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古代漢語大詞典》語義有二:一是指創(chuàng)造化育。《淮南子·精神訓》:“偉哉造化者其以我為此拘拘邪?”。也指天地、自然界。杜甫《望月》詩:“造化鐘神秀。”;二是指運氣、福分。高文秀《黑旋風》第二折:“今日造化低,惹場大是非?!薄都t樓夢》第十九回:“想必他將來有些造化。”①第一種語義帶有主觀的意思,仿佛上帝或是某種超越整個宇宙的力量創(chuàng)造了一切。也指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在這里,造化等同于自然;第二種語義是指因某種不可控力量而得到的東西,因此有偏得的意思,是一種命中注定的歸屬物,因此叫運氣、福分。可見,造化與客觀存在的自然不同,造化更與上帝、神秘且不可控的力量、超出人類乃至整個宇宙的超能力聯系在一起;自然界則是指客觀存在的宇宙中的一切,它甚至不包括人造物。造化與自然的區(qū)別在于,造化既可以包括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一切,也可以包括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區(qū)分這一點,將為后續(xù)“師自然”和“師造化”語義的細分找到理論依據。
“師造化”三字較早出現于南朝姚最的畫論《續(xù)畫品》,其文曰:
湘東殿下(梁元帝初封湘東王,嘗畫芙蓉湖醮鼎圖。)右天挺命世,幼稟生知,學窮性表,心師造化,非復景行所能希涉。②后又有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提到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文章記載:初,畢宏庶子擅名于代,一見璪畫,驚嘆之。璪又有用禿筆或以手摸絹素而成畫者,因問璪所授。璪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畢君于是閣筆?!雹?/p>
上述兩處記文均有“師造化”三字,南朝姚最“師造化”為“心師造化”,晚唐張璪提到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二者都強調了“師造化”的重要性,都強調心靈與造化的緊密聯系,姚最直接指出心靈應以造化為師,因此稱“心師造化”;張璪同樣主張向外要以造化為師,但終究還是要回歸心靈,以心靈的創(chuàng)造為源泉,因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一、“師造化”與“師自然”的關系
造化和自然是有區(qū)別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造化可指代自然界,但在藝術領域,造化還包括人造的自然,如人類的繪畫和其他人造物都被包含其中。因此,“師造化”就不僅僅是“師自然”了,還應向其他一切優(yōu)秀的人類創(chuàng)造成果學習,如建筑藝術、雕塑藝術等等。
而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再來回顧藝術史的時候,我們發(fā)現,無論是中國繪畫史還是西方繪畫史,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造無不和人類的藝術創(chuàng)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在西方,工業(yè)革命引發(fā)了包括藝術史在內的社會一切創(chuàng)造領域革命性的進步,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創(chuàng)造領域的進步則更加明顯。早在1906年,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fā)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校包豪斯(Bauhaus)前身魏瑪工藝美術學校在德國成立,格羅佩斯、康定斯基、保羅·克利、費寧格、約翰內斯·伊頓、密斯·凡德羅等畫家、雕塑家和建筑藝術家相繼投身其中,他們摒棄了工藝技術與藝術在當時存在的巨大鴻溝,主張藝術家與工藝技師緊密聯合,培養(yǎng)了世界上第一批設計家,同時也在繪畫、雕刻、建筑等領域進行了革命性的探索,從而引發(fā)了藝術史革命性的風格變化,如構成主義、抽象主義、極簡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等,無不與包豪斯在設計藝術領域的探索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當然,這種革命性的變化,也與塞尚、畢加索、馬蒂斯等人在藝術領域的積極探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塞尚對自然的研究以及后來者對塞尚的研究,都是藝術史發(fā)生轉向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繪畫史上,中國藝術家除了向大自然學習,師法自然之外,還大量地向西方學習,向中國古代大師學習,其案例不勝枚舉。