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就是走路,它是人類一種最基本、最簡單、最經(jīng)濟的健身方式。走路運動被很多國家作為國家計劃,原因在于多走路對人的好處有很多。研究表明每天走路多的人身體明顯比少運動的人健康。那么您知道走路的學問嗎?看到這里相信大家一定覺得很無趣,走路哪有那么多事,誰不會走路?但事實還真不是那么簡單,走路的學問多著呢!
走路有哪些好處?
“行走是人類最好的補藥?!边@是西方醫(yī)藥鼻袓希波克拉底的一句格言。的確,走路也是一門養(yǎng)生之道;多走路,好處多。中醫(yī)認為,人在走路時,全身七經(jīng)八脈都跟著一起活動。走路可以活動關節(jié)、舒筋活血、促進新陳代謝、鎮(zhèn)定神經(jīng)系統(tǒng),鍛煉腿肌、腹壁肌、心肌,并能鍛煉大腦皮層,使腦細胞更活躍,還可以預防多種疾病。
預防心臟病
步行鍛煉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心臟學會奠基人、著名心臟病學家懷特博士就首創(chuàng)了以走路作為心臟病和心梗病人康復治療的方法。
預防糖尿病
其實控制糖尿病并不難,若能一星期堅持3天,每天在30分鐘內步行3公里,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就可降低25%;每周堅持4天,可降低33%;每周5天,則能降低42%。
減少頸椎病
步行并伴以抬頭挺胸、頸部后伸、肩背肌肉活動,有助于緩解長期伏案導致的頸肩背部肌肉、韌帶、關節(jié)的疲勞,對于預防和治療頸椎病具有明顯的效果。
預防大腦萎縮
研究表明,保證每周步行不少于9.6公里,不僅可以增加大腦體積,還能有效預防大腦萎縮、老年癡呆,也會讓記憶力出現(xiàn)問題的概率降低50%。
預防下肢靜脈血栓
步行的過程就是雙下肢肌肉收縮、舒張,這就如同液體泵一樣,使血液由肢體遠端回流到心臟,而且足踝部充分活動,避免下肢靜脈血栓。
有益腸胃
走路使肺的呼吸量加大,增強肺功能,促進腸胃蠕動,增強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的吸收能力,提高免疫力。
怎么走最好?
準備:穿雙好鞋,做足熱身
姿勢:不能太放松
時間:下午4點后
地點:道路平、空氣好
準備:穿雙好鞋,做足熱身
一雙合腳的軟底跑鞋可緩沖走路
時腳底的壓力,并保護腳踝關節(jié)免受傷害;寬松舒適的運動裝和透氣的襪子也會讓身體更放松;隨身帶瓶水,可以多次適量地補充水分;糖尿病患者最好帶塊糖,預防低血糖意外。為避免運動傷害,快走前應先做一些伸展四肢的熱身活動,防止因步幅過大,頻率太快造成拉傷。
姿勢:不能太放松
正確的走路姿勢應該是抬頭挺胸,目要平視,軀干自然伸直;收腹,身體重心稍向前移;上肢與下肢配合協(xié)調,步伐適中,兩腳落地有節(jié)奏感。
速度:每秒走兩步
快走應保證每次40分鐘?60分鐘。不少國家提出,每天要走6000步或10000步,其實就是對鍛煉時間的量化處理,大概每秒走兩步。
運動講究循序漸進,剛開始鍛煉的人可先走半小時,再逐漸延長時間??熳邥r,心率應維持在每分鐘120次?140次,以身體微微出汗為宜。身體狀況較好的人通過快走可能達不到出汗效果,這時可輔助慢跑,走跑結合,達到健身目的。
時間:下午4點后
下午4點以后和晚上是運動的最好時間,這時關節(jié)靈活,體力、肢體反應和適應能力最好,心跳和血壓也較平穩(wěn)。
值得提醒的是,如選擇晚飯后走路,應在飯后半小時至睡前兩小時范圍內進行。
地點:道路平、空氣好
公路邊不適合快走,車流量大,空氣質量差,且柏油路面太堅硬,對膝蓋和腳踝沖擊力較大,相比而言,松軟的土路和塑膠操場更適合,還要繞開施工工地和環(huán)境復雜的道路。最好在公園等空氣質量較好的地方健走,可保護呼吸系統(tǒng)。
怎么走最健康?
