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上毅
就一晃,中國特有的產權交易所(中心等,以下統稱“產權交易所”)已誕生三十年,以此為運作平臺的中國特色產權交易資本市場也逐漸形成、發(fā)展起來。
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國有產權交易所?
從廣義講,產權交易資本市場是指以企業(yè)為代表的其財產所有權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的交易市場,具有資本屬性,根據資產的存在形式,可以劃分為證券資本市場和非證券資本市場。前者是指證券化的產權交易場所,主要指股票市場;后者是指資產尚未實現單元化、證券化的產權交易場所。目前我們所說的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實際上是專指狹義的中國特有的以產權交易所為運作平臺的產權交易資本市場。記得我剛進入產權交易所時曾被一個問題困擾: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國有產權交易所?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始,中國的經濟改革尤其是資本市場建設的推進,基本是沿著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路進行的,譬如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等,西方社會創(chuàng)造的這些資本元素,中國也先后出現了,唯獨產權交易所,西方沒有,中國有了,這讓我感到困惑。隨著產權交易所的發(fā)展和產權人的不斷探索,這個困惑得到了解答,但其他相關困惑又不斷延伸出來,譬如:以產權交易所為運作平臺的產權交易市場究竟是什么樣的產權交易市場?剛開始比較清晰,主要是國資產權交易,慢慢地行政事業(yè)單位資產交易進來了、涉訟資產交易進來了、國有金融資產包括銀行部分不良資產交易進來了、國企行政租賃進來了、國企增資擴股進來了、碳排放交易進來了、農村產權交易進來了、排污權交易進來了、文化產權交易進來了等等,為什么那么多產權交易品種進來了,但偏偏體量最大的民企產權交易基本沒有進入到產權交易所掛牌交易。仔細分析一下,其實這些困惑,都與為什么只有中國才有產權交易所這個特別現象有關。
2014年,中國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出了一本有影響的專業(yè)書籍——《產權市場 中國創(chuàng)造》,在這本書中比較清晰地解答了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國才有產權交易所這個現象。
中國特色產權交易市場“特”在何處?
簡單地說,產權交易所就是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全民國有向部分國有轉變過程中的產物,是我國特殊經濟環(huán)境里的特殊交易機構。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國企改制的開展,改制過程中退出的國企產權怎么處理、由誰來處理等問題隨之出現,政府迫切需要有相對應的機構來配合完成。1988年5月,武漢市率先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產權交易機構——武漢市企業(yè)兼并市場事務所(這次《產權導刊》約稿談談中國產權交易市場三十年發(fā)展感想,我想這個三十年就是以此作為標志性事件算起的)。之后產權交易所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迅速出現,這些產權交易所幾乎都有共同特點:(1)單位體制是清一色的事業(yè)單位;(2)交易品種是清一色的地方國企產權;(3)交易標的全部是因為強制進場要求而進場的;(4)交易雙方基本是項目進場前就已經洽談確定好的;(5)交易方式基本以協議轉讓為主;(6)許多交易所都有一定的財政補貼。
從功能上來說,當初的產權交易所就是政府為配合地方國企改制、協助國有產權退出而設置的一個行政服務窗口,一個為地方國企產權退出而設定的指定通道,國企產權退出必須在這個場所完成相關材料審核和交易登記流程,否則就不能在工商等部門辦理變更手續(xù)。這是一個典型的非市場化的交易登記場所。然而,正是這種行政要求和強制進場交易登記行為,為產權交易所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生存條件。道理很淺顯,任何企業(yè)得以生存的起碼條件是必須有維持企業(yè)生存的收益,產權交易所的收益形式,主要是交易傭金(手續(xù)費)收益(或財政補貼),而傭金則來源于項目的成交。也就是說產權交易所生存的條件是必須有一定量的項目成交,項目和成交是兩個最為關鍵的要素。地方國企產權退出必須強制進場、公開交易的要求以及比較優(yōu)質的進場交易資源,為這類交易場所提供了有效的交易項目來源和較高的成交率。但西方國家沒有這個條件,因為先天不給力,一方面國企產權交易項目進場實際上是行政行為而不是市場行為,西方沒有這個資源和需求;另一方面,因公開、公正要求,這類產權交易所本身帶有較強的審核、監(jiān)管屬性,其運作功能、交易流程、管理方式、服務手段等,對民企產權轉讓等沒有公開性要求的項目不僅優(yōu)勢不大,且在許多方面還會增加其綜合交易成本,很難吸引這類項目尤其是好項目進場交易。所以盡管西方國家資本市場比我國發(fā)達,但他們沒有這類產權交易場所生存的土壤,而我們有。
中國特色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的發(fā)展方向在哪里?
