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思考楊志軍

        2018-09-10 22:19:27張薇
        青海湖 2018年5期
        關(guān)鍵詞:海底隧道藏獒志軍

        如何評論楊志軍,對我而言已經(jīng)成為一件很困難的事。多年來,我深入他的作品,也寫下諸多文字評論他的幾乎每一部作品,卻愈來愈感覺到難以評價他。楊志軍精神世界的豐富和神秘,其作品的獨特性和原創(chuàng)性,以及作為個體存在的異質(zhì)與復雜,都使得楊志軍是這個時代最難以評判和界定的文學事物之一,他給我們所提供的言說空間寬闊而幽深,光明與黑暗交織,很多時候我會感覺到詞窮力竭,難以為繼。這種時候我非常希望用漢娜·阿倫特的一段話鼓勵自己有勇氣繼續(xù)生活與思考:“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代中,我們也有權(quán)去期待一種啟明,這種啟明或許并不來自理論和概念,而更多地來自一種不確定的、閃爍而又經(jīng)常很微弱的光亮。這光亮源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們的生命和作品,它們在幾乎所有情況下都點燃著,并把光散射到他們在塵世所擁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圍。像我們這樣長期習慣了黑暗的眼睛,幾乎無法告知人們,那些光到底是蠟燭的光芒還是熾烈的陽光。但是這樣一種客觀的評判工作,對我而言似乎是件次要的事情,因而可以安心地留給后人?!保ā逗诎禃r代的人們》)

        這一切都使得我更愿意在這里透過楊志軍本身以及他的作品去理解這個世界,并且看到我們能夠堅持的方向和未來。

        楊志軍以荒原小說系列和藏地小說系列名世。作品多次獲得全國文學獎,并以多種文字被譯介到國外。2014年楊志軍作為高端領(lǐng)軍人物入選“首批齊魯文化名家”,這是對一個一直孤身穿行荒原和城市叢林的作家的歷史承認,而這是遲來的榮譽。雖然楊志軍所生活的大地已經(jīng)盡力贊賞了他對中國文學的貢獻,似也未能完全體現(xiàn)出對他的價值重估,相對于喧嘩甚或不太那么真實的文學批評界,楊志軍的寂寞意味深長。

        楊志軍在青藏高原生活了40年,從未停止深入藏地,探訪古老神秘的異族文化,拜謁高貴莊嚴的神性。他全部旺盛的激情和詩心都來自于荒原的饋贈,他也甘愿成為高原的赤子。面對人群,他常常表現(xiàn)出倨傲與謙遜混合的復雜表情,而面對荒原,他則頂禮膜拜,俯首謙卑。恰恰是他的謙遜和謙卑拉開了他與世俗社會的距離,而使他獲得了絕大的精神自由。他說,自己不喜歡應酬,不喜歡會議,不喜歡社會活動,不喜歡熱鬧場合,不寫應景文章,也不想做公眾人物,只是一棵迎風搖曳的無花雜草,孤云野鶴,寂美守拙。他眼中的靈魂性的沉思和憂郁,使我確信他并未在塵世中駐足,因而我們認為理所應當?shù)氖浪资挛锇ㄈ饲槭拦仕强床灰姷?,唯有一種事物能令他痛苦動容,那就是當?shù)赖潞托叛龀蔀榭嚯y,精神死了。

        從楊志軍在20世紀80年代發(fā)表描述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環(huán)湖崩潰》《海昨天退去》開始,他就極具先鋒性,對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有清醒的自覺,那時就表達了對我們今天社會面臨的生態(tài)危機與災難的深刻認知,并在此后完成了對荒原的哲學思考與寫作。七卷本的荒原系列小說是楊志軍對荒原持續(xù)不竭的忠實,他的“荒原”因此成為一個象征,并以此延展至藏地,地理坐標意義上的青藏版圖與文學象征意義上的荒原藏地,構(gòu)成楊志軍龐大復雜的創(chuàng)作母題。與此同時,楊志軍關(guān)于信仰的追尋,無論是在他的作品中還是在他的個人生活中,都成為極其迫切極為醒目的履跡。他逐漸清晰明確地把信仰作為生命最高的追求,并付諸實踐,驅(qū)使自己的精神高度到達信仰之巔。我今天還無法估量楊志軍已經(jīng)或所能抵達的山峰,但他的獨特性和堅定性是毋庸置疑的,一個人如此摒棄世俗、簡衣素食、潛心修行、隔絕社會活動、全部的生命都在于寫作,并在寫作中向著信仰的高地攀登,這在當代的確是罕見的。據(jù)我所知,楊志軍盡可能地拒絕各種圈子的聚會、會議講座的邀請以及出席社會活動的機會,不是因為傲慢,而是由于專注于寫作和修身與世俗的榮耀拉開了距離。這當然削弱了楊志軍個人名聲的更加顯赫,相較于他的文學成就而言,社會對他的辨識度和價值認識,遠未達到相匹配的高度。

        任何一個把純粹的信仰作為內(nèi)心選擇而上下求索的人,都會保持這樣的獨立與清醒,在絕大多數(shù)情形下也必將要承受這樣做的結(jié)果,盡管不合理,也許還痛苦,但現(xiàn)實就是如此,“這是因為,名聲是一種社會性的現(xiàn)象”(漢娜·阿倫特語),當個人主動遠離人群,自覺在世界更高緯度攀登時,“就仿佛歷史是一條跑道,一些運動員跑得如此迅速,因而他們完全從觀眾的視野中消失了?!保h娜·阿倫特語)

        然而歷史也有其吊詭之處,2005年《藏獒》的出版“石破天驚”,這部小說獲得的殊榮令人眼花繚亂,有十多個全國各類獎項,最高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圖書獎。接連出版的《藏獒2》《藏獒3》構(gòu)成《藏獒》三部曲,發(fā)行超過百萬冊,楊志軍也連續(xù)兩年登上作家富豪榜。更為吊詭的是,《藏獒》的出版居然催生了中國的藏獒經(jīng)濟,市場硝煙四起,藏獒淪落為流轉(zhuǎn)的商品、有錢人的寵物、富貴者的地位象征。這些都不在楊志軍的意料之中,由此帶來的極大榮譽也沖擊了他的生活,顯而易見,他的個人生存環(huán)境獲得相當大的改變。然而,楊志軍沒有迷失于個人生活的世俗享受,他憂慮反思,并且痛心疾首的是,藏獒生存環(huán)境的劇烈動蕩,所造成的不可彌合的物種毀壞。在艱難的思考與痛苦的反省后,楊志軍坦率地面對了內(nèi)心的追問——盡管我們不知道藏獒產(chǎn)業(yè)是否單純由一部小說引發(fā),但楊志軍愿意承擔作為一個個人的責任,一個作家的擔當:《藏獒》至少對藏獒這個物種的毀滅性的傷害負有責任,他在2013年出版了懺悔錄《藏獒不是狗》。這也意味著楊志軍在信仰之路上走得更高更遠。

