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軍 左華貴
【摘 要】昭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昭平油茶產業(yè)的發(fā)展,把油茶產業(yè)列入昭平中長期十大支柱產業(yè)之一。雖然昭平縣有近1.47萬hm2油茶林,但是多為本地品種的中低產油茶品種,而且由于多年來疏于管理,油茶產量急劇下降。為了重新煥發(fā)昭平油茶產量的活力,昭平需要及時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注入新鮮血液。文章就昭平縣科技局和廣西林業(yè)科學院開展油茶高效栽培技術集成應用與示范的過程和成效進行總結,為今后進一步發(fā)展油茶產業(yè)提供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油茶;高效栽培技術;集成應用與示范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9-0068-03
0 引言
油茶是昭平縣重要優(yōu)勢經濟林樹種,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油茶不僅是當地群眾食用油的主要來源,而且是山區(qū)林業(y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昭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昭平油茶產業(yè)的發(fā)展,把油茶產業(yè)列入昭平中長期十大支柱產業(yè)之一,作為促進農民增收、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大工程;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山茶油以其天然綠色的優(yōu)勢備受人們青睞。本研究圍繞昭平縣油茶產業(yè),以“良種良法、豐產、優(yōu)質、穩(wěn)定、高效”為抓手,集成應用油茶豐產高效栽培綜合技術,提高油茶產業(yè)的科技含量,促進油茶產業(yè)升級和發(fā)展,促進山區(qū)農民脫貧致富,對破解“三農”難題,推進新農村建設,建設生態(tài)文明,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F就本研究的情況進行總結。
1 研究內容
1.1 引進新品種建設新建示范基地
以“岑軟2號”“岑軟3號”油茶優(yōu)良新品種為基礎,集成應用油茶高產栽培和油茶施肥等技術,在昭平縣建立高產優(yōu)質油茶示范基地。
1.2 集成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
集成油茶低產林撫育改造技術,開展低產油茶林改造示范,提高低產林產量。
2 研究方法與成效
2.1 優(yōu)質高產油茶示范基地建設及成效
2.1.1 示范基地建設
(1)面積。在昭平縣走馬鄉(xiāng)佛丁村建設21.8 hm2示范基地。
(2)種植方法。采取條帶整地,按2 m×3 m的株行距挖50 cm×50 cm×40 cm的種植穴;挖穴后,先將表土回填,再將有機肥與底土拌勻回填,以防止肥分散失,每穴施有機肥2~3 kg。
(3)苗木。選擇在雨后進行造林,苗木為“岑軟2號”“岑軟3號”2年生嫁接苗,苗高和地徑分別在30 cm和0.2 cm以上。定植時扶正苗木,深淺適中,填土壓實,苗木根系不與肥料直接接觸,定植后培兜、修樹盤。
(4)管護。當年9月,進行砍雜、除草、培蔸等撫育管理,并統(tǒng)計苗木保存率。次年3月和8月,進行中耕除草,施肥。在植株坡上方30 cm處開溝,寬15~20 cm、深20~25 cm,3月份和8月份每株施油茶專用肥0.25 kg和0.5 kg,施肥后回土填平。
2.1.2 高產示范基地建設成效
當年10月,分別在示范林的上、中、下坡位隨機選擇3片樣地,樣地面積10 m×20 m,對植株的保存情況和生長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見表1。植株平均高度和地徑分別為42.19 cm和26.66 mm,3片樣地的保存率均在80%以上,其中樣地1的保存率達到90.00%,平均保存率為85.56%。
第二年底,再次對林地植株的保存情況和生長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見表2。經過補植后,樣地1所調查的30株苗木中沒有死亡,樣地2和3均只有1株死亡,統(tǒng)計平均保存率為97.78%。對3片樣地非補植的植株的生長情況進行了調查,3片樣地的平均株高、地徑和冠幅分別為72.56 cm、37.23 mm和0.36 m2,其中樣地3植株生長最快,平均高度和地徑分別達到74.33cm和38.92 mm,冠幅達到0.40 m2。
