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古籍善本,清末張之洞解釋為:一曰足本,無闕卷,未刪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舊本,舊刻、舊抄。換句話說,即是文獻性、技術性與藝術性。“紙貴千年”,紙質書本長久無損地保存下來,并非易事。加之朝代更迭引發(fā)的戰(zhàn)亂,能否“完璧”更是難測。中國書籍比較早的刻本,現在能夠見到的大概是北宋時期,故而收藏界歷來有“一頁宋版一兩金”的說法。
中國收藏典籍的歷史始于漢初。唐以后,雕版印刷術出現,書籍開始出現“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書籍收錄文獻多寡、??本映潭雀鞑幌嗤陀辛俗惚竞蜌埍?、精本和劣本的差別;書籍版本出現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復本的差別。如今古籍善本從年代上可分為宋刻本、遼刻本、西夏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形式上可分為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而活字又有木活字、銅活字、泥活字、鉛活字、錫活字之分;內容上分印本、稿本、抄本、批校本等。國家《文物法》對古籍善本曾明文規(guī)定,凡乾隆六十年(1795)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圖書,均受國家法律保護,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們往往將這一時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視為珍寶。古籍善本,因為它顯而易見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學術資料價值,決定了其具有極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冗繁去盡留元氣,或遲或早,古籍善本將會回到它高雅純正的千古因緣里,因善而藏,因善而讀,因善而傳。
天祿琳瑯,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藏書精華,也是仍存世的清代皇室藏書。清乾隆九年(1744)開始在乾清宮昭仁殿收藏內府藏書,題室名為“天祿琳瑯”。自20世紀90年代有古籍拍賣以來,至今所出現的36部“天祿琳瑯”藏書中首尾俱全的完本僅有9部,此帙《孔叢子》便是其中之一。
是書著錄于《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卷十之元版子部,為元版子部之第一部。卷前有嘉祜三年宋咸《注孔叢子序》,篇目及嘉祜三年《進書表》、四年《謝賜金紫表》。篇目下有“宋嘉祜名臣宋咸注”。首卷卷端題“孔叢子卷第一”,下題“宋嘉祐名臣宋咸注”。另有“經進監(jiān)本”四字反文墨記。卷后有后序,末有墨記“茶陵桂山書院校正板行”一行。巾箱小本,尚保持清宮舊裝,絳紅色絹制書衣,仿宋錦函套,黃綾書簽及套簽,題“元板孔叢子”。首末俱全,完整無缺。
著錄:1.《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卷十元版子部;2.《故宮已佚書畫目錄三種賞溥杰書畫目》宣統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3.《故宮已佚書畫目錄三種·收到溥杰書畫目》宣統十四年十月十八日。
是書全名《新鐫全部繡像紅樓夢》,全書共一百二十回,擺印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是由程偉元會同友人高鶚將歷年竭力搜羅的《紅樓夢》抄本細加厘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以木活字的形式刊行,以“萃文書屋”的名義出版。后來的研究者將此版《紅樓夢》稱為“程甲本”紅樓夢。由于印刷較少,程甲本《紅樓夢》存世極為稀少,一般人難于窺其真容。此書曾經康生舊藏,卷首序言下有一方陰刻“康生存書”的章草印章,在高鶚序末尾下有一方陰刻“康生”印章,在第一回下方有一方陽刻“康生”印章。程甲本的出現,是中國小說史、中國文學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為萬千讀者提供了第一部完整的一百二十回排印本《紅樓夢》。
此經是一部完整的南宋單刻經,日本高山寺舊藏,行二十一字,每半頁六行,每版三十行,共十二版。皮紙初印,品相極佳。依照中國《文物藏品定級標準》,應屬一級文物,國內已失傳。昭和十一年(1936),此經被日本文部省指定為“重要美術品”,在日本亦屬孤本。這是國內拍場上首次出現的日本舊藏“重要美術品”宋代刻本。
鑒藏?。焊呱剿拢ㄖ欤┩路穑ò祝┎豢这治膸欤ㄖ欤┲匾佬g指定(朱)