        《藏獒》三部曲是楊志軍創(chuàng)作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他更多的文學視角是人與自然,在道德層面探討生命的平等與尊嚴,從《藏獒》始,他在一幅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地圖上,進入了人類精神的信仰高地的跋涉。鑒于社會普遍的道德失范,道義良知的背棄,人性的潰敗,此時的楊志軍希望尋找一種新秩序,實現(xiàn)人類精神的修復,用文學建構(gòu)一種社會理想。他選擇了藏獒。藏獒生長于青藏高原的牧區(qū),是草原牧人財產(chǎn)與家園的守護者,它們的忠誠、勇敢、責任是天性,也正是人類社會的道德基石,這就為《藏獒》提供了理想建樹的可能。一個有良知的作家應該為社會承擔責任,楊志軍希望把人類缺失的文化精神和道德準則植入藏獒的生命,藉藏獒讓我們了解,正是藏獒精神挽救了一個犬種的命運,使它們在漫長的歷史中成了草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沒有被淘汰出局。那么人類能否借藏獒這面鏡子,照出我們面臨的絕境,從而拯救人類自身?因而《藏獒》觸及了我們社會最根本的問題:歷史的遷徙和民族漫長歲月的文化情感融合,使我們在新的格局中面臨的挑戰(zhàn)是,我們所遭遇的,不是民族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人所構(gòu)成的社會,喪失了基本的信仰。沒有信仰的大地就沒有了敬畏,神性、自然、生命、尊嚴、情感、道德,所有應該敬畏的事物,都可以輕易被蔑視,被踐踏,被毀滅。

        楊志軍內(nèi)心的火焰從未停止燃燒,他也沒有因為孤獨而熄滅了自我反省的勇氣,相反,愈是在眾聲喧嘩或繁花似錦中,他的孤獨便愈發(fā)顯示出了強勁的力量,無論什么樣的人生處境,他都能夠泰然處之,我們很難在他的外貌上窺見他的內(nèi)心——他不是冷峻,令人望而生畏,而常常是面無表情。這一特征與他的作品形成極大反差,他最強烈的激情都能在作品中形成爆發(fā)力,憤怒、愛、悲痛、笑……那些耀眼的擊中人的心靈的光,瞬間亦可以變成席卷人進入光的力量。一個有思想的作家如果內(nèi)心沒有如此明徹而灼熱的火焰,他對事物的敏感度就會減退,也很容易湮滅于黑暗的灰燼,喪失思考與判斷的熱情。明徹預示著即使在激情的燃燒中,他的清醒的理性也會警覺地意識到事物表象之下的暗流。

        也正是基于對社會現(xiàn)實的思考與反省,楊志軍體察到了“藏獒”的痛苦,深刻地洞悉了世間的罪與罰來自于人性的黑暗,他借《藏獒不是狗》小說敘述者“我”對自己在內(nèi)的人類進行了猛烈的鞭撻:“不知是幸運還是遺憾,我這個所有罪孽的肇事者,卻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因為命運給了我許多免于懲罰的理由。我就在那些自以為說得過去的理由中怡然自得地生活著,還寫出了關(guān)于藏獒的書。之后這個世界便刮起了一陣藏獒熱,熱得燒毀了藏獒節(jié),燒殘了博覽會。我想如果沒有我,會有藏獒集體被燒死的災難嗎?如果不是我?guī)е髯烁餮艑ふ宜陌酥恍〔亻?,強巴會死于尕藏布的腰刀之下嗎?如果我在得知袁最的犯罪事實后立刻報案而不是去北京跟他一見高低,會有哦咕咕、達娃娜、嘎朵覺悟、各姿各雅、七只小藏獒和阿柔、哥里巴的死嗎?會有約翰牧師為了救贖的犧牲嗎?如果不是以上的悲劇,會有白瑪之死、藏獒托勒之死、拉姆玉珍之死等等連鎖反應嗎?所有人的罪都是我的罪,所有生命的災難都與我有關(guān)?!保ā恫亻岵皇枪贰罚?/p>

        在《藏獒不是狗》出版之前的長篇小說《伏藏》中,楊志軍就用煌煌七十四萬言描寫藏傳佛教給世人的信仰啟示:“伏藏發(fā)端于蓮花生大師,是大師傳承佛教的重要手段,即把經(jīng)文教典埋藏起來,等到百年千年之后某個機緣的成熟,眾生需要的時期,由覺醒者和具緣者發(fā)掘出來,成為佛法再生的依據(jù)?!睂懽鳌斗亍返臈钪拒姳还J為對佛學已有高深造詣,而他也初次嘗試結(jié)合精深的佛理與通俗的故事,在這部巨著中探索信仰的終極出路?!斗亍肥且粋€懸疑故事,主人公香波王子依據(jù)“伏藏”的線索經(jīng)歷恐懼、死亡、愛等萬千磨難,完成了“掘藏”過程,卻也留下一個開放式的結(jié)局,并未告訴讀者掘藏的謎底。顯然,楊志軍并不想寫一個完整的通常意義的懸疑小說,他仍然是沿著一生所確立的思想的方向思考信仰究竟為何物。此時的楊志軍越來越掙脫固有的關(guān)于信仰的概念,在逐漸靠近信仰的真相。以往對于普通人而言可望而不可及的靈魂高度,此時他也試圖避免陷入不可抵達的困境,在葆有崇高性的同時,進入大眾可接受的日常生活,為信仰找到穩(wěn)固的棲息之地。只有植根于大地,信仰才有堅實的基礎(chǔ),最廣大的普通民眾持守了信仰,良善和良知、道德和道義、正直和勇氣,才不會成為高不可攀或者棄之如敝屣的事物,也才能在虛妄與絕望之中照進更多的光亮。由此,楊志軍在“伏藏”中思考信仰,在“掘藏”的懸疑過程看到信仰高張于任何宗教之上。結(jié)局是什么也許并不重要,這個追尋的過程才是楊志軍深信不疑的,尤其當他以如此深厚的佛學修養(yǎng)顯露出智慧之光時,他更深切地覺悟到,一切人的活動中只要種植了“愛”的善因,平凡而世俗的人與生活同樣會顯現(xiàn)佛性,這是最純凈最有尊嚴的人性,也是最根本的信仰,“人性是人的道德性和社會性的體現(xiàn),讓佛教閃爍人性之光,是現(xiàn)代佛教光大自己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一直在尋找,希望有一種改造世俗而不是投身世俗、洗滌罪錯而不是再造罪錯的精神支柱,能從渾濁而盲目的崇信之中,清醒而健朗地挺起。雖然沒有找到,但畢竟有了曦光。那就是倉央嘉措,是倉央嘉措寧死肉體不死愛的無量之情和犧牲自己從而消弭新仇舊恨的天然佛性,是他用純情博愛對冷冷的世界給予的熱熱的擁抱,是‘伏藏提供給我們的走向崇高的無限可能和再造心靈的努力。”(《伏藏》)

