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露鋒
廷杖,即在大庭廣眾中杖打官吏的屁股。這種刑罰早在東漢就有,但一直以來使用并不普遍,直至明朝才改變。古人常說,士可殺,不可辱。當眾打屁股,就是打臉。這種侮辱人格的刑罰,中國歷朝歷代從未明文寫入刑法典,皇帝也不會輕易使用。
讀書不多的朱元璋偏偏不信邪,對忤逆龍鱗的臣子打屁股,是家常便飯。眾目睽睽之下,士人的斯文盡失。殺一儆百,朱元璋企圖用這種方式,建立自己的絕對皇威。由于開國皇帝的高度重視,權臣權閹的推波助瀾,廷杖官員成了明朝的一大風景。史載,明武宗創(chuàng)過107人同時受杖的紀錄,而時隔不久,這個紀錄就被打破,嘉靖皇帝同時廷杖124人,其中16人當場死亡。
廷杖的后果為何如此慘烈?首先在于工具的講究。廷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打人的一端削成槌狀,且包有鐵皮,鐵皮上還有倒勾,一棒擊下去,行刑人再順勢一扯,尖利的倒勾就會把受刑人身上連皮帶肉撕下一大塊來。如果行刑人不手下留情,不用說六十下,就是三十下,受刑人的皮肉連擊連抓,就會被撕得一片稀爛。不少受刑官員,就死在廷杖之下。即便不死,十之八九的人,也會落下終身殘廢。廷杖最高的數(shù)目是一百,但這已無實際意義,打到七八十下,人已死了。廷杖一百的人,極少有存活的記錄。
雖從朱元璋開始,廷杖就成了普遍的刑罰,但在整個明朝仍未寫入刑法典,是一種典型的“法外之刑”。官僚機構有自身的運作邏輯,法律有明文規(guī)定的,自有官吏照章行事,皇帝一般不便直接干涉。沒有明文規(guī)定,皇帝就可以充分實行“自由裁量權”。打誰,打多少下,全由皇帝說了算,有很大的隨意性。廷杖分“用心打”和“著實打”,“著實打”可能會導致殘廢,“用心打”則必死無疑。至于采取何種打法由監(jiān)刑官按皇帝的密令決定。
天威難測,臣民無所適從,皇權的威懾力自然得以強化。這或許是明朝皇帝既濫施廷杖,又沒有將這種刑罰寫入法典的用心所在。罰與不罰,罰之輕重,皆由圣心。罰由心出,法由心生,是人治社會的本質(zhì)特征,也是專制統(tǒng)治者心中的“政治學”。
廷杖的“學問”還表現(xiàn)在執(zhí)行和監(jiān)督上。執(zhí)行者是錦衣衛(wèi),而非刑部。錦衣衛(wèi)是皇帝的特務機構,沒有法律約束,唯皇命是從,使用起來可以隨心所欲。而且錦衣衛(wèi)手段殘忍,臭名昭著,無形中增強了恐懼感。
明朝宦官雖受皇帝寵信,但在作為讀書人的士大夫眼中,他們?nèi)允恰伴庁洝?,從心底里看不起。朱元璋偏偏讓宦官監(jiān)督實施廷杖,當眾凌辱讀書人。尤其是宦官劉瑾專權之后,所有受刑者必須扒下褲子,亮出臀部,接受杖刑。對讀書人來說,這更是奇恥大辱。
讓宦官監(jiān)刑,是朱元璋們對士人的“誅心”之舉——你們這些讀書人對寡人不忠,不光要受皮肉之苦,還將斯文掃地,一文不值。正如明史專家吳晗這樣分析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后,唯恐廷臣對他不忠誠,便用廷杖來威嚇鎮(zhèn)壓,折辱士氣,剝喪廉恥,使當時的士大夫在血肉淋漓之中,一個個俯首帖耳,如犬馬牛羊?!?/p>
不過,并非人人都屈服于淫威。太監(jiān)劉瑾專權期間,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大膽上書皇帝,要求釋放被劉瑾抓了的言官。結果,王陽明被脫掉褲子廷杖四十。九死一生的王陽明來到貴州龍場,參學悟道,終成一代哲學大師,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