堅持每周走5次,每次至少走半個小時。
鞋跟微高,腳趾部分略寬。鞋跟高3厘米左右,而且周圍應該有堅硬的材料包圍住你的腳,以防止你的腳在鞋里晃動。同時腳趾部分可以適當寬一些以增加舒適度,鞋的長度也一定要適合你的腳。
先熱身后加速。開始步行時不妨先以正常速度熱身5分鐘,然后逐漸加快你的步伐,使你的心臟跳動更快,肺呼吸更深。我們需要保持快速地步行至少15分鐘。
保持正確姿勢。邊走邊揮舞手臂,注意保持你的頭向上,背部挺直,腹部平直,你的腳尖向前伸直,大步走,但注意不要拉傷。當你想要停下來時,先恢復到熱身時的速度,保持5分鐘。在步行結束后做一些柔軟伸展動作對身體會非常有益。
循序漸進,逐步增量。剛開始選擇步行鍛煉的第一個星期,至少要堅持3~4天,休息時間安排在鍛煉的間隔中。持續(xù)兩個星期后,將快速步行的時間提高5分鐘,之后每兩個星期這么增加一次,此舉會逐漸增加你的力量和耐力。
喝足夠多的水。可以在開始步行之前15分鐘喝一杯水,等到走路結束冷靜下來后再喝一杯水。最好每鍛煉20分鐘就喝一杯水,抑或視出汗情況而定。
走路雖然可以鍛煉身體,但也要把握一定的度,特別是“暴走”的人要注意控制運動量!
“暴走”容易帶來哪些危害?
骨關節(jié)損傷:走路時過快、步幅過大、用力過猛,都損傷下肢關節(jié),特別是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剛開始,磨損的是軟骨和半月板,進而會磨損骨組織,久而久之,還易造成髖和膝部位的骨關節(jié)炎。
關節(jié)肌肉損傷:長期暴走可能對膝、踝及腳后跟的肌肉韌帶和骨膜造成勞損。即便步數(shù)不多,如果走路的姿勢不太正確,仍可能造成腳外側的損傷,出現(xiàn)腳外側疼痛。
內臟傷害:走路太多會增快脈搏,增加呼吸頻率,把控不好度,會傷害呼吸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
如何判斷走路健身的強度?
具體該如何判斷走路強度呢?相對而言,每分鐘走多少步,是一個能夠合理反應走路強度的重要參數(shù)。步行1分鐘,數(shù)一下自己一共走了多少步,也可以用計步軟件看一下每分鐘走了多少步。
PA指南(體力活動指南Physical activity)曾經(jīng)建議:“每位成年人,為健康效益,要確保每周5天,每次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边@個中等強度運動,大概是每分鐘走多少步呢?
根據(jù)一些研究,我們認為每分鐘110步以上,130步以下(4.8km/h?6.4km/h)的步頻是比較合理的中等強度標準。只有每分鐘110步以上,運動強度才達標。確定了運動強度,日常建議的運動量也就比較好確定了。除日常行走外,每天至少要走3300步以上才會對健康有比較好的益處。
運動量=合理步頻×運動時間=110×30=3300。所以,每分鐘110步以上,走夠3300步,就能達到對健康促進的目的。
好了,看到這里,走路的技能您是不是已經(jīng)學到了呢,想不想趁著春光明媚來一次酣暢淋漓的長走?別急,先了解一下長走前需要注意的事項吧!
走路健身前需要哪些準備工作?
走路雖然是一種非常安全的運動健身項目,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其鍛煉的方法和要領,同樣也不能達到應有的健身效果,甚至可能產(chǎn)生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如果選擇長走鍛煉身體,方法一定要正確。
選一雙合腳的軟底運動鞋。如是專門的跑鞋更好,這樣可緩沖腳底的壓力,以防止關節(jié)受到傷害。
穿一套舒適的運動裝。這樣能讓自己的心情和身體放松,從繁忙的工作生活中走出來。
準備一壺清茶水??蛇m當加些糖、鹽,因為清茶能生津止渴,糖、鹽可防止流汗過多而引起體內電解質平衡失調。
選擇一條合適的運動路線??梢允枪珗@小徑、學校操場、住所附近,甚至上下班的途經(jīng)小路。在運動中人體耗氧量會增加,如空氣不好,甚至有廢氣等污染物,反而會使運動效果適得其反。所以,長走路線應該是人流量少、通風、空氣好,離汽車越遠越好。
長走時間要恰當。長走鍛煉的時間最好選擇在每天太陽升起以后,下午4點以后也是很好的鍛煉時間。長走運動不能等同于平常的走路、散步或逛街,每周鍛煉至少3次,并且每次不能少于30分鐘。
