供應鏈上各個節(jié)點企業(yè)搜索信息難、成本高而造成的供應鏈失調。另外,農產品協(xié)會還可以協(xié)調供應鏈與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并與政府政策法規(guī)及時溝通和傳達,從而完善供應鏈成員之間及其與外部的合作機制。第三方物流有資源整合和信息有效傳遞的優(yōu)勢,能夠縮短配送時間,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專業(yè)第三方農業(yè)物流組織的建設以信息技術作為橋梁,聯(lián)合生鮮供應鏈上的物流主體組成一個龐大的組織,使各個成員能夠得到管理和信息共享,達到各個相關部門資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生鮮農產品品牌化和標準化培養(yǎng)是供應鏈高效運作的關鍵措施之一。目前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正在積極打造“極速鮮”服務平臺;圓通速遞建立了專業(yè)的冷鏈運作團隊,建設全程冷鏈標準化;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數(shù)據化應用整合生鮮物流,為生鮮電商提供各種一站式冷鏈物流服務;京東物流部門正在為生鮮物流進行物流信息化創(chuàng)新和物流設備創(chuàng)新。要做到生鮮農產品品牌化和標準化培養(yǎng),有4種解決方式:第一,構建流通加工環(huán)節(jié)作業(yè)標準;第二,構建生鮮農產品倉儲環(huán)境標準;第三,構建冷鏈運輸過程標準;第四,構建信息平臺標準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