        我讀了楊志軍在2017年第10期《中國作家》發(fā)表的中篇小說《海上搖滾》后,曾經(jīng)對他說過這樣的話,“你現(xiàn)在的小說更像小說了,語言的平滑與小說的故事性更加貼合。這好像才是一個小說家?!睏钪拒妼Υ瞬⒉徽J同。長久以來,楊志軍致力于思考世界和時代的精神狀況,他所有的作品都不單純是描寫文學風景,而是期望經(jīng)由文學的方式介入社會和精神領(lǐng)域,他的抱負不僅限于做一個小說家,文學作品只是他的思想的載體,他對世界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思考,對人應該秉持的信念與理想,對社會問題提供的答案,都在他的作品中一一呈現(xiàn)。他認為,一個真正的作家既是文學家,也應該是思想家,還是哲學家。

        這也就是楊志軍在《藏獒不是狗》中所表達的“所有人的罪都是我的罪,所有生命的災難都與我有關(guān)”的意義所在。一個真正的作家應該是有博大胸懷、悲憫心靈、思想卓越、精神超拔、關(guān)注人類命運的人,一個好的、能夠被廣大讀者所閱讀并接受的故事,還不足以令楊志軍滿意,他需要這個故事承載更大的思想容量,讀者通過理解他眼中的世界進而建立起自己對世界的理解。這是相當有難度的文學標準,讀他的小說絕非一件輕松的事情,他的知識儲備、縝密思維、龐大信息、詭譎想象都在考驗閱讀者的耐心和智商,更遑論消化小說中那些到處隱含的禪機和哲思。楊志軍的精神之父是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崇尚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索爾仁尼琴、帕斯捷爾納克。這是一個典型的20世紀80年代的理想主義者,他在他所處的時代建立起來的精神信仰,并沒有被歷史的洪水沖決潰敗,而是在時間的長河里日臻成熟,堅定獨立,漸趨理想的彼岸。

        也因為楊志軍懷有的文學雄心,盡管他知道在當下這樣連讀書都要靠“閱讀工程”“世界讀書日”來支撐的社會,讀書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都是速朽的事,閱讀一部富含思想容量的書何等的艱難——就有大學老師對我說,我沒時間看書,有時看看電影就是為了休息,平時都夠累了,還要再思考什么意義、價值,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據(jù)我所知,這絕不僅僅是個例。當一個大學老師所代表的號稱知識精英的階層,還肩負著引領(lǐng)學生的責任,哪怕有部分人不看書、不思考的時候,就說明這個社會是真有問題了。楊志軍堅持人之為人就在于人是思考的生命,無思是我們時代的病而非健全的肌體,沒有思考力意味著價值判斷力也隨之消失,就是“一種處于教育崩潰時代的文化解體過程中的人類的絕望癥候”(卡爾·雅斯貝斯語),更談不上信仰如何建立在坍塌的廢墟上了。文學就是要在生活的迷宮里尋找到出口,并且“承認有能負起根本性責任的人的可能性”。(卡爾·雅斯貝斯語)楊志軍堅忍持續(xù)地激發(fā)人的思考,他的每一部作品包括小說、散文,甚至他在互聯(lián)網(wǎng)開過一段時間的博客、微博,都不遺余力地書寫嚴肅厚重的內(nèi)容,其思想的鋒芒正是這個時代所稀缺的,他也的確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經(jīng),以致讓自己陷入了可怕的孤獨。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整個人類歷史中,所有從事精神創(chuàng)造并且對人類文明有過重要貢獻的人無不處在巨大的孤獨中,因為“他必須自己承擔選擇道路的責任”。(卡爾·雅斯貝斯語)

        這也是我和楊志軍多次討論過的問題:孤獨會導致瘋狂嗎?楊志軍認為,在孤獨中沉思會讓人更理性、更智慧、更從容、更清醒地看世界,人們應該恐懼的是“思考的無能”,因為那會導致社會道德與價值判斷力的混亂,進而滋生罪。這與漢娜·阿倫特的思想不謀而合。

        漢娜·阿倫特是20世紀最富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論家之一,她在1963年出版《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這本書在當時引發(fā)了極大論爭,今天看來仍極具討論價值。漢娜·阿倫特觀察到了一個完全奉命行事屠殺猶太人的艾希曼,這個人異乎尋常的淺薄以及一種非常真實的不能思考的奇特狀況,被漢娜·阿倫特稱為“惡的平庸性”,也即“平庸之惡”。數(shù)年后漢娜·阿倫特在致W.H.奧登的論文《思考與道德關(guān)切》中反思艾希曼審判及報道,進一步提出了一連串值得人們思考的重大問題:

        這種思的完全缺失引起了我的興趣。惡行,不僅是疏忽之罪惡,而且是故意之罪惡,如果它不僅沒有“卑鄙的動機”(如法律所稱的),而且沒有任何動機,沒有任何利益和意愿驅(qū)動,在這種情況下,它是否可能?難道邪惡(無論我們?nèi)绾味x它)這種“做一個惡棍的決心”,不是惡行的一個必要條件嗎?我們判斷的能力,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是否依賴于我們思考的能力?不能思考與我們通常叫做良心之物的可怕泯滅是否一致?緊要的問題是,這樣的思考活動,即對于那些發(fā)生于周圍的事件——無論其內(nèi)容和結(jié)果是什么——進行審查和反思的習慣,它本質(zhì)上能否阻止人為惡?(《責任與判斷》中文簡體版《反抗“平庸之惡”》)