向西方學習而獲得巨大成功的中國繪畫大師, 20世紀早期有林風眠、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而在國畫藝術領域,每一代獲得巨大成功的國畫大師,無一不是在精研中國古代畫家之后而獲得成功的,宋代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等是后代畫家學習的楷模,元代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趙孟頫、錢選、高克恭等,無不從唐宋諸家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同時又有著符合自身所處時代的風格創(chuàng)造,而后又對明清以來的中國繪畫產生深遠的影響。可見,師造化包含著師自然和師人文兩大系統(tǒng),而當今的現實情況是,我們往往忽視了師人文,即向古代經典學習這一重要學習方法,而過多地注重師自然,這不得不引起后世學者注意。
二、師造化的方法論問題
師造化,是指向自然規(guī)律和一切人類優(yōu)秀文明創(chuàng)造成果學習,很多人在理解這一層次的時候出現了偏差,以為師造化僅僅是指向自然規(guī)律學習。因此花費大量時間去面對自然,進行寫生練習,從而忽略了對前人經典藝術作品的臨摹和學習;另一方面,有的人意識到了對前人經典藝術作品的臨摹和學習,但卻忽略了臨摹和學習的方法,一味地依葫蘆畫瓢和照搬,那樣就會陷入被動,甚至長期被經典禁錮而不能自拔。主觀地臨摹和學習,將經典作品的某些值得自己學習的方面化為己有,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才是師造化的本質意義。總而言之,師造化,涉及的是兩個方面的師法行為:一是對自然規(guī)律本質性的理解和掌握。這一點要求藝術家有能力將自然美升華到藝術美。清代劉熙載曾指出:
“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④
這里的“物”是指客觀世界,“我”是指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關照要與主觀的感情緊密聯系起來,而對主觀內心世界的關照則要與高雅的道德聯系起來;二是對人文規(guī)律本質性的理解和掌握。這一點要求藝術家有能力將古代經典的藝術成果甚至其他優(yōu)秀文明成果通過學習化為己有。也就是說,對于經典人文成果,要“造”要“化”,“造”就是指在師法之后的再創(chuàng)造,“化”就是指在師法之后的“化為己有”。
而談及寫生,在中國畫領域,有很多藝術家是從來不寫生或很少寫生的,陸儼少就是這樣一位藝術家,他的一生幾乎很少寫生,但他會經常到大自然中去游覽和體味真山水的氣象和博大,也會經常在博物館一坐就是一整天,只是呆呆地看古人的繪畫,體會前人的筆墨和創(chuàng)造,回到畫室之后就會有所得地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作。傅抱石也常常只是以一只鉛筆做一些山形樹木的構圖式記錄,然后再回到畫室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還有的畫家雖然是在寫生現場作畫,但他們往往是身體雖在地面,但心卻是“飛起來”的,他們能夠將身處其中的山山水水通過想象,移花接木式地根據自己畫面的需要,根據自己藝術創(chuàng)造的需要畫出自己的想要的作品。很多中國古代畫家的山水畫作品,都像是從空中鳥瞰的作品,古人沒有飛機,他們怎么能夠畫出那樣的景象呢?而回到今天的現實,很多畫家只能畫眼中所見,而畫不了心中所見,豈不是畫地為牢,蒙蔽了自己想象的雙眼?
三、心靈在師造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心師造化,說明要通過眼睛和手的繪制去達到心靈的要求,心靈的想象是可以超越眼睛觀看的,眼睛的具體所見永遠都是有局限的,所以我們說有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是“視而不見”,而心靈的想象可以無限,手頭的功夫則僅僅是實現我們心靈想象的工具和技術手段而已??梢姡撵`在師造化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心師造化,說明首先是師心,以心靈為師,按照心靈所向往去進行創(chuàng)造和點化。而那些有意境的地方,往往是我們的心靈趨之若鶩之處。我們去一個地方寫生,首先是對那里的意境感興趣,那就是心靈的第一感覺?!把嗾Z半樓,屏山晨來又躲雨后”,這是安徽屏山有雨的晨境,而且是畫家敏銳感覺到的,它能夠調動畫家的情感、文采和經驗,有了心靈的第一感覺之后,意境中的遠山和近水就成為了我們可以隨意調動的視覺元素了,此處不見別處見,總之我們見過,觀看者又怎么會計較畫家在何時何地所見呢?又如“琴壇仲秋,壇池映月,風起影碎。靜如水,浸心暗傷,歌秋風凄寒,慕水聲去遠,細雨打芭蕉,淋窗又破月滿”,這里面有秋有風有水又有月,是一種長期觀察和感應的結果,萬物的細微變化,集合于一個季節(jié)的情緒變化中。從中可知藝術家和山水進行了親近和長時間的交流,體悟到了山水所呈現的千變萬化,因此藝術家在描繪的時候也要應其變化,不僅要讀山水的大觀或全觀,也要讀其精微,也就是全局中的精微,不僅身在“廬山”中,也要知“廬山”全貌,感受其山川的特色,與其他地方的不同之處,比如山石、樹木、花草、云水,萬物之音、之味。“夏,晨雨染霧。鄰家雞叫幾聲,聽得窗里農家起來。打早出去,遠去的腳步驚醒了半山的鳥夢!”這里描繪的就是有音的意境。
