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ene
近些年,全國遍地開花的各類文化產業(yè)園吸引了不少慕名而至的藝術愛好者,但其中不少“爆改廠房”式的藝術園區(qū)并沒有持續(xù)與可擴展的地區(qū)性發(fā)展模式。這種實質上打著文化藝術招牌的圈地融資行為,普遍在地價上漲后便隨即清退藝術家,這種資本至上的發(fā)展理念,很少能讓文化藝術真正落地生根,現在也面臨藝術呈現方式薄弱、土地變遷風險大、既“不接地氣”又缺乏文化規(guī)劃的境況。本期海外,讓我們換一種視角看看這幾個曾經沒落衰敗的鄉(xiāng)村小鎮(zhèn),如何通過藝術實踐脫胎重生、成為新的藝術探索熱點。
越后妻有——縈繞田野氣息的另類觀展
在日本北部,靠近東海有一片廣達760平方公里的農耕地區(qū)叫越后妻有,分布著大大小小200多個村莊,一度曾經是日本的第一大糧倉。新潟古稱越國,“越”在日語里有難以逾越的含義,“越后”意為更難到達的地方,這里是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世界上少有的豪雪地帶,冬季通常積雪會有兩三公尺厚,一到冬天大雪覆蓋,人煙罕至,加上城市發(fā)展迅速,越后妻有的青壯年流失嚴重,大量的民宅無人居住,學校也漸漸被廢棄,曾經山野富饒的越后妻有,慢慢也淪為田耕荒廢、老齡化嚴重的“空心村群”。
而策展人北川富朗帶著一種強烈介入社會的藝術訴求決心改變這片地方,他策劃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jié)”將760平方公里的山村和森林變成藝術的舞臺,試圖探討現代和傳統(tǒng)、城市和鄉(xiāng)村的關系。這個當時看來有些天真不切實際的想法,后來卻神奇地推動了整個地區(qū)經濟、文化發(fā)展,使這片沉睡的土地重新煥發(fā)活力。
內海昭子作品《為了那些失去的窗戶》,“當來到桔梗園的那片平地,透過這扇窗戶眺望信濃川的支流芋川時,才會領悟這里的自然才是我們的家”。
與畫廊美術館展示作品不同,這些作品常常巧妙地融合在自然鄉(xiāng)間、田野處,與鄉(xiāng)村的景觀交相呼應,在這些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許多村民也會加入藝術家的作品制作當中,不管是食堂的婆婆還是務農的老伯,許多村民會自發(fā)前來幫忙,而參加的村子數量也從20多個增加到100多個,這種當地民眾的認可,不僅是對藝術介入行動的一種接納,更因為藝術節(jié)對他們生活帶來了真切的改變——不僅帶動了各項服務業(yè)的大幅發(fā)展,帶來就業(yè)缺口也讓更多的年輕人回流,妙手回春地將日本農耕傳統(tǒng)文化與各種形式的現代藝術作品融合成一個神奇的自然體呈現。從最初“大地藝術節(jié)”實踐至今,3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50多組藝術家曾經來到這片土地上,包括藝術家草間彌生、日比野克彥、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伊利亞與艾米利亞·卡巴科夫,以及被人熟知的中國藝術家蔡國強、邱志杰、榮榮·映里、劉建華、管懷賓、張永和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主動加入這個項目,每年吸引到參觀人數多達幾十萬。通過田野里每年篩選優(yōu)秀作品永久展示的方式,越后妻有展現出人文與鄉(xiāng)村巧妙結合的第二次生命景觀?,F在,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jié)已經成為全球最著名的以大地藝術為主題、讓藝術親近土地的藝術三年展,也堪稱全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三年展。
瀨戶內?!u上的當代藝術盛事
與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jié)同為北川富朗策展的瀨戶內海藝術祭,開展于瀨戶內海周邊的多個島嶼及村莊上,由一開始以高松港為中心的7個島嶼擴大到14個島嶼和港口,包括直島、豐島、女木島、男木島、小豆島、大島、犬島、沙彌島、本島、高見島、粟島、伊吹島,還有高松港·宇野港周邊。
瀨戶內海海域是孕育日本文化之地,在交通運輸不發(fā)達的年代,瀨戶內航道產業(yè)鏈是日本的主要經濟支柱,然而隨著產業(yè)升級、結構改變,瀨戶內海經濟也逐漸走向衰落,人口外遷,村莊沒落,老齡化十分嚴重,而日本的海岸線狹長,瀨戶內海區(qū)域并沒有什么獨特之處。直到近幾年來,倍樂生公司開始對這里的幾個島嶼進行藝術開發(fā),開始舉辦三年一屆的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jié),引入備受矚目的當代藝術主題重新喚醒這片海域,其中最早開發(fā)的島嶼,也是目前藝術項目最密集的島嶼——直島,還被評為世界十大最值得去的藝術島嶼之首。