相關鏈接
倒走好處多,但不一定適合您
倒著走路的好處有很多,能預防駝背,防治腰肌勞損和腰椎間盤突出。那么倒著走路并不是人人皆宜,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倒走頻率慢,運動強度不大,對體力要求也不高,比較適合不宜做劇烈運動的人。但這種運動對人的平衡性、協(xié)調性和反應能力等要求相對較高。有的人不適合倒走。
扁平足、足弓塌陷者不宜 從步態(tài)上來說,我們正常行走的時候,足跟先著地,然后過渡到足底、前足,最后足趾抬離地面。而倒走的時候,向后邁步,足趾先接觸地面,然后前足著地支撐,接著過渡到足底、足跟,最后足跟抬起。這樣和正常行走不同的是,足趾和前足受到地面的沖擊較大,因此對于足部第一跖趾關節(jié)有炎癥和外翻(俗稱大骨拐)以及扁平足、足弓塌陷的朋友,倒走的時候可能導致病情加重,需要謹慎選擇。
膝關節(jié)骨質增生、膝關節(jié)炎和有關節(jié)陳舊損傷者不宜 從行走時膝關節(jié)的形態(tài)來看,正常行走時,膝關節(jié)保持略微屈曲的狀態(tài),沒有完全伸直,腳落地的時候,膝關節(jié)受到的沖擊得到了緩沖。而倒走的時候,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向后邁步時,膝關節(jié)常常不自主地伸直支撐,這樣對膝關節(jié)產(chǎn)生的沖擊較大。對于膝關節(jié)骨質增生、膝關節(jié)炎和有關節(jié)陳舊損傷的人,會加重膝關節(jié)疼痛。
運動協(xié)調性不佳者不宜從身體平衡能力來說,倒走是一種異常狀態(tài)的運動,需要較強的平衡能力和身體協(xié)調性。運動協(xié)調性不佳的人,由于倒走時看不到后方的路,沒有視覺的支持,更容易出現(xiàn)身體失衡。輕者左右搖擺,步態(tài)不穩(wěn),重者可能會摔倒。有的人倒走過程中不斷地回頭看路,頸椎扭轉過大,還有可能誘發(fā)頸椎病,出現(xiàn)脖子疼痛、眩暈,甚至猝然摔倒。
走路健身的五個誤區(qū)
誤區(qū)一:光腳走路
正常人的腳掌都有一定的弧度,在柔軟、稍有起伏的地面上行走,可幫助減小沖力,最有益于雙腳。而如果光腳在地板上走來走去,腳底弧度無法與地面相切合,雙腳得不到足夠的承托,會導致腳跟及膝關節(jié)疼痛。所以,起床后立即光腳在地板上行走,對腳部傷害更大。
誤區(qū)二:穿平底鞋
平底鞋雖然看起來柔軟舒適,卻不能為雙腳提供拱形支撐,容易導致腳掌過度下陷。穿平底鞋走路猶如光腳走,容易導致腳后跟、足弓和腳趾疼痛。尤其是穿平底人字拖,還容易導致跟腱及腳骨受傷。醫(yī)護人員提醒,鞋子足弓部分一定要有拱形支撐。
誤區(qū)三:忽視鍛煉小腿
鍛煉時忽視小腿肌肉也是個大問題。小腿肌肉不強壯往往會讓腳部受傷。醫(yī)護人員建議,爬樓梯的時候,每跨一級樓梯就暫停一下,拉伸小腿,保持30秒,反復做幾次,可以防止腳痛和小腿疼痛。
誤區(qū)四:動作過猛
剛開始運動或者增加運動難度時,應該循序漸進,先熱身,再運動。確保運動鞋合腳舒適,方便完成跑跳動作,否則極易崴腳、拉傷。
誤區(qū)五:不注意控制體重
即便體重超出標準一點點,也會增加雙腳壓力以及患跟腱炎、骨關節(jié)炎的危險。體重超標的人最好選擇沖擊力較小的游泳、瑜伽等運動,這些運動對雙腳的壓力都不大,可防止腳部意外受傷。
相對跑步來說,走路更是一種人人皆宜的運動。在走路的同時,能夠一個人安靜地思考,還能減少精神壓力,也是一種享受。掌握正確的運動方式,鍛煉好身體,會比占領朋友圈封面更重要。
參謀貼士
走路太隨意達不到健身目的
同樣是走路,如果要“走”出健康來,在鍛煉時要保證一定的頻率、強度和持續(xù)時間。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運動能力,開始時應盡量選擇較低強度,若在訓練后次日沒有感到心慌、心悸、頭痛、無力、心率加快等不適,可逐漸加大強度,否則,要減低強度。長走開始后不能隨意停下,直到鍛煉結束。長走健身運動要循序漸進,運動強度應由小到大,運動時間由短到長。運動后別忘做一些放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