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
歲月如梭,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邁進了改革開放后的第40個年頭。40年,對于永不停息的時間長河來說,可能只是剎那芳華,但對于我們這些親歷了時代巨變的70后而言,不僅人生已過大半,我們的個人命運和家鄉(xiāng)面貌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40年來,我們與改革開放后的青海一起成長,走過了一段艱辛與輝煌交織的砥礪歲月。
我仍清晰記得40年前自己五六歲時的瘦小模樣,穿著打補丁的衣服,滿口三川土語,不會說一句漢話。雖然父親在民和縣官亭鎮(zhèn)醫(yī)院當院長,但由于工作忙,就將我們姐妹托付給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奶奶和叔叔一家住,家里人口多,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一年到頭也吃不了幾次肉。有年秋天,叔叔家榨胡麻油,我們幾個年齡相近的堂兄妹半夜蹲守在村榨油房外,用剛榨出來的熱乎乎的油渣蘸饃饃吃,吃得滿手滿嘴都是油,那個甘香就別提了。
那時,我們小孩子的活動范圍基本是在村里,要是能跟著大人走走親戚,那可是了不得的事。爺爺作為村里見多識廣的老人,這輩子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西寧和臨夏。1979年至1980年,父親在中醫(yī)院進修,暑假時我去看他,那是我第一次坐汽車和火車。坐火車時,穿著筆挺的鐵路制服、背著手頤指氣使地教訓車上鄉(xiāng)下人的女列車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人生理想就是長大后要當一名威風凜凜的列車員。留在西寧的那一個月里,父親帶我到西門人民劇院看了扣人心弦的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到莫家街吃了馬忠釀皮,還到大什字新華書店買了《365夜童話故事》。那是我第一次看電影,第一次吃釀皮,也是第一次擁有自己的童話書,難忘當時心里的驚奇與雀躍。
往事如煙。曾經貧瘠落后的家鄉(xiāng)已煥發(fā)了新貌。天塹變通途,沿著像長蛇一樣蜿蜒的高速公路,只需花一個半小時就可以到達故鄉(xiāng)。綠樹環(huán)繞的村莊內一座座氣派的莊廓和別墅拔地而起,鄉(xiāng)親們人手一部手機,幾乎家家都有液晶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不少人家還有小轎車。而我也從一名不會說一句漢語的土族小姑娘成長為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的研究員,家里的堂兄弟姐妹們也大部分在西寧工作,事業(yè)有成,生活優(yōu)裕。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這個偉大的時代,歸功于黨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