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的由來
白露節(jié)氣時值每年公歷9月7~9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65°。今年的白露為9月8日。白露節(jié)氣是涼爽季節(jié)的開始,也是全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jié)氣,俗語說“過了白露節(jié),夜寒日里熱”“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白露在仲秋,早晚涼悠悠”。此時,天氣逐漸轉涼,白天天氣晴朗,陽光尚熱,但清晨和夜晚則寒意漸生。
白露都有哪些講究?
祭祀禹王
祭祀禹王文化是我國一種傳統(tǒng)民俗活動,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禹王就是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被稱為“水路菩薩”或“河神”。每逢白露節(jié)氣,江蘇太湖一帶的人們會舉行盛大隆重的祭祀活動,又稱為拜祭“水路菩薩”。屆時,人們趕廟會、打鑼鼓、跳舞蹈,祭祀禹王。這種祭拜,表達著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釀白露米酒
湖南郴州民間素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jié)一到,家家釀酒,酒溫中含熱,略帶甜昧,稱白露米酒,待客也必喝自釀的土酒。白露時節(jié),人們將釀好的米酒埋入地下或者窖藏數(shù)年乃至幾十年,取出后,酒清香撲鼻,酸甜可口。米酒的營養(yǎng)成分容易被人體吸收,補氣養(yǎng)血,活血通經,還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
采白露茶
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白露茶就是白露時節(jié)采摘的茶葉。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朗,白露茶不像春茶那樣嬌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股獨特的甘醇味道。白露茶香氣濃郁,解渴防燥又提神,還能夠幫助消化油膩類食物。因此,福建、江蘇一些地方講究白露喝白露茶。
白露怎么吃?
白露吃龍眼
福州民間在白露時有個傳統(tǒng),即“白露必吃龍眼”。人們認為,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龍眼又名桂圓,其昧甘,性溫,有益氣補脾、養(yǎng)血安神等多種功效。《神農本草經》謂之:“久服強魂魄,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毙钠商?、貧血的孩子可適當吃些桂圓,有養(yǎng)血安神的效果。但桂圓性溫,內熱的寶寶切勿過食,以免助熱,導致咽痛、鼻衄等癥狀。
常吃南瓜好度秋
秋天氣候干燥,寶寶可能出現(xiàn)嘴唇干裂、鼻腔流血及干性濕疹等癥狀。秋天正是南瓜豐收的季節(jié),《本草綱目》記載“南瓜能補中益氣”,清代陳修園說“南瓜為補血之妙品”?,F(xiàn)代研究證實,南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和β-胡蘿卜素,β-胡蘿卜素經人體吸收后可轉化為維生素A,維生素A、維生素E可顯著改善秋燥癥狀、增強免疫力。將南瓜做成南瓜餅或者榨汁讓寶寶食用,對預防秋燥大有裨益。
白露食白,滋陰潤肺以防燥
中醫(yī)認為肺與秋同屬五行之金,肺與秋氣相通。秋天燥邪易傷肺,耗氣傷津,寶寶的免疫力發(fā)育還未成熟,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常表現(xiàn)為口鼻干燥、咽干、干咳少痰、大便干結等癥狀。中國民間有白露食白的習俗,白色食物有荸薺、甘蔗、百合、銀耳、山藥、白扁豆、蓮子、藕、茯苓、白蘿卜、白雞、白鴨等,白色入肺,上述白色食物具有滋陰潤肺、生津益氣的功效,可以選擇其中幾樣做成藥粥食用,如銀耳荸薺粥、百合銀耳粥、山藥蓮子粥、鮮藕荸薺汁等,體虛瘦弱的寶寶可以用雞肉、鴨肉燉食清補。
《素問一四氣調神大論》云:“秋三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惫是锾觳灰诉^多食用蔥、姜、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避免加重秋燥癥狀,應養(yǎng)陰斂陰潤燥,以適應自然界秋收冬藏的變化規(guī)律。
節(jié)氣保健有講究
天高氣爽防秋困
“春乏、秋困、夏打盹?!边M入秋季,人容易犯困,盡管晚上睡眠充足,白天還是昏昏欲睡,倦怠無力,無精打采。這是因為秋天機體進入一個周期性的休整階段,“秋困”是使機體在秋季得以恢復的保護性措施,以補償盛夏季節(jié)給身體造成的消耗。此時,寶寶的飲食要注意營養(yǎng)均衡,可以適當增加富含維生素的食物。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適當增加午睡,保證寶寶充足的睡眠時間。進行適當?shù)腻憻?,幫助寶寶度過“秋困”。
白露外出謹防花粉癥
白露時節(jié),秋高氣爽,正值旅游的好時節(jié)。不少寶爸寶媽會選擇帶著寶寶外出旅游,到公園玩耍,但對于有過敏史的寶寶一定要預防花粉癥的發(fā)生。
進入白露之后,晝夜溫度變化較大,藜科植物、葎草等正處于生長旺季,一些對此類植物過敏的寶寶常會出現(xiàn)連續(xù)打噴嚏、鼻塞、鼻癢、流涕、眼癢、咽喉發(fā)癢等過敏癥狀,或誘發(fā)哮喘,所以既往有過敏史或者有過敏性鼻炎、哮喘的寶寶,如明確對葎草等植物過敏,一定要做好預防,盡量避免接觸,或在醫(yī)生指導下做好藥物預防。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諺語云“白露一露身,病魔就上身”“白露身勿露,著涼易瀉肚”,意思是說白露之后,氣候冷暖多變,晝夜溫差較大,易生病。
中醫(yī)認為,肺與秋氣相通,寶寶多肺氣不足,受涼后容易患感冒、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等,常見咳嗽、鼻塞流涕、鼻癢、打噴嚏、咽痛、喘息等癥狀。寶寶脾常不足,如果腹部受涼,脾胃失和,容易出現(xiàn)腹瀉、腹痛、嘔吐等癥狀,所以,此時家長要注意隨氣溫變化給寶寶及時增減衣物,尤其要注意腹部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