        漢娜·阿倫特在整個事件中關(guān)注的核心是“思的完全缺失”導致的可怕后果,認為只有具備了思考的能力,才能夠啟迪良知,分辨是非,具有價值判斷力。這也正是楊志軍今天思考的問題。對于楊志軍而言,他主要觀照的是現(xiàn)代崩潰的道德倫理,以及信念信仰如何再造,從而寄希望于在自己的作品中發(fā)聲,以期觸動現(xiàn)世的人類更多更深入思考時代的精神狀況,尋找到每個個人都能到達的信仰。顯而易見,楊志軍的努力非常困難,參照我們整個大時代的背景,漢娜·阿倫特的問題在理論上已經(jīng)不成問題,很多人尤其是知識分子肯定能夠理性而明智地給出答案,但是否可以付諸行動?即使我們能夠回答問題,又能怎么辦呢?從某些方面看,楊志軍思考的問題離現(xiàn)實生活很遠,他尤其不能解決我們?nèi)绾卧诙唐讷@利的問題,這是一個巨大的落差,行色匆匆、忙于安頓生活、積攢財富、獲取功名的人們,沒有余力去思考諸如責任、正義、公平、信仰的問題,那些關(guān)乎人類社會和世界命運的問題,也不是人們每天必須要面對的現(xiàn)實考量——楊志軍走得太遠了,遠得我們只能看見他的孤獨背影,在某個山頂猶如一個沉默的巖石。

        然而楊志軍從未放棄他的思考和發(fā)聲,他的立場異常堅定。我想他已絕然確守,即使這個世界全部寂靜無聲,沒有回應,他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方向,他的寫作一定堅持的是人類遠大的理想,生命的根本意義??枴ぱ潘关愃乖凇稌r代的精神狀況》就曾經(jīng)對這類人(他稱之為英雄)有過大篇幅的議論,他認為他們不會迷失于虛假的期待,聽到贊揚就沾沾自喜,更不會聽憑誘惑的驅(qū)使去做眾人都能做的并且一切人都會贊成的事情,他們只以堅定的步伐走著自己選擇的路。當然他也可能為此要承擔一個受難者的形象。楊志軍不是英雄,也不是受難者,但卡爾·雅斯貝斯所描述的這類人的絕大部分癥狀都能用來描述楊志軍。

        實際上,如果我們認真完整地閱讀了楊志軍的作品,理解并且契合他的精神選擇,就會覺察到他關(guān)注的是最真實的現(xiàn)實(有時可能介入現(xiàn)實太深了),他期望面對一個更好的現(xiàn)實社會,人們能夠過著更有秩序、具有真正文明的體面的生活,這樣的秩序和文明中包含了道德原則、責任判斷,以及公平尊嚴。而要實現(xiàn)這樣的生活,楊志軍給出的答案是,人,必須要有信仰才能體面地生活。

        那么,到底什么是信仰?楊志軍是怎樣詮釋他所理解的信仰的?他以發(fā)生在1888年的英國十字軍侵藏戰(zhàn)爭為背景的小說《西藏的戰(zhàn)爭》,深刻地揭示了這場戰(zhàn)爭的本質(zhì),即英國十字精兵赤裸裸的侵略戰(zhàn)爭,侵略的表層緣由是茶葉經(jīng)濟控制,實質(zhì)則是宗教入侵和信仰占領(lǐng)。作為戰(zhàn)爭侵略者的一方,英國十字精兵顯然是這場戰(zhàn)爭的推動者,楊志軍描述了英軍侵入西藏的戰(zhàn)爭動機有其更長遠更深層次的宗教意圖,即英軍企圖以武力征服西藏,以基督教取代佛教,達到在文化、宗教、經(jīng)濟、人心全方位真正占有的目的。頗具意味的是,作品中作為侵略者一方的戈藍上校、容鶴中尉,他們的身份是軍人,如果與漢娜·阿倫特報道的艾希曼對比,他們在某些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都是國家機器上的所謂“齒輪”,都要服從上級的指揮,嚴格執(zhí)行一切指示、計劃和命令。他們的任務都是戰(zhàn)爭中人類最極端的暴行:屠殺。但是,因為有思考力,還有未泯滅的人性,更重要的,戈藍上校是懷著“為耶穌基督而戰(zhàn)”的信仰走入戰(zhàn)爭的。盡管戰(zhàn)爭就是戰(zhàn)爭,不管以什么理由都不能成為侵略他者的借口,但當一個人不是像艾希曼那樣完全“無思”,就有了不淪為徹底的“機器”的可能。英軍中還有兩個特殊人物馬翁牧師、達思牧師,他們身負讓基督教占領(lǐng)西藏的使命,始終相信信仰的力量,每每以基督之名阻止戰(zhàn)爭的進程,甚至試圖和平解決戰(zhàn)爭。這使戈藍上校、容鶴中尉作為侵略者,一方面要履行軍人的使命,在進行殺戮時毫不容情,但同時他們又會善惡交戰(zhàn),時刻被提醒內(nèi)心作為人的良知,希望不再在戰(zhàn)場彼此廝殺。

        我們看到,因為人性一息尚存,因為內(nèi)心還有作為宗教的信仰,入侵的英軍也會閃現(xiàn)惻隱的微光,即使是晦暗的思考,也會有權(quán)衡利弊的選擇,這也許就為良知開啟了一扇窗子。而作為英軍對立面的西藏僧眾西甲喇嘛等則是藏傳佛教的永恒維護者,對于他們而言,佛教不只是宗教,更是他們與生俱來浸透在血液中的信仰,像空氣、陽光、食物一樣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自然方式,他們的散漫、天真、拙樸、原始背后蘊藏著強大的堅韌、達觀、包容和消化能力?!段鞑氐膽?zhàn)爭》結(jié)束時,楊志軍寫到了在一個屋檐下,教堂與寺廟兼容,基督教與佛教融合,人們和平共處。這是楊志軍建立的理想世界。此時楊志軍的信仰追求已經(jīng)具有了極大的包容性,具體的宗教已不再那么重要了,他在準備更高的上升和超越,《西藏的戰(zhàn)爭》最后一句話是留下的懸念,也是楊志軍要呈現(xiàn)的關(guān)于信仰的“伏藏”:“《天國法音》——最后的對話。太想知道它的內(nèi)容了?!?/p>