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國有產權交易所這個困惑解開了,但因為沒有先例,所以隨著產權交易所及其相應市場的不斷探索、發(fā)展,新的困惑又不斷出現。最明顯的是,盡管產權交易所經過多年的國企產權項目交易運作,有了一定的市場認可度,在積聚客戶、創(chuàng)新交易手段、優(yōu)化交易環(huán)境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強制進場交易的地方國企產權項目逐漸減少,這種生態(tài)模式,給產權交易所發(fā)展甚至生存帶來很大困難。為此,各地產權交易所或主動或被動地從兩個方面進行艱苦探索。
一方面積極拓展進場項目資源,沒有有效的交易項目,一切都是零。慢慢地,地方國企資產退出,地方行政項下的企業(yè)產權、資產退出,央企產權、資產退出,國企、行政企業(yè)資產出租,國有金融企業(yè)產權、資產退出,銀行不良資產退出,上市公司自有資產處置及對外股權投資退出,而國企增資擴股,涉訴資產交易、農村產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等等陸續(xù)進入到產權交易所進行掛牌轉讓或由產權交易所為主組織交易。另一方面,產權交易所積極修改、完善交易規(guī)則,大力發(fā)掘、發(fā)展客戶資源,努力開發(fā)、建設“互聯網+產權”信息技術平臺,以提升營運能力,并積極引進、培育專業(yè)人才,變原來的行政指導進場、窗口受理登記,為行政指導、引導進場,充分市場化運作模式;變材料審核把關、交易登記服務為主為材料審核只是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市場推薦、撮合成交才是最終的目的等。在優(yōu)越的外部大環(huán)境下,各地產權交易所近十年得到快速發(fā)展,但無論怎么努力、怎么發(fā)展,有一個方面還是不能得到有效改變,那就是大量非公開轉讓要求的產權交易項目,尤其優(yōu)質民企產權購并行為基本上都是在場外進行完成的。有一個典型案例:浙江產權交易所的股東中有7個是民企,其下的上市公司就有幾十家,每年股權購并金額達幾百億,但沒有一宗進浙江產權交易所完成。為什么?調研后的答案很明確:民企購并行為不需要公開化,因為債權、稅收、經營關系、商業(yè)秘密等問題甚至厭惡公開化,而進產權交易所運作并不能有效降低它的綜合交易成本,目前專業(yè)投行、資產管理公司等在這方面提供的專業(yè)及其配套服務能力,遠強于產權交易所。顯然這些業(yè)務不是產權交易所的強項,如果哪一天它這方面真的做好了,其實與產權交易所這個名字也并沒有什么直接關系,因為不叫產權交易所也一樣可以做。世界很大,產權交易范疇很廣,理論上產權交易所什么都可以做,但實際上不可能,產權交易所及其市場之所以中國特有,之所以能夠生存發(fā)展,其關鍵還是因為它可以做的事情,其他機構不能做,而這不能做的一大塊,恰恰是中國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這一大塊是什么?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以產權交易所為運作平臺的產權交易市場即使規(guī)模再大,其交易資源基本有一個共性,就是公開性。這一大塊就是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求公開化、陽光化交易的那一塊,譬如國企產權轉讓、土地轉讓、行政事業(yè)及企業(yè)資產轉讓等等,上市公司雖然不是國有控股公司,甚至沒有國有成分,但中國證監(jiān)會有其資產處置公允價的監(jiān)管要求,所謂公允價,就是其資產處置時必須在公開場合進行;或者政府主導建立的交易市場,如地方股權交易中心、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排污權交易中心、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這些進場交易資源的最主要、最直接推手就是公開化要求和政府需求??梢哉f,中國產權交易資本市場就是因為公開化需要而建立、存在和發(fā)展的,公開化是這個市場最基本的色調。社會主義體制下以國企產權為代表的各類龐大要素資源,需要有一個專門的平臺以公開的形式,進行市場化運作配置,這種公開性的要求,使得這些要素資源進場運作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而為了使公開性要求得到具體落實和監(jiān)管可控應運而生的運作平臺,就天然帶有一定的牌照優(yōu)勢和壟斷色彩。
根據中國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的特征、屬性,今后市場運作的模式基本有兩種:一是全國統一市場,即全國只有一個產權交易場所,在目前各地產權交易所掛牌、組織交易的項目,集中到一個交易所分類、分板塊進行信息披露、集中交易,就像上交所、深交所那樣,各地的產權交易所則變更為產權交易經紀(綜合)公司,分經紀類和綜合類,經紀類只為客戶雙方提供產權買賣經紀、咨詢服務,綜合類除經紀服務外,還有投行、自營、資管等其他業(yè)務;另一種就是目前北京、重慶、廣東產權交易集團的模式,統一省內(或者臨近多?。┊a權交易市場,把各類需要公開化的或者政府需要組織交易的要素資源,以政府指導或者其它手段引導進場,在必要審核的同時,完全市場化運作,發(fā)揮產權交易資本市場流轉、融資功能,發(fā)現客戶、發(fā)現價值,使這些要素資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優(yōu)化配置,有效降低綜合交易成本,讓所有參與者都有利可圖。這類模式的代表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平臺規(guī)模比較大,有足夠多的掛牌項目來源的,如北京、上海產權交易集團,采用經紀人會員模式,產權交易所主要提供交易場所和交易軟件、制定交易規(guī)則、監(jiān)督交易過程、組織清算交割、出具成交鑒定等;另一種是平臺規(guī)模不大,進場掛牌項目資源比較有限的,如浙江產權交易所等全國其他大多數產權交易所,采用指定進場項目直接受理與部分非指定項目經紀人會員間接受理相結合,其特點除了提供上述服務功能外,還直接參與部分經紀業(yè)務,包括項目進場前的咨詢策劃、項目受理審核及推薦、受讓意向方的報名登記、網上網下交易組織等。
公開化交易的基本特色,決定了以產權交易所為運作平臺的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無論采用何種運作模式,盡可能多地把政府及有關部門需要公開化、陽光化交易的各類相關資源引入進場,把政府及有關部門希望組織交易的各類要素資源納入進來,用市場化手段加以充分運作、優(yōu)化配置,這是中國特色產權交易資本市場的優(yōu)勢所在,是市場做強、做大的最有效方法,也是市場發(fā)展、建設的最主要路徑。
(作者為浙江產權交易所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