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可成
摘 要:詩仙李白在中國詩歌史上占了半壁江山,在他浩如煙海的詩歌作品中,我們卻很少發(fā)現羈旅鄉(xiāng)愁詩的存在。除卻那首耳熟能詳的《靜夜思》,剩下為人熟知的思鄉(xiāng)詩少之又少。且縱觀詩仙一生,自從他少年出川以后便再未回到過家鄉(xiāng),這不得不讓我們對他思鄉(xiāng)詩歌里的感情產生猜測
關鍵詞:李白灑脫性格;詩歌創(chuàng)作;藝術追求
(一)從李白詩歌看思鄉(xiāng)
李白對于中國詩壇的影響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被后人尊稱為詩仙。在整個中華詩歌界,各式各樣的創(chuàng)作類型都少不了李白的杰作。就連少兒啟蒙的第一首詩也多半是這位詩仙的名作——《靜夜思》。
這首詩樸實無華的語言卻勾勒出一幅非常濃郁的思鄉(xiāng)氛圍。所有讀者似乎都能跟隨著這樣淡雅的思鄉(xiāng)情思陷入對家里親人的懷念,感觸甚深。毋庸置疑,這是一首完美的文學作品。而對于李白思鄉(xiāng)的情感我們無需多談,這位遠泊在外的大詩人肯定會有思鄉(xiāng)的情結。不過,單從這一點我們無法看出這位俠客風骨、“放浪形骸”的詩仙有多么濃郁的鄉(xiāng)愁感情。要不然,在其浩如煙海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為何只有這么區(qū)區(qū)幾首表達的是思鄉(xiāng)的感情。據考,收錄他作品最全的《太白全集》里共有1010首詩,而其中主題凸顯明確的思鄉(xiāng)詩卻只有7首,大約只占到了總數的0.65%。而且作為一個“吾心安處是吾鄉(xiāng)”、“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李白可能不會對自己的家鄉(xiāng)有“思之入骨”的眷戀。在他另外一首詩——《客中行》中也可佐證這一觀點:“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由此可見,只要有酒有朋友,李白能把任何地方當成自己情感宣泄的寄托,不必拘泥于此地是不是真正生養(yǎng)自己的地方,只要能使自己開心快樂便不會想家。況且,李白一生自從少時仗劍出夔門,“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以后便再也沒有回到家鄉(xiāng),這里我們看出了一個“思鄉(xiāng)不回鄉(xiāng)”的俠客。那既然如此,李白詩歌中的思鄉(xiāng)感情背后真實的樣子就不會是愁腸寸斷的思念。
(二)李白其人的性格特點與他思鄉(xiāng)情感的關系。
要想探究李白詩歌中傳達出的思鄉(xiāng)情感以及他思鄉(xiāng)不回鄉(xiāng)的原因,我們首先來看看李白其人。《新唐書·唐才子傳》中有記載:“(李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中,日沉飲,號‘竹溪六逸?!贬迯粕綄俚澜堂?,那李白為何會執(zhí)著鐘情游歷道家名勝?而李白后來的詩歌:《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所向往的天姥山又是道教十六福地。如此看來,李白對道家的喜愛勝過了對于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認同。這就塑造了李白符合道家氣質自由不羈、追求放浪行樂的性格特點,從而可以推導出李白叛逆的個性,以及不愿意隨大流,通過正統(tǒng)儒學科舉道路步入上層社會的特點。他云游四方結交黃老名士,以期通過不一樣的方式進入官僚系統(tǒng)。當時的社會,道家黃老學說在上層社會盛行,這就引發(fā)了社會上在入仕道路上的另一條捷徑——道學?;实凵磉呌兄慌悬S老之學的道士寵臣,人們可以通過結交道士來拉近與朝政中心的距離。李白來到長安城后確實與道士交游,我們可以看出李白對于做官的這一種途徑的追求,而又不希望通過正統(tǒng)的方式謀求官職,反而訴諸于道教學說。因而,我們可以判斷出這樣一個青年是一個十足的“叛逆青年”。既然李白是叛逆的,那么他對儒家學說所推崇的“父母在,不遠游。”一類的鄉(xiāng)土情結自然不會過于在意。他追求的是道家中自由逍遙的生活方式,不然何以感嘆“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睆睦畎走@一性格特點上,我們不難看出,只要自在逍遙之后,這樣一個大詩人是不會為家鄉(xiāng)的羈絆而過于思念的。引發(fā)一個游子思鄉(xiāng)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大的一個便是在情緒低迷的時候。當一個人在外沉浮,最疲憊崩潰的時候自然會想到曾經家庭的港灣。而李白就不同了,上文論述的他的性格決定了他會有不同于常人的感受。既然是情緒低迷,那我就利用酒精逃避,從而離開這樣負面的情緒,也避開了肝腸寸斷的思鄉(xiāng)感受。
喜愛道家學說讓李白形成了叛逆自由的性格,這就讓他注定不愿意喜愛安穩(wěn)的生活。作為一個詩人,他肯定也向往另外一種每天不一樣的、時刻變化的生活來補充他的創(chuàng)作取向,這樣就形成了他的氣質。根據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醫(yī)生希波克拉底的看法,李白的氣質類型應該屬于“多血質”這一類,多血質的人具有容易形成有朝氣、熱情、活潑、愛交際、有同情心、思想靈活等品質;也容易出現變化無常、粗枝大葉、浮躁、缺乏一貫性等特點。這種人活潑、好動、敏感、反應迅速、喜歡與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和情感易變換等等的特點。這跟李白的一生相當貼合。從他政治上的不成熟,卷入藩王叛亂、得罪寵臣高力士;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的瑰麗奇絕;年少時渴望追求功名;“千金散盡還復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大大咧咧可以看出,李白正是這樣“多血質”的一個人。而這種“思想靈活、變化無常,注意力容易被轉移,興趣情感易變換”的人執(zhí)著于同一種情感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當李白突然想念起家鄉(xiāng)的時候,是不是會因為其他的原因而轉移掉這種情感。作為一個瀟灑的詩仙,也許這樣喜怒無常、感情來得快去得快的特點才更符合他的樣子。