        這個“伏藏”在《藏獒不是狗》里被“掘藏”。我并沒有把《藏獒不是狗》當作通常所說的小說,它既是楊志軍的懺悔錄,也更像是具有寓言性質(zhì)的啟示錄,深刻持久的思考導致其覺知樸素得令人訝異,從這個意義上,這部作品充滿了省思:

        “一瞬間我發(fā)現(xiàn)自己眼前的迷霧有些稀薄清透了,被我屢屢追問的信仰變成了天上的云、地上的草,合情合理,自然而然。佛啊,上帝啊,原來你們是如此簡單,簡單得出乎意料。你們就是失戀中的一個愛人一種寬慰,饑渴時的一團糌粑一碗清水,病痛中的一味良藥一枚銀針,孤單時的一個同伴一只藏獒,荒原上的一頂帳房一溪泉流,寒冷時的一坨牛糞一個灶火。那么,就讓我們變成一坨牛糞,哪怕一生只燒滾了一壺奶茶;就讓我們成為一個愛人,哪怕愛了所有卻沒有絲毫被愛;就讓我們變成一味良藥,哪怕一生只對一人有了一次作用。我明白了,父親和母親,你們?yōu)槭裁床话莘穑驗槟銈円呀?jīng)是佛的一部分了,是六字真言的藍色注腳,是五彩經(jīng)幡的一絲一綹。”(《藏獒不是狗》)

        楊志軍對信仰的理解超越了宗教本身:最高的信仰是生命全身心投入的,于平凡生活中長時間存在的、常態(tài)的、超越于宗教之上的自覺承擔。從最平常最近的地方出發(fā),才能走得更遠。個人不用一定成為道德模范,或者情操無比高尚,也不必須進入某個宗教,更無需刻意以祈禱或拜佛的儀式膜拜,我們只要持守人在這個世界上微小鄭重的力量,知道生命之所以有意義,乃在于每一時刻的盡心盡力,而保持一生都不讓自己的靈魂下墜,始終正直、勇敢、清明地向人類精神的山巔攀登。世間最大的智慧反而是最簡單質(zhì)樸的表現(xiàn),最高的信仰不是無法實現(xiàn),而是每一個個體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愛與責任。當信仰內(nèi)化為人的日常行為時,信仰就不再需要時時提醒我們什么是信仰,而是經(jīng)由信仰的追尋,我們已成為了什么樣的人。這時,人獲得了真正的自由,進入了生命最理想的自由境界。

        為什么楊志軍會堅持在作品中思考信仰,并且作為自己寫作的靈魂,是我一直困惑和探討的問題。很多時候,我深感楊志軍的徒勞,在一個大的幾乎所有東西包括有價值的與無價值的都可以被消費的時代,他的行為近乎掙扎甚至絕望,如果不是內(nèi)心懷有如此強大的對信仰的依靠,我想不出還有什么可以支撐他作為思想的存在,向世界發(fā)散出光芒并竭力影響世道人心。但,一個人要有怎樣的意志和決心,才能把全部的生命交付給信仰,并且相信這是可以用來解決社會問題和精神困境的良方?這在多大程度上取決于楊志軍的個人立場?他不想做一個公眾人物,但顯然,作為一個作家,他無可選擇地進入了公共領(lǐng)域,而他用文學的言說方式,給公眾表達他的思想成果,是希望公眾能夠接受并且有所回應的,無論他持守什么樣的個人立場,都毫無疑問把自己推到了公共生活的境遇。

        我其實并沒有確鑿的答案。楊志軍的創(chuàng)作和未來都還在一個前景不確定的時期,我看到的,到目前為止,我個人認為是他所有小說中最非凡的一部百萬字的藏地史詩性的小說尚未出版,而他也已經(jīng)在寫另一部關(guān)于青島歷史的百萬字史詩了。我在讀阿倫特的《人的境況》時得到了極大的啟發(fā),相信只有公共生活的介入,言說的力量才真正強大起來。僅從楊志軍已發(fā)表出版的作品中,我們已能夠看見他在公共領(lǐng)域的必然擔當與言說價值。除了小說,楊志軍的作品中有兩部散文集是值得關(guān)注的:《遠去的藏獒》《藏獒的精神》,這兩部散文集是他的思想最集中最直接的呈現(xiàn),幾乎涵蓋了他三十多年來對社會及現(xiàn)實問題的深度思考,他思考的基本前提就是對時代精神沖突的憂慮及如何重建精神家園。我在他的散文里讀到了一個時代的“在場者”和“幸存者”的靈魂記錄。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楊志軍就開始了他的時代記錄,人與自然經(jīng)歷的每一次生存苦難,他都覺得自己是“幸存者”,因為那苦難的悲劇性的結(jié)果中,我們永遠都有可能是“下一個”。而他也親歷社會大變革的當代史,成為很多歷史性事件的“在場者”,見證世界的改變并且參與其中,有機會深入思考社會,反思歷史,走向更廣闊更高遠的視閾。他觸及的為什么當代社會道德和精神世界會陷入困境的命題,是散文集的基本與核心內(nèi)容,循著這條線索,我找到了“公民的責任的承擔”的注腳。這里所說的“責任”,與阿倫特的“政治責任”不同,應該是指一個個人身處于不同的場域(私人和公共)所承擔的不同的責任,從小我進入大我,其精神世界的格局是以整個人類為指向而建立的。楊志軍事實上已經(jīng)加諸自身這樣的公民責任,他的公共視野首先聚焦在民族、祖國與個人的關(guān)系上,無論他寫作什么,這都是他要直面的問題。

        楊志軍的創(chuàng)作是有鮮明的延續(xù)性的,這和他的文學理想一脈相承。他的作品并非集中在某一時間完成而后繼乏力,持久、耐心、堅韌應該是楊志軍最強悍的標記,他一部接一部不間斷地寫,有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的文學版圖已蔚然大觀:荒原系列小說和藏地系列小說,三十多部作品確證了他在青藏高原領(lǐng)受的榮光,也預見了此后他要完成的勃勃雄心:海洋系列小說構(gòu)筑起三足鼎立的文學大廈。而他思考的所有關(guān)于自然、人類、生命、世界的事物以及與之不可分割的精神信仰,都或明或暗地存在于同一光照的譜系之中。