其次是師人,師山川中的人,人與山水同性格,正如大家所說的,一方水土一方人,人的敦厚、包容、美麗、善良、樂觀、真誠,精神里充溢高潔,山水中包含著人的性格和氣質,要和他們交往,坦誠又善念地和諧相處,山川里的人會帶著畫家找到與山水親近的路,那樣就能更接近山水的靈性。記得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雕塑家,在他年輕的時候去太湖采風,在一個夕陽映照的傍晚,逆光里一位少女搖船泛舟,撥得湖面金光碎碎,金色邊線變化如古琴輕彈婀娜,此景和那漁家美女,驚翻了幾世柔情,如今仍在老人的眼中,輕舟永在夕陽里不曾遠去。我想,這就是一幅畫了,因為他愛戀的少女才使夕陽和湖水有了千般美的理由。
第三是師文。我們選擇寫生的地方,往往都是那些具有厚重文化和歷史的地方,就像安徽的屏山,“從鏤窗雕花中望見三百年前繡樓上的美女,瞄準了那個才華橫溢有潘安之貌的秀才,拋卻了紅球”,可現在,又是如此的安靜。但要描繪此景就得念著這些歷史,把它融進筆墨里。再如,浙江的琴壇古道,承載著客家三百年的故事,那些家婆閩語少時,仿佛還在嘆息老樹殘橋。云水依舊,后生多少能知?這里有這樣的歷史證據,歷經幾代人的老房子、古樹、古橋,我們會直接畫那座橋,那棵老樹,自然就會有古意。有文曰:“看到濃處不文字,嗅得行間家春秋”。
第四,師造化,要有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必生崇拜與仰望,敬畏心也生靈性,使筆墨等形式滲透出具有靈性、莊嚴的儀式感。石濤畫的黃山八勝圖具有墨色溫和,線條凝靜的感覺,氣韻如今仍在紙中流動,但終歸于非常靜,此境就具有攝人心魄的那種的極致寧靜和那份不凡的美好。記得有一次去山西太行山寫生,走入一個村莊,民居包圍著一個二奶奶廟,人們很難從外部對它有整體描繪。我走到廟中反復觀察結構,然后畫了一張畫,是從空中俯瞰這座二奶奶廟的全貌的角度。這樣的寫生讓我從心里感覺自己飛起來了,我可以由心地、隨意地畫。這是我的筆記,記錄我寫生時的思維方式和觀察方法。
我們表現一個畫面往往受到客觀上的限制,不能隨心而發(fā)。藝術如果需要,可以打破這種束縛。許多大師都曾探索過這樣的境界,比如林風眠的戲曲人物畫,借鑒了西方現代藝術特別是立體主義,尋求一種造型的時空表達,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我的目的不是追求物、人的體積感,而是追求綜合的連續(xù)感。”由此可見林風眠的繪畫已脫離了對物體外在的表現,強調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組合,已經不是一個瞬間的觀念。
法國普羅旺斯的阿爾地區(qū)堪稱美麗,那里陽光明媚,我想象這樣的場景:夏天的熱氣讓近處和遠處的景物仿佛在跳動,秋天,到處是一片金黃,艷陽高照,也會讓眼睛里的景物扭動,那絕不是風使樹向上跳躍。梵高的智慧是會用曲線,這幫助他走上神壇。從直線和曲線的生命力對比看,直線不如曲線,因為生命最原初的第一種方式呈現的是曲線,比如草籽萌芽就是曲線,這是非常有力量的。我們如果想要打開動物的顱骨標本,只需在里面種上很多草籽就行了。所以梵高畫里的扭動的樹,曲線纏繞的星空、麥田,都給人一種激情和力量感,甚至梵高自己似乎也具有一種曲線的質感。石濤的黃山十八景寫生冊頁,也是用曲線來造型的,也有一種動的感覺,但這里的動已被收納在靜中。這和梵高理解的不同。直線造型傳達的是工業(yè)化的含義,是理性的。
總之,人們千百年來提倡的師造化問題,到了今天的藝術界,難免出現古文今譯的片面理解甚至歧義,今天對它的確切含義和來源進行求證,看來是有必要的。然而,藝術之事,古往今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尤其是在當今文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下,一意孤行者大有人在,而藝術的成功往往需要這種一意孤行的自我探索精神。此文僅是筆者對“師造化”理論的一孔之見,其中部分理解難免有失偏頗,但我嘗試著從本義、概念、視角、線條、時空等方面去表達,如果能對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有所裨益,也算是我的造化了。
參考文獻:
①參見(辭海版)古代漢語大詞典(新一版),第1285頁,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②參見(南朝/齊)謝赫、(南朝/陳)姚最撰,古畫品錄、續(xù)畫品錄,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第1版。
③參見(唐)張彥遠著,歷代名畫記,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5月。
④參見(清)劉熙載著,藝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
(作者簡介:劉鉆,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
封面攝影:郝樹國,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人像學會會員、哈爾濱市攝影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哈爾濱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