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街工作室 柳佳
在近年西方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界,“正念”(mindfulness)成為了經(jīng)常被談起和用到的詞語,相關的課程也逐漸走進了學校和家庭。究竟何為“正念”?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正念”一詞為“mindfulness”在中文中普遍被接受的翻譯,它源于佛教,因此讓人感覺蒙上了一層宗教的神秘面紗。盡管正念與佛教確實有不解之緣,但當今被普遍討論的正念其實已經(jīng)脫下了宗教的外衣,將天平轉(zhuǎn)向了現(xiàn)代科學,被醫(yī)學家與心理學家重新進行了定義,甚至逐漸發(fā)展為一種心理療法。
正念的兩個核心:關注當下+不加
判斷
正念,簡而言之就是關注當下。在關注當下的過程中,正念強調(diào)有目的、有意識地關注和覺察當下正在發(fā)生的一切,但同時又對當下發(fā)生的一切不做任何判斷、分析和反應,只是單純地覺察它、關注它。不加判斷和分析是正念的核心之一,因為這樣才更能以平靜的心態(tài)觀察并接納,還原真實。
目前,已經(jīng)有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人們在進行正念訓練后,大腦不同區(qū)域之間的溝通方式得以改變,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例如專注力、自我控制、計劃、組織和解決問題等能力都有所發(fā)展。同時,正念練習不僅對人的身體和心理帶來積極的影響,還將影響人的社交能力,進行過正念訓練的人更容易表現(xiàn)出友善的特質(zhì),更加具有同理心。
正念,幫父母緩解焦慮情緒
當前的社會焦慮無處不在,作為父母的成人更有來自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尤其在孩子的養(yǎng)育問題上,焦慮不斷。而正念“關注當下”與“不加判斷”兩個核心概念正好能很好地幫助家長緩解焦慮情緒。
從孩子出生那刻起,諸如“我能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孩子會不會身體不好”“孩子進入幼兒園會不會不適應”“孩子長大后會不會因為進不了好學校而影響前程”等想法不斷撩撥著家長的心。這些焦慮均來源于對未來的預測和推斷,且多為負面的推斷。而正念強調(diào)關注當下,與其焦慮于孩子睡醒后可能會化身為“小惡魔”,還不如將關注點轉(zhuǎn)回當下:“他睡著時是個小天使”,享受當下的平靜,更容易緩解焦慮。
“不加判斷”是正念的另一個重要內(nèi)容,即當事情發(fā)生時,不評價它是好是壞,而只關注事件本身,坦然接受。作為父母,此類事情也可能經(jīng)常發(fā)生。比如流感季節(jié)孩子生病,心情焦慮的家長可能從一開始就會評判這件事情是件“壞事”,然后依次衍生出更多評價,如耽誤工作、麻煩老人、醫(yī)院人多掛號麻煩,甚至生病影響孩子發(fā)育等。但如果采用正念的方式,便更能坦然接受事情本身,不評價“生病”是好是壞,只需要用心照顧孩子,接受和解決當下的問題,相對來說,焦慮感也會減輕。
教你一個簡單的正念練習
對于工作繁忙的現(xiàn)代家長,每天可以花幾分鐘做些簡單的呼吸練習,將所有注意力都關注在自己的一呼一吸上,放松自己。
當然,你也可以在其他活動中進行練習,嘗試將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上。例如,手捧一杯熱茶,靜靜觀察茶的熱氣散在空氣中,喝一小口,慢慢體會茶流淌進體內(nèi)的感覺。這樣的安靜時間可以讓自己更加放松,更加平靜、更好地從繁忙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中解脫出來,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需求。
如果有條件,可以選擇在安靜的時間進行冥想,想象一個畫面或場景,發(fā)掘自己的內(nèi)心。
正念游戲,孩子的專屬
盡管正念聽起來高深,但只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年幼的孩子同樣能夠理解。當然,不同年齡的孩子使用的方式和理解的程度會有所差異。
對于年幼的孩子,用更形象具體的方式來讓他們關注和感受自己的身體、情緒即可。游戲始終是孩子最喜歡的方式,相對于成人的正念練習,引導孩子以玩游戲的方式來進行正念練習會更有效。當然,游戲過程中需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情況,適時地調(diào)整游戲時長,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
下期預告
我們會詳細推薦和列舉一些正念游戲,父母可以嘗試在家中陪伴孩子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