        2016年-2017年楊志軍出版的關(guān)于青島的小說《潮退無聲》和《海底隧道》繼續(xù)表達了他對信仰的理解,信仰一方面與家國聯(lián)結(jié),一方面成為人人心底人性的光亮。在接受記者的一次采訪時,楊志軍就《潮退無聲》《海底隧道》談到,有宗教的人有宗教信仰做精神底線,那么無神論者的精神底線是什么?于是,他開始在關(guān)于青島的作品中探討普通人的精神信仰和無神論者的精神底線,探討一個叫做“情懷”的東西。盡管楊志軍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磨難,很多時候也遭遇到不公平的對待,但他依然在內(nèi)心保持了對人的理解和寬容,也從未失去作為人的基本態(tài)度與情感:無論何時,祖國和民族都是我們的生存之根。

        “家國情懷”就是楊志軍在《潮退無聲》中著力描寫的。很長時間我對“祖國”這個詞的認知是,國家、政府、政黨、政治、權(quán)力、財富,還有意識形態(tài)。而唯獨沒有“人”的概念。有一次和一位朋友談及青島文化,她窮盡半生的心力和財力,建立了一座民間文化博物館。在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民間文化在青島的映照時,她的收藏,她對這些物品的認知,她的生活態(tài)度,她對流失在民間的文化的搶救,突然讓我想到這不就是“祖國”的含義嗎?但是,當我把這一感覺告訴她時,卻遭到她激烈的反對,她直截了當說:我和政治無關(guān),也不關(guān)心意識形態(tài)。我理解她的感受,因為我亦是如此,我和她以各自的方式做我們想做的事,承擔自己在世間的使命,從未考慮過這與宏大的政治有什么關(guān)系,當祖國這個原本抽象的概念突然進入我們的生活時,理所當然,幾十年積淀的政治教育理念便猛烈地反彈出來,直接影響到我們對很多事物的判斷。我寫作了許多年,卻沒有單純?yōu)椤白鎳睂懴乱恍凶郑谖业慕逃头雌c中,潛意識里是與“祖國”有隔膜的,有距離的。直到有一天,詢問楊志軍新寫作的是什么作品,他說正在寫《祖國》(出版時書名為《潮退無聲》),我仿佛轟然洞開,開始和楊志軍討論這些問題。

        這的確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探討過程。楊志軍認為,很多人混淆了諸如世界、自然、人性、民主、祖國、信仰等等的概念,說到祖國,本能地會與政權(quán)聯(lián)系起來,而且是離人們非常遙遠的大而無當?shù)某橄笳f辭,我生長的土地與我有關(guān),我的家人與我有關(guān),我的故鄉(xiāng)與我有關(guān),我的家園與我有關(guān),我安身立命賴以生存的那個環(huán)境與我有關(guān),而祖國,與我無關(guān)。它是被置于廟堂之上的龐然大物,是籠子里跟我對峙的冰冷政治,“祖國成為虛無,這是被固化了的慣性思維,是對‘祖國的誤讀”。祖國就是生命的出處、血脈和根系,祖國是家國、故鄉(xiāng)、生存的大地、血脈相連的情感、共同認同的族文化,每個人其實都是祖國。祖國怎么可能與你我無關(guān)?

        這是我的思考歷程中極為重要的對話,我開始重新思考和建構(gòu)思維,重新認識以往對許多詞匯的誤讀,重新理解很多事物在個人生命與人類世界的意義,亦重新獲得了理性、客觀、公正判斷事物的人性視角,看到“祖國”這個語詞的背后更為復雜寬闊博大的內(nèi)容。

        楊志軍在《潮退無聲》里回答了什么是“祖國”。作品依據(jù)1949年青島解放前夕國民黨在撤往臺灣時,準備炸毀青島的史實,描寫了一群人圍繞炸毀青島還是保護青島的殊死之戰(zhàn)。這些人屬于不同的黨派、政治、立場、階層、出身、陣營,有國民黨黨通局、保密局、中共地下黨、青島青幫、美軍艦隊等多方勢力,都在爭奪日耳曼啤酒公司總經(jīng)理邁斯特派親信田齊闊遠去德國密送的一個黑皮夾子——德國著名的工程設計專家老邁斯特的遺物,按照“模范”標準規(guī)劃的青島城建格局,在整個城市設計的極其復雜與完備的包括供水系統(tǒng)和排水系統(tǒng)在內(nèi)的地下管網(wǎng),號稱“地下管網(wǎng)圖”。這張“地下管網(wǎng)圖”是一個城市的心臟、血管、神經(jīng)網(wǎng)絡。作品的主角田齊闊乍看是一個令人不齒的、茍且偷生的、身世和命運都異常復雜的漢奸小人,他熱愛的是九個淪落風塵的妓女“九嫦娥”,在德國殖民、日寇占領(lǐng)、軍閥混戰(zhàn)等亂世都能長袖善舞,可以給任何殖民者、統(tǒng)治者賣身當奴才,只要能夠混得風生水起。但當田齊闊知道國民黨冷血殺手徐鍔等人奉命要利用地下管網(wǎng)埋設炸藥,炸毀整個青島時,卻爆發(fā)出難以想象的良知與勇氣,他經(jīng)受住了火爐和烙鐵、鞭子、藤條、腳鐐、剜刀、刑床、鎖人的腳架這些令人駭然的酷刑,抵死不做“歷史的罪人”。除他之外,作品中幾乎所有與“地下管網(wǎng)圖”有牽連的人包括“九嫦娥”最后都悉數(shù)選擇了死亡以保護青島,血脈、文化、譜系、生命之根的心理認同超越了一切,他們身體里流淌著對生養(yǎng)自己的家國的負罪感,哪怕是微弱的閃現(xiàn),也足以讓我們看到正義和人的尊嚴。冷血殺手徐鍔在面對個人的時候可以毫無共通感,一旦面對與自身相關(guān)聯(lián)的血脈傳承,也便有了些微的良心掙扎。善惡判斷的蘇醒基于一個強大的支持,那就是對家國的情感。也正是有了這一點回歸內(nèi)心的救贖,他們身體里不再盲目馴服于他人的獨立性發(fā)出了微光,在面臨兩難的道德選擇時,他們本能地選擇了死而非一生過負罪的生活。這就是阿倫特說的:“思想風暴的表征不是知識,而是分別善惡、辨識美丑的那種能力。而這在那罕見的危機時刻的確可以阻止災難……”(《責任與判斷》中文簡體版《反抗“平庸之惡”》)