(三)關于李白“思鄉(xiāng)不回鄉(xiāng)”的推測
而至于另外一個問題——為什么李白自從少年時期仗劍出夔門后,一生直到死亡從來沒有再次回到過四川故鄉(xiāng),這就不能用單純的思鄉(xiāng)情感不是很濃烈來解釋。確實,當太白的注意力被家鄉(xiāng)以外的事情吸引了以后,不一定就會做出回家的打算,但是若只是用這一個理由來解釋未免有些牽強,這里我認為有三點原因可以解釋。
第一是客觀上的地理和科技條件,況且,在交通條件極為不發(fā)達的古代,要想讓這位云游在外的浪客詩人回到四川故里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李白《蜀道難》詩云:“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笨梢钥闯鋈胧竦缆分D難,這讓回家的道路難上加難,促成了李白無法回家的客觀條件。
第二則是李白本人當時的生存狀況。上文有提及,李白是一個叛逆的年輕人,他出夔門離開家鄉(xiāng)的原因興許只是為了離開家庭傳統(tǒng)的約束而向往自由的生活,頗有當代社會年輕人獨自外出闖蕩四方的味道。相比于唐代早期的詩人孟郊,李白離開故鄉(xiāng)時的感覺并沒有像普通游子那么強烈。孟郊臨行前連賦兩首《游子吟》以期表達對老母親的不舍之情,“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多么濃烈直白。而李白只是淡淡的寫有“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與其說是對家鄉(xiāng)的“不舍”,不如說是有一種即將離開家鄉(xiāng),打算有一種宏圖大志的渴望。既然李白是這樣一個“叛逆”的少年,為了證明自己、實現抱負而離開家,他在踏上征途時,興許會有同為四川人的司馬相如一樣“不乘駟馬,不復過此橋”的誓言。但眾所周知,李白的一生并沒有他預想中的飛黃騰達,在官場上也是常常失利。況且在卷入永王叛亂遠貶夜郎后也加重了他回家的心理負擔。似乎詩仙一生都沒有實現自己當年的誓言,只是一直在詩歌中抒發(fā)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換句話說,李白一生在官場上并沒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作為一個叛逆少年,自己離家后,沒有衣錦還鄉(xiāng)是不令自己滿意的。李白仗劍出川的時候應該是非常意氣風發(fā)渴望有一番大作為的,而卻一再受挫,縱使他的情感可以迅速的恢復,在不斷地求官受挫之后,好像自己也沒有什么底氣去證明當年出川的決定是多么的英明。據我推測這可能是李白不回鄉(xiāng)情感上的主觀原因。
第三需要結合李白個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來談。作為一個詩人,李白需要涉獵不同情感領域的創(chuàng)作,就像現代的歌手詩人都需要寫不同情感狀態(tài)的歌詞詩作一樣,這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相當常見。比如鄧紫棋那首非常真切的訴說愛情中欺騙的歌曲《泡沫》——這首歌其實只是歌手本人在紐約時代廣場看見一個吹泡泡的小女孩而萌生的想法,卻成為了無數人寄托愛情悲傷的港灣。同樣,天才如李白自然也不會放過生活中一絲一毫的情感撥動,上文已有所提及。縱觀太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史,所有人世間的情感似乎都有所表述,但是詩歌所描繪的筆力卻有很大差別。表達友情的深切有“桃花潭水深千尺”(《贈汪倫》)的夸張對比;遇到大赦的欣喜有“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fā)白帝城》)的瑰麗想象;郁郁不得志有“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書云》)的豁達;奇思妙想有“我欲因之夢吳越”(《夢游天姥吟留別》);就連喝酒上頭都有“惟有飲者留其名”(《將進酒》)的感慨。如此一看,“低頭思故鄉(xiāng)”的五個字不免顯得蒼白,雖然對于我們這些讀者而言這是一種樸素的美,但也可看出思鄉(xiāng)這種情感在李白詩歌創(chuàng)作中著筆力度的比例并不高。既然李白的思鄉(xiāng)情感只是細微的撥動,加之蜀道難的客觀條件,就導致李白沒有回到家鄉(xiāng)的舉動。
(四)李白詩歌與文學藝術追求
綜上所述,李白詩歌中關于思鄉(xiāng)情感表達可能不是我們所直觀體會到的那樣扣人心弦澎湃萬分,而是淺淡的感情加上環(huán)境渲染的文學功力呈現出來的文學美感。由此,在欣賞文藝作品的同時,要注意分辨作者本人在文字后面真實的感受。同時,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也需要擅長從生活中平凡的觸動中放大加工,立足于生活本身的作品更具有穿透力。一如詩仙,哪怕是并不強烈情感撥動,只要加以適當的文學處理方式也能夠讓讀者體會到立體多層次的感受。你在不經意間產生的淡淡的情感可能能會是你的讀者耿耿于懷的大感悟。所以我們需要善于捕捉自一絲一毫的撥動,并認真的調理,如此一來便可充實我們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更能跟更廣泛的讀者產生深刻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