2.2 油茶低產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設及成效
2.2.1 低產林改造示范基地基本情況
示范基地位于昭平縣五將鎮(zhèn)大平村,總面積9.39 hm2。于20世紀70~80年代種植,實生苗造林,種子大部分采自岑溪軟枝油茶的優(yōu)良林分,間隔進行過補植致使林分內單株樹齡差異較大,栽植密度2 100~2 700株/hm2。雖然林分種源較好,但缺乏管理,產量依然偏低,常年鮮果產量在4 500 kg/hm2。
2.2.2 低產林改造方法及措施
頭年底在對示范林進行清理的基礎上,對過密的劣株進行疏伐,并對植株進行修剪。次年3~6月,結合林地墾復深挖施用油茶專用復合肥。第三年4~5月,繼續(xù)對林地進行除雜、施肥。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清理林地。清除改造林分中的雜灌木,挖除老劣及歷史病株。
(2)密林疏伐。在清理林地的同時,對過密的油茶林的劣株(當地種源,且生長不好的植株)進行疏伐,使植株之間不擁擠,保持合理的透光度。
(3)整枝修剪。墾復前進行修剪,以疏剪為主,主要清除寄生枝、病蟲枝、徒長枝、過密枝、枯枝和根萌發(fā)的叢枝。修剪時因樹制宜,剪密留稀,去弱留強,以形成合理的樹體結構。
(4)墾復深挖。采取全墾或帶墾,油茶林地坡度在15°以下的進行全墾,即林地全面翻土,樹冠外深挖20~25 cm,冠內淺墾10~15 cm;林地坡度在15°~25°的進行帶墾,即按水平方向帶狀全墾,帶與帶之間留一段不墾的草帶,墾復面寬6~9 m,草帶寬3~5 m,墾帶內全面深挖20~25 cm。
(5)合理施肥。結合墾復在樹冠外圍坡上方開環(huán)狀溝或兩邊各開長0.8~1.2 m長的溝施入肥料,溝寬25 cm、深15~20 cm,根據樹體大小每株施油茶專用復合肥0.5~1 kg,施肥后用土覆平。
2.2.3 低產林改造成效
第三年底,對低產林改造示范基地植株的生長、座果情況進行調查。在林地內選擇3片10 m×10 m具有代表性的樣地,測定植株的株高、地徑和冠幅。樣地內按單株將果實全部采下稱量鮮重,并依據樣地的植株數量,推算樣地單位面積鮮果產量。調查結果見表3。調查的3片樣地平均數量為20.3株,植株平均高度、地徑和冠幅分別為3.6 m、8.1 cm和4.8 m2。3片樣地的平均單株產量達到3.37 kg,折算單位面積產量為6 757 kg/hm2,其中植株數量最少的樣地3單株產量最高,達到4.11 kg,折算單位面積產鮮果7 401.75 kg/hm2,而植株數量最多的樣地1單位面積鮮果產量僅為6 251.10kg/hm2。
低改前,林地鮮果產量維持在4 500 kg/hm2,低改后,第三年鮮果產量達到6 750 kg/hm2,比項目實施前每公頃產量增加2 250kg。該基地面積9.39 hm2,總增產鮮果21 120 kg,按4元/kg計,年增收8.48萬元,低改后林地增產效果顯著。
3 研究成果對產業(yè)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3.1 項目技術將輻射帶動農民增收
項目集成應用高產油茶無公害防治、配合施肥;低產油茶修剪、回縮、除草、施肥等多項技術,為新建油茶林提供技術保障。低產油茶林經過改造后每公頃增產油茶果2 250 kg,按照2017年4元/kg的市場價格計算,每公頃增加產值可達到9 000元。
3.2 促進油茶產業(yè)的發(fā)展
3.2.1 引進新品種,優(yōu)化品種結構
近年來昭平縣一直在引進“岑軟2號”“岑軟3號”等油茶優(yōu)良新品種進行種植,近5年新建的2 333.33 hm2高產優(yōu)質油茶林,為昭平縣油茶產業(yè)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昭平縣優(yōu)質油茶面積占總面積的1/5。
3.2.2 促進低產油茶增收
引進油茶低改技術,加快昭平縣近1.47萬hm2低產油茶林的低改進程,將重新煥發(fā)其活力,助推重新做強昭平縣油茶產業(yè)。
3.2.3 為供油茶生產提參考
昭平縣是典型的歷史油茶大縣,在廣西區(qū)內外都有較大的知名度,項目研究成果為廣西乃至全國推廣油茶高產栽培提供了有用的參考。
4 結語
本文主要結合本研究過程中采取的技術及取得的成效進行總結,為發(fā)展油茶產業(yè)提供思路和參考。
參 考 文 獻
[1]羅炫兆,黃妹蘭.百色市油茶栽培及低產林改造技術[J].廣西農業(yè)科學,2007(2).
[2]歐秀林.廣西油茶低產林成因及綜合改造技術[J].農業(yè)與技術,2013(4).
[3]梁鐘方.廣西老油茶低產原因與改造對策[J].吉林農業(yè),2012(4).
[4]李候.岑溪軟枝油茶栽培技術[J].農家之友,2011(5).
[責任編輯:鐘聲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