        楊志軍專門為此寫了文章《從青島遙想家國情懷》,里面有這樣一段話:“夷族的掠拿要害者不是物質(zhì)而是精神,外蠻的壓服首要者不是生活而是風骨,強權(quán)的剝奪關(guān)緊者不是權(quán)力而是自由,槍彈的毀壞當先者不是軀體而是思想。且又有金錢收買靈魂,一日售出,萬劫不復。祖國者,祖之土,人之壤,鄉(xiāng)園的父親,乳養(yǎng)的源泉,是一切人精神的附麗、人格育成的酵母。是人就該有靈魂,魂歸何處就該敬畏何處。祖國是所有人最后的敬畏,是堅守的底線——世俗之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托賴?!?/p>

        楊志軍認為,祖國仍然是與信仰相連,有了精神托賴,才有家國情懷,家國是每個人的心靈歸宿,有什么樣的心靈便至關(guān)重要。他說,孩子的心靈是最純凈無染的,只有保持心靈的干凈,才能生長出情懷的大樹,才會真正相信祖國是與自己有關(guān)的,一個國家的未來只有在孩子的內(nèi)心種下種子,這個未來才有了可靠堅實的基石。于是,他在《海底隧道》中寫了一群充滿童真、心靈純潔、感情真摯的少年。這部少兒成長小說2017年1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從2017年2月起,直到2018年1月,就有了這樣的榜單:

        2017年2月《海底隧道》入選百道好書榜·少兒類。

        2017年3月長篇小說《海底隧道》入選《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

        2017年3月長篇小說《海底隧道》入選《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月3月優(yōu)秀暢銷書總榜十本書。

        2017年3月9日百班千人共讀第六期《海底隧道》共讀開始。

        2017年5月長篇小說《海底隧道》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yōu)秀出版物。

        2017年《海底隧道》入選《中華讀書報》六一推薦書單。

        2017年《海底隧道》入選中國出版集團“中版好書榜”第一期。

        2017年《海底隧道》入選《晶報》深港書評-周榜·六一特別版。

        2017年《海底隧道》入選中國最美書店周主題書單/10本童書佳作。

        2017年11月《海底隧道》入選“第五屆‘少年中國優(yōu)秀作品征集——文學推優(yōu)作品”。

        2018年1月《海底隧道》入選《中華讀書報》2017年十佳童書。

        2018年1月《海底隧道》入選百道好書榜2017年榜。

        2018年1月《海底隧道》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十大好書。

        2018年1月《海底隧道》入選中國出版集團2017年度好書榜。

        2018年1月《海底隧道》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中央部分主要媒體和網(wǎng)站參與的2017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

        從這個榜單我確認,楊志軍在公共領(lǐng)域的責任和聲音已毋庸置疑。一個國家的命運,也關(guān)乎與維系著一個世界的命運,建立一個更文明、更和平、更溫暖、更有愛的世界的種子,已經(jīng)星星點燈般深植于孩子們的心靈。

        《海底隧道》小說主人公即敘述者,5歲的幼童圓圓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生活,爺爺奶奶居住在青島的西海岸黃島,黃島與青島一海之隔,中間是遼闊的膠州灣,平日的交通往來基本靠輪渡?!逗5姿淼馈返墓适潞芏喽寂c青島和黃島間的輪渡有關(guān),第一次見到父母是在輪渡,搬家后回“張老師的學?!币^輪渡,姐姐轉(zhuǎn)學過了輪渡,到智障學校給孩子們念故事要過輪渡,小狗少少給姐姐送媽媽的錄音要游過大?!挥龃箪F輪渡就要停航,“海底隧道”的神話傳說就成為孩子們的渴望。圓圓的父母是獻身于中國國防工業(yè)的技術(shù)人員,工作的地方在青海金銀灘草原,只因為工作保密,不能隨便請假探親,圓圓五年都沒能見到父母。父輩的自覺選擇與熱情奉獻是他們的家國情懷,他們純潔、無私、勇敢、無畏,信奉自己的責任與擔當,他們以無比坦蕩的胸懷接受自己的命運,挑戰(zhàn)生活的困境。圓圓的父母最后都以生命為代價奉獻了自己的全部。對于任何一個國家民族而言,這樣的奉獻都堪稱悲壯而卓越。因為有爸爸媽媽的精神引導,圓圓很快從孩童進入了少年:“俺恍然覺得因為有了爸爸和媽媽”,“俺跟那么大的國家、那么大的世界、那么重要的‘和平有了聯(lián)系?!?/p>

        對圓圓的心靈覺醒有重大影響的是作品中的“張老師”,她是圓圓的小學班主任,偶然察覺圓圓在爺爺奶奶去世后獨自生活,便承擔起了照顧圓圓的責任,一次意外受傷后又到智障學校幫助那些智障孩子。這一種平凡中的大愛光芒萬丈,徹底鍛造了圓圓等一群少年的心性和靈魂,使得他們的品質(zhì)和胸懷遠遠超出了同齡人,少年的純潔正直加上少年的真摯善良,他們做出了異于常人的善舉。在張老師去世后,受過張老師教育的孩子們加入了智障學校,繼續(xù)關(guān)懷那些智障無助的學生。作品中“張老師”的形象是個象征,意味著愛與善、干凈與高尚、責任與擔當。在孩子們純潔的心性里,“張老師”是他們做人的標桿:圓圓的小姐姐多多成為了“張老師”,鯨生成了“張老師”,夏軍的繼姐姐成為了“張老師”,夏軍也立志要成為“張老師”……一個一個“張老師”的精神感召猶如春雨,播灑在智障學校孩子們的心靈里,他們的智力可能殘缺,但他們的善力日日生長。

        楊志軍是有赤子之心的作家,唯有這樣的心靈,才能照見孩子心底的光明,才能繪出清塵無染的大海,也才會始終虔信信仰的力量。他不會從功利和世俗的角度去考慮張老師以及孩子們的舉動是否值得,幫助智障學生能夠成就什么偉業(yè),也不會因為自己在《海底隧道》建了一個近似烏托邦的社會而猶疑。有時我想,他真是任性啊,任自己的性情肆無忌憚地建構(gòu)了一個桃花灼灼、生命清潔的小島,一個孩子們能夠安放心靈、沒有任何污染的世界。有信仰的人是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的。他說,“我一定要精神飽滿地去做夢。這并不是說我很狂傲,只能說我是一個浪漫的人,一個天真的人。一個天真的人,也一定是個幸福的人?!?/p>