以直島為例,整座直島可瀏覽的區(qū)域劃分為三大塊:以“家計劃”為主的本村區(qū);以散布著草間彌生的紅南瓜、藤本壯介的直島小提琴等藝術作品和錢湯(歐式復古風格澡堂)為主的宮浦區(qū);分布著Benesse house和李禹煥美術館、地中美術館,以及散布各類戶外大型雕塑、藝術裝置的美術館區(qū),其中的地中美術館和Benesse house均為建筑大師安藤忠雄作品。
瀨戶內海藝術祭開辦至今吸引了許多國際重要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者、設計師和策展人駐地策劃和創(chuàng)作,其中還包括許多人所熟悉的日本當代藝術家、建筑師,包括草間彌生、安藤忠雄、杉本博司、安部良、橫尾忠則、大竹伸朗、妹島和世、西澤立衛(wèi)、鹽田千春、千住博、宮島達男、山口啟介等,都帶著他們的作品聚集在這里,藝術家和設計師們將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島嶼、村莊、當地的樹林、海岸等風景相結合,從建筑到裝置、從一座島嶼到另一座島嶼,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jié)以史無前例的龐大規(guī)模和高水準的當代藝術作品在國際上享譽斐然,已經成為了日本以當代藝術的力量推進地方重塑的標志性項目。這場“藝術登陸”,不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前往,更是將全球的目光重新聚焦到這片淡出人們視線的海域諸島。
Marfa——鈔漠中的“極簡主義小鎮(zhèn)”
Marfa(馬爾法)是美國得州西部的一個沙漠小鎮(zhèn),位于美國與墨西哥邊境處,這里曾是戰(zhàn)爭期間軍隊的訓練基地,而戰(zhàn)爭結束后Marfa小鎮(zhèn)一直發(fā)展十分緩慢,只有2000左右的常住人口。這是一個以牛仔、藝術及伊麗莎白·泰勒的《巨人傳》、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血色黑金》等電影著稱的小鎮(zhèn),它保存著最原始風味的美式西部風情。一個偶然的機會,Donald Judd——簡藝術(Minimalism)之父來到這個小鎮(zhèn)度假,被Marfa荒涼廣闊的獨特風光吸引并決定就此駐扎,相對紐約藝術圈的喧鬧繁雜,Donald Judd發(fā)現這兒更適合創(chuàng)作大型的雕塑和公共裝置,可以更自由地實現自己的各種開創(chuàng)性想法。
他把Marfa鎮(zhèn)的一處大型美軍廢棄飛機停機棚當工作室,并在周圍的沙漠里做了幾件大型極簡雕塑,由于Donald Judd的名氣和藝術影響力,他的創(chuàng)作也吸引了許多當代藝術策展人、收藏家、美術館專家們慕名前至,還有許多其他藝術家也隨之而來,開始他們在Marb的藝術駐地活動。后來Donald Judd陸續(xù)獲得了多個藝術基金會的資助,買下了整個廢棄的軍事基地Fort R.D.Russell,形成了一超大形的室內與室外博物館,在里面展出John Chamberlain、Dan Ravin、Carl Andre、Ingolfur Arnarrson、Hiroshi Sugimoto、Ilya Kabakov、Roni Horn、Claes Oldenburg and Coosje van Bruggen、DavidRabinowitch、John Wesley等眾多著名極簡藝術大師作品,以數量與重要性而言,Marfa小鎮(zhèn)里的藝術收藏,是全世界其他美術館無法匹配的規(guī)模。Mafa小鎮(zhèn)還有好幾處Judd購置并改建的工作室,包括Mafa的一棟破產的銀行大樓,Judd將其翻修、重新設計和改建,里面收藏展示著Judd早期的油畫和素描作品,以及他設計的家具和建筑項目;“The Block”竹包含了一個完整的街區(qū),有兩個大的飛機棚和一棟矩形的兩層房子,曾是前美國陸軍軍官的住所。Judd將兩層房子改建成了私人住宅,飛機棚成了圖書館,也包含了他收藏的藝術品和家具。這些地方都可以在Judd Foundation的網站上瀏覽和預約參觀。
Judd的主導和基金會的介入使這個小鎮(zhèn)逐漸變?yōu)榫奂瘶O簡主義藝術作品、藝術家、展覽活動的一個社區(qū),如今Mara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去那里工作和生活,帶動了一批新興的展覽、畫廊和藝術機構,也帶動了小鎮(zhèn)旅游、餐飲等服務業(yè),每年吸引了許多藝術愛好者到這個原本荒涼的小鎮(zhèn)朝圣,甚至被稱作“極簡藝術的麥加圣地”。
(編輯/鄭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