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汝聰
一進上海博物館的雕刻陳列室,我們的目光立即會被迎面這一座佛教雕像吸引住。喏!就是這一座名為“道常造太子像”的雕像。雕像雖然殘損嚴重,周身卻散發(fā)出莊嚴、神秘的魅力;他身形優(yōu)美,雖然蹺腿坐于高凳上,但姿態(tài)卻如此端莊。
湊近看,哇!雕像底座題銘上的字實在是太漂亮了。如果你的肺活量夠大,沒準能一口氣讀完??床磺??我來給大家推個近鏡頭。題銘寫道:“大齊天保四年歲次癸酉八月辛卯朔十九日己酉(其后一字無法辨認)宋寺比丘道常減剖衣缽之資敬造太子像一軀普為一切眾生國王帝主師僧父母普同斯福?!?/p>
題銘雖然只有短短幾行字,但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在距今1560多年前的北齊天保四年八月間,一位法名“道常”的和尚為了替當時的帝王、師父、天下蒼生和父母祈福,節(jié)衣縮食省下錢,請工匠雕刻了這尊“太子像”,并且把他的愿望刻在了石像的座子上(我們把這一類文字稱為“發(fā)愿文”)。
你知道嗎?博物館在命名藏品時,一般凡在文物上有文字的,如經(jīng)過考證文字和文物是同時期的話,便會在文物名中加入銘文內(nèi)容,所以這件雕像被命名為“道常造太子像”。
小鏈接比丘與和尚
比丘,在梵語中指接受佛教戒律而離開家庭,加入僧團的男性出家人。他們按照佛教的規(guī)矩在寺廟中集體修行,向大家宣傳佛教;和尚指有德望的比丘,現(xiàn)在人們一般也將比丘稱為和尚。
這位太子竟然有為天下蒼生降下福祉的神力?他必定不是凡人吧?對了,道常造的太子像其實正是佛祖釋迦牟尼在成佛前(當太子時)的形象。釋迦牟尼原名喬答摩囟悉達多,他出生在古代東北印度喜馬拉雅山麓的迦毗羅衛(wèi)國,父親是迦毗羅衛(wèi)國的凈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悉達多太子二十九歲時不顧父王的勸阻,削發(fā)做了比丘。他在一棵畢缽羅樹下專心思考,終于在一個星光之夜大徹大悟、修行圓滿,成為了佛陀。
“道常造太子像”的形象是悉達多太子青年時修行的樣子,此時的太子為菩薩形象。(佛教初創(chuàng)時期,把尚未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菩薩的地位僅次于佛,是佛陀傳播佛法的助手。)
“道常造太子像”的特別之處
這尊缺失了手腳甚至頭部的太子像為何被放在上海博物館雕刻陳列室中如此重要的位置?
請注意看!太子菩薩一身古印度貴族的裝扮:他上身著緊身衣,肩披寶繒:下身穿帶有精致褶皺的長裙。
他坐在束腰凳子上,單以右足壓在左大腿上。右腳擱在左膝蓋上[這種坐姿名叫:半跏趺(jia ffi)],左腳踏蓮臺,上身微微前傾,左手扶右腳。經(jīng)過1500多年,太子菩薩的頭部和右臂因為我們無法確定的原因已經(jīng)殘缺,但人們?nèi)钥梢愿鶕?jù)雕像右臂殘余部分的輪廓推測:他的右臂應(yīng)該曾支在右腿上。可以想象,菩薩右手托著臉頰,正凝神靜坐,思考著人生的真諦。
從現(xiàn)存資料看,佛教造像發(fā)愿文中有“太子像”銘文的非常少見,最著名的有兩件:一件就是這件“道常造太子像”,另一件是現(xiàn)藏于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館的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的“郭元慶造思維太子像”。
互動:學學養(yǎng)身保健的跏趺坐
跏趺坐是佛像的常見坐姿,即互交二足,盤放于雙腿上。對人來說,這樣的坐法為最安穩(wěn)而不易疲倦。其實,練習跏趺坐也有養(yǎng)身保健的作用哦!來,跟我一起來放松一下身體吧!
1.先將左足置于右大腿上,再將右足置于左大腿上;
2.挺直脊椎;
3.自然張開肩膀:
4.手掌翻開,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松置于腿上;
5.將頭擺正,雙眼微閉;
6.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
小鏈接筌、蹄怎么座?
在漢語中“筌”是捕魚的工具,“蹄”是抓兔子的工具。筌、蹄二字合在一起是指實現(xiàn)目的的用具和途徑,所以用“筌蹄座”來稱菩薩座,是指菩薩覺悟佛法真諦時的用具及過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尊雕像中太子菩薩的坐具是一種束腰的凳子,這是非常古老的高坐家具。南北朝時期,正是由于它的出現(xiàn)才改變了人們席地而坐的習慣,有了和我們現(xiàn)在一樣垂足坐的坐姿。凳子和垂足坐法起源于佛教講經(jīng)時的姿勢和用具,隨著佛教的傳播,才從西域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
從現(xiàn)存資料看,在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壁畫上可以見到最早的束腰凳子形象,應(yīng)該是古代印度貴族的坐具。早期佛教中的菩薩形象本來就是古印度貴族的形象,加上身為貴族的悉達多太子創(chuàng)造了佛教,所以這種凳子幾乎成了太子菩薩思維修行的專座。這種束腰凳子有一個特殊的名稱——筌蹄座。這件雕像的筌蹄座從正面到反面都雕飾得非常精細,連覆蓋其上的坐墊都非常寫實。
南北朝時期是我國佛教全面發(fā)展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佛教造像,特別是石造像造型古樸、內(nèi)容豐富,堪稱中國佛教造像的經(jīng)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