        去年看了一部電影《絕命海拔》,是1996年珠峰山難的真實事件。離開青海多年后,我終于在心靈上皈依了青藏高原,凡看到與那片土地有關(guān)的事物,都在情感上有種親切,于是找來與此相關(guān)的書《空氣進入稀薄地帶》《狂風過后》、電影IMAX科教片《珠穆朗瑪峰》《最狂野的夢想:征服珠峰》《攀登梅魯峰》《K2-喬戈里峰》互相參照。1996年5月10日-11日,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發(fā)生此前人類登山史上最慘烈的悲劇,9位登山者在暴風雪中遇難。事件過后,有多位親歷者和幸存者寫書回憶,但多處細節(jié)以及事件線索無法統(tǒng)一,引起極大爭議,直到今天都沒有平息,即使在近20年后拍攝的電影《絕命海拔》仍然會引發(fā)爭議——也許真相永遠無法知道了。這里面涉及的很多人和事引起我思考,個人生活的選擇只關(guān)乎個人,而一旦置身于公共領(lǐng)域,便需要對他者承擔起責任。同時還帶來一個問題,每個人置身于公共領(lǐng)域看到的事件都是基于個人的視角與理解,不盡然就是事實和真相,但秉持了公正、理性、良知的判斷后,或有可能最接近真相本身。當然這做起來很難,但這就是應該遵行的道德倫理,是公義所在。這也是楊志軍最鮮明的人格力量:他一生都在實踐知行合一。

        2012年第11期《青島文學》發(fā)表了《楊志軍口述:在荒原藏地,帶著傷痛狂奔》一文,面對采訪者的問題“你對自己還有什么期待嗎?”楊志軍回答:“知行合一。也就是說在精神層面上,你是一個信仰者;在寫作層面上,你一定又是一個知識分子,有知識分子的思想和情懷。過去我很注重知識分子的批判意識和叛逆意識,現(xiàn)在看來,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處在一個憤青泛濫的時代,批判現(xiàn)實的人很多,一個網(wǎng)友、一個出租車司機的批判,遠勝于作家們的所謂干預生活。所以在知識分子的標準里,一定應該有堅挺的建樹意識和知行合一的精神。建樹就是建樹理想、建樹信仰,沒有精神建樹和道德建樹能力的人,就不是知識分子。知行合一就是一定要做出來,要身體力行你的建樹你的提倡。比如你呼吁環(huán)境保護,維護生態(tài)平衡,你就要低碳生活,就要戒煙;你提倡生命平等,你就不能又殺生又吃肉。你同情弱小貧寒,就一定不僅僅是道義的支援,而要有物質(zhì)金錢的施予;你要利他,要擔當,要有勇氣,還不能沽名釣譽。這些都是我對自己的期待,路途依然遙遠。批判現(xiàn)實主義最偉大的貢獻不是批判,而是建樹。知識分子最偉大的貢獻不是文字和著作,而是在自己的疼痛中創(chuàng)造別人的幸福??嚯y是我們必須穿戴的華服。我們能看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燦爛和輝煌,而是帶著傷痛狂奔的腳印,是跌倒后匍匐在地依然爬行不止的血汗的痕跡?!?/p>

        楊志軍從不憚于面臨質(zhì)疑與詰問,即使有人對他的信仰和家國情懷持有疑慮時,他也坦然直面,有時會慷慨陳詞,言說其理,但絕不居高臨下,咄咄逼人,或者隱藏觀點,虛與委蛇。所以他談信仰、談家國、談情懷、談精神,從未有人懷疑過他的真誠,他也自覺地擔當起這個公共言說者的使命與責任。那么,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道德理想發(fā)生沖突時,楊志軍會怎么選擇?也許,我們在《孟子》中可以找到答案:曾子對子襄說:“你喜歡勇敢嗎?我曾經(jīng)從孔老師那里聽到過關(guān)于大勇的理論:反躬自問,正義不在我,對方縱是卑賤的人,我不去恐嚇他;反躬自問,正義確在我,對方縱是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偉大的登山家喬治·馬洛里有一句名言廣為流傳,當一個記者追問喬治·馬洛里為什么要攀登珠峰時,他說:“Because its there!”因為它就在那兒!

        攀登高峰不是要征服什么,每一次登頂都是在接近人類視野和世界視野的極限,所要等待的,就是山會否應許,除此,只管竭盡全力地攀登。楊志軍過去、今天、未來都在這個過程中,“我思”是他作為一個人的令人敬重的品質(zhì),也是作為一個作家的杰出的才能。

        是的,楊志軍一直提供給我重新審視自身的啟示,以及如何思考我們面臨的世界的啟明,并不斷地貢獻他的豐富的思想。

        作者簡介:張薇,文化學者,作家,青島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和寫作領(lǐng)域有:文學批評、攝影批評、電影評論、文化隨筆、小說。

        猜你喜歡
        海底隧道藏獒志軍
        海底隧道,不簡單
        BIM技術(shù)在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中的應用實踐
        神奇的“魔力語”
        狼與藏獒(長篇節(jié)選)
        作品(2020年8期)2020-08-06 15:26:32
        藏獒
        寶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02
        夏天的味道
        深圳將建首條海底隧道
        渤海海峽或建世界最長海底隧道
        GUARDIANS OF THE PLATEAU 高原的守護者藏獒
        漢語世界(2012年6期)2012-03-25 13:01:57
        東方神犬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久久| 国产亚洲日韩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 成人自拍偷拍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精品三级精品av网址| 日韩欧群交p片内射中文| 色综合久久丁香婷婷| 日本一极品久久99精品| 自拍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欧美 国产 日产 韩国 在线|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亚洲粉嫩视频在线观看| 玩弄少妇人妻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男人天堂av在线成人av| 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91孕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麻豆欧美日韩ww| 国产成人无精品久久久| 国产亚洲av夜间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久精品区aaa片| 无码人妻系列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偷拍自拍在线观看| 成人日韩熟女高清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乱一区三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高清不卡 | 音影先锋色天堂av电影妓女久久|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还看的|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cn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红粉| 朝鲜女子内射杂交b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