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陽
從共享出行、共享雨傘,到滑稽的共享馬扎、共享充電寶,共享經濟的概念進入中國后在資本的裹挾下不斷變味,共享故事在不斷凝練中越講越好。如今,這個本就是打著共享之名行短期租賃之實的市場,又有了新標的物。這一次,戰(zhàn)火燃燒到了一個更加綠色的領域:脫胎于國外成熟的24小時社區(qū)健身房,直白一點的名為“健身倉”,洋氣一點的則形容為“公園盒子”,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共享健身倉。
為什么是它?
共享也好,分享也罷;不論是出行,還是隨身攜帶的物品,之前打著共享經濟旗號,所刷屏的物件無一不是便攜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而這一次,共享的事物不僅由流動變?yōu)榱遂o止,在共享住房這個概念進場之前,共享健身倉可以安心的霸占一陣“史上最大”共享物品了。
硬件上來講,其封閉的形態(tài)、標準化的設備、成熟的注冊和支付系統(tǒng),都讓資本看到了它在成本方面的可控性,進而帶來的在推廣中極強的復制性。更重要的是,相比連鎖健身房在區(qū)域性甚至全國方面推廣時,會遇到的因地域不同,進而產生因管理團隊、私教團隊的服務水準存在差異之類的隱性的人力成本,打著時下最火的“無人”的招牌,共享健身倉無疑是最大限度地規(guī)避了這類隱性的風險。
此外,隨著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健身房這種運動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采納??纯疵孔鞘械纳倘?、社區(qū)、學校周圍街道上來自各健身房、私教工作室的地推人員就能判斷出,健身行業(yè)處在風口中的哪個位置。如此火爆,還搭上自帶流量的“共享君”,這是一張很容易畫起來的大餅。
經濟性考量!
熱衷于共享的人們,多留戀其方便實惠;資本熱衷的是邊際收益、遞延收益;所以,在經濟性考量中,就會不斷重復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和“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不同故事。
在國外的社區(qū)24小時健身房中,只有在固定范圍內居住的社區(qū)居民才有資格辦理會員卡,所使用的人群有著嚴格的把控,并且有專人定時的去維護、打掃,其日常所產生的費用都涵蓋在了所交的物業(yè)費中。而國內的共享健身倉則對標傳統(tǒng)健身房動輒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會費,打出了低價的招牌。然而實際上,以北京通州某小區(qū)的覓跑健身倉為例,其收費為每小時12元,假設一位有跑步習慣的長期用戶使用,每天一小時,按一個月30天算,一年下來的費用也需要4320元,如此的開支,長期健身用戶必然會做出自己的選擇。
同時,共享的概念已然進入了下半場,任何一個頂著“共享”這頂帽子進場的新事物都會在初期被人們以懷疑的眼光來審視。且不論共享健身倉在發(fā)展過程中,是否會有一天成為共享單車在草莽時期那樣的另一面“國民素質照妖鏡”,單就其“無人”的這個招牌,就需要謹慎衡量一下利弊。狹小的空間內,面臨著可能“囤積”大量的汗味,即便是安裝有通風設施,這種形似集裝箱的設施也不利于空氣的流通與擴散,隨之而來的還會有各種在器械使用過程中的衛(wèi)生問題;除去因保潔不到位而對用戶體驗產生的影響之外,無人的健身環(huán)境中,更重要的隱患在于其安全性??梢灶A見,在共享健身倉扎堆燒錢的市場爭奪前期,第一批嘗鮮者中會有相當比例是好奇的人群。在這個過程中,如若發(fā)生因使用器械不規(guī)范而出現(xiàn)的事故,此時的無人管理的弊端就會被成倍放大。
若安排專職的保潔員與安全員在使用過程中去維護健身倉內外的安全,既會失去其密閉性、隱私性特點,又會加大運營成本,均背離了其設立的初衷。
公益性“專享”更靠譜
不管是北京的健身倉,還是上海的公園盒子,在資本眼中都是便于復制的、簡易的健身器材搭配的輕操作模式,在現(xiàn)實中卻無法真正意義上滿足對健身有一定強度要求的人群。那些真正有健身訴求的用戶,需要在健身房中使用更復雜、更有針對性的器械去揮灑汗水;另外,相比健身倉封閉的空間,傳統(tǒng)健身房內開闊的場地,更有利于用戶去釋放情緒與能量,達到理想的鍛煉效果;而且,人類畢竟是情感動物、群居動物,雖然健身倉內可以達到與各種健身APP線上線下互動的效果,但傳統(tǒng)健身房中各種在音樂與燈光中進行的熱火朝天的課程,器械區(qū)內“明爭暗斗”的力量與形體的比拼,這其中所營造出的氛圍與環(huán)境,無疑是健身倉難以企及的。
事實上,健身倉這種形態(tài),滿足的只是健身人群中極小眾的一部分:他們對健身的標準要求不高,簡單的運動達到出汗的目的即可;他們對健身的時段比較隨機,甚至更偏向于夜深人靜時;由于鍛煉的強度在可控范圍內加上時間很難與大眾匹配,一定程度上,他們更喜歡在安靜的健身環(huán)境中去“獨處”,去思考。
充其量,共享健身倉更適合作為健康領域中,健身房、球場、泳池和戶外運動中的一個有益的補充,絕不會成為健身行業(yè)的大趨勢;更不會上演以小搏大的戲碼,即便喚醒了部分平日沒有運動習慣人群的健身訴求,這樣的形態(tài)也絕不會成為人們的主流選擇,反而會將其中相當一部分用戶導流至傳統(tǒng)的、功能更加齊全的健身房中。
共享的故事講起來都很美好,未來,共享健身倉的數量也許會如資本所期待的那樣遍布更多的社區(qū),但也許走上一條政府扶持的公益路徑才是它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