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soul客文藝:聚響》
易小荷 董嘯 主編
九州出版社
2018年1月
定價:49.80元
《soul客文藝:聚響》所約撰稿作者各具獨立思考性,和而不同?!皣艺Z”“影像”“回望”“浮生”四個文章族群的劃分,與其說是書的一種布局,倒更像是一個人的自傳。
最為年長的洪峰告訴我們,在1977年的大雪中,在高考與愛情之間的故事。抽去時代的背景幕布,國淑芳與洪峰的愛情閃爍著現代人特有的經典與執(zhí)念:“我也要考大學,你考到哪兒我就考到哪兒”。 這種穿越凍結了當時年輕人的時間,也凝固著現代人的情感焦慮。在“影像”族群中,這種愛情是我們遇到的諸多身影中一個。它不是特例,寫滿普遍??梢约糨?,卻不可以復制。
同樣是20世紀60年代生人,與洪峰相差一歲的余華,由一部“爸爸出差時”的電影情節(jié)的記憶誤差。同樣是愛情,當我們走在如同“囈語”的思念與憧憬中時,一個小舉動打碎時差鏡像美感,讓我們的愛情窒息而死,仿佛“霍亂時期的愛情”。有記憶的誤差,說明我們沒有忘記并懺悔,是對生活的一種祈禱和贖罪。此時的愛情,是生活中的一種喧囂,不代表愛情本身,更多代表生活,人性脆弱的本相。
“80后”蔣方舟的“相親史”,擾似私房話,告訴我們相親猶如面試,人越是動情地相信一個理想化的自己,就越容易露出最不堪的弱點。近乎原生態(tài)的勾勒出相親中那些快樂的煩惱。愛情看似“非誠勿擾”,經心地搖身一變?yōu)殪盼业腡臺。
其另一篇文字《海明威的自行車、性和不忠》,乍看有花邊新聞和標題黨之感。細觀則發(fā)現,這是“海明威孤獨、不羈、抗衡的表征”,并依此催化出海明威的文字力量。這種對經典作家解讀,是對作家本人的致敬、剖析嗎?是否也隱喻著“80后”“90后”甚至“ 00后”的寫作群體的自我詮釋呢?有待進一步研判。
“生活的每一次轉折只是為了讓生活更接近圓滿,那個圓滿也許并不一定是名利上面的, 而是在內心深處的?!币仔『扇缡钦f。延伸成另外一個版本:年輕時我們不是不懂愛情,而是沒有時間愛情。
作為“騷客文藝”的創(chuàng)始人及制造“聚響”者,在進行一場穿越喧囂的敘事。對于她來講,或許“愛情”就是敘事和在敘事中。并傳染給讀者,“讀書境界跟性經歷一樣”,讀書者與寫作者合體,共同分泌出有關書的荷爾蒙,達到顱內高潮?!跋癜l(fā)一次燒,感受一次情愛?!弊屛宜枷朐杰壍侥恰凹で槿紵臍q月”,這激情在不同的時間段燃燒著她不同的焦點與取向,并都不約而同地指向“存在”。同樣敘事,相較60年代生人作家的深沉內斂之情,增加了躍動。使書的波峰有了異形的火苗。
這樣來說,此書的作者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文字,與生活談一場愛情,從初始的肉身感官之戀,到靈魂的歸依,貫穿他人也貫穿自己。是初始,也是繼續(xù)與終結。
從60年代生人的洪峰,到“90后”的易小荷,年齡寫滿跨越;從專業(yè)作家到專欄記者再到攝影師,職業(yè)跨界覆蓋,有著一個共同的特質:文字輸出者。22位一字排開,或婉約、或浪漫、或現實……叢林法則下,爭相斗艷,有一種參差怒放的差異之美。
文字需要多少年后告訴人們,我還活著。而不僅是我曾經活過。
松浦彌太郎說:“每個好物背后,都藏著一段故事,每個你選擇使用的物品,都是一次自我的表達”,同理,每個好的文字背后,都藏著一段故事,每個你寫出的文字,都是自己的自傳和自傳中的自己。如果這個推論可以成立,那可以說,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欠自己一段美好寫在紙上。
它可能真實到殘酷與自私,如洪峰所說“這輩子也不回來了,我恨透了這個地方”,但依然會在某個夜晚,如周云蓬所言“我想躺在床上和你說話”。
(作者系自由書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