《文獻通考》為宋末元初杰出史學家馬端臨所撰,全書三百四十八卷分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等24門,每門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其中,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是該書的首創(chuàng)。書中記載了自上古時期到宋寧宗期間的典章制度發(fā)展史,尤其是有關宋朝典章制度的記載更為翔實。在這部史書里,馬端臨采用文(敘事)、獻(議論)、注(考證)相結合的手法著史,是歷史學的獨創(chuàng)。
此部書開卷鈐蓋“廣運之寶朱文方印”,一派皇家氣象,當屬明代司禮監(jiān)所刻諸書中的上乘之作。明代皇帝御印凡二十四璽,嘉靖以前十七璽,嘉靖十八年又加制七璽,而司禮監(jiān)刻書常鈐“廣運之寶”“欽文之璽”“裒章經史之章”三璽,嘉靖十七年以前已有矣。鈐“廣運之寶”者較常見,一書鈐兩印者則少見。此本鈐兩印,蓋應皇帝“表章之意”。《天祿琳瑯書目》卷八著錄此本,并云“撫印極精”。丁丙《善本書室藏志》卷十三著錄此本,亦云“板寬字大,寫刻極工”。
鈐?。簭V運之寶、表章經史之寶
著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史部政書類第639頁
奉敕撰《禮部韻略》五卷
《禮部韻略》由丁度等奉敕編撰,成書于宋仁宗景祜四年(1037),紙本五冊,皮紙印造,字體古樸,刀臬古拙,版口狹窄。作為兩宋科舉考試的權威官韻,《禮部韻略》具有崇高的地位,其影響力已遠遠超出了科舉的范圍。此本《禮部韻略》不僅比日本真福寺藏本刊刻時間早,而且去聲、入聲兩卷保存完好,能補真福寺藏本之失,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通過對這部《禮部韻略》中避諱字的研究,可以斷定該本刊刻在北宋仁宗景四年(1037)至英宗簫平三年(1066)之間,是海內外現存《禮部韻略》最早的刻本。
目錄首頁鈐:宋本、稀世之珍、汲古閣、毛氏子晉;卷一首頁鈐:宋本、稀世之珍、汲古主人、毛晉之??;卷三末頁鈐:毛、晉,汲古主人;卷四首頁鈐:宋本、稀世之珍、毛、晉,汲古主人。卷六末頁鈐:汲古閣、毛氏子晉。印章比對鐘銀蘭主編《中國鑒藏家印鑒大全》(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64、65頁毛晉藏印,確然吻合。此書極罕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皆無著錄,且各私家書目均無著錄。從藏印上看,毛晉視與宋本同珍,且鈐“稀世之珍”于其上三次。全書六卷全,完整無缺。是書卷未有顧廣圻手書“嘉慶八年黃蕘圃重刻此書為之校讎”“嘉慶二年四月,顧廣圻?!钡茸謽樱芍藭鴳獮辄S丕烈《士禮居叢書》的??钡妆荆檹V圻在此基礎上,比對梁溪高氏本、影宋抄本、元代吳師道本,進行了通篇精校,依墨色應為三次,前后歷經六年,在??睂W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其版本價值可品酹宋版。成書過程還涉及錢謙益、顧之逵、鮑廷博等明清鴻儒,當為藏界所珍。
雅雨堂為清代學者盧見曾室名。盧見曾(1690-1768),字抱孫,號雅雨山人,又號澹園山東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精于??敝畬W,嗜于刻書。所刻《雅雨堂叢書》堪與黃丕烈的《士禮居叢書》、盧文j召的《報經堂叢書》媲美。及至清乾隆時期,高注《戰(zhàn)國策》行世者惟雅雨堂本。
鈐?。核歼m齋、顧澗 手校
此書是元蕭士贊刪補宋楊齊賢注而成,又稱楊蕭本。此本是我們研究與整理李白詩歌所依據的最為重要的文獻之一。原書首所列至元辛卯蕭士贊《序例》、李陽冰《唐翰林李太白詩序》、樂史《后序》、劉全白《唐翰林李君碣記》、宋敏求《后序》、曾鞏《序》、毛漸《題跋》、薛仲邕《唐翰林李太白年譜》等篇均已亡佚。開篇起自“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目錄”,目錄末鐫“建安余氏勤有堂刊”篆文長方牌記。鈐?。荷宵h、馮氏藏本、飲時獨對月明中,醉來還抱清風寢、壽椿堂王氏家藏、二箴堂藏書、龔石王良恭觀、松山、潛夫,孫潛之印、靖廷、龍暝張氏坦初主人藏書于云壑居等印,可知此本先后經馮班、孫潛、王靖廷等明清藏書家遞藏。
增節(jié)司馬溫公資治通鑒卷第四十二
此本首二行標題大字“增節(jié)司馬溫公資治通鑒卷第四十二”,為未經著錄的第七種傳世《通鑒》節(jié)本。半頁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單魚尾,左右雙邊,宋諱“殷、慎、桓、構”等,版心刻“通節(jié)”二字,間有卷數。字體瘦勁,點畫方嚴,結體稍長,清細有角,為典型宋浙刻小字。浙刻《通鑒》節(jié)本未見有印本傳世,僅明汲古閣《陸狀元增節(jié)音注精議資治通鑒》總例稱“溫公舊有節(jié)本,書肆嘗印行,既而蜀中有音注本,浙中有增節(jié)本……”一處記載,今有此卷孤本傳世,既可填補《通節(jié)》節(jié)本之種類,亦可為宋版浙刻增色。
此書真正令人樂道的,是卷末黃丕烈題贈朝鮮使臣樸齊家的108字手跋:嘉慶辛酉,余計偕北來,與朝鮮使臣樸公修其相遇于琉璃廠書肆,筆談半日,蒙制楹帖以贈,并索鄙制。余自惟淺陋,無所述學。近嘗翻雕影宋本國語韋氏解畧附札記,思舉以相質。而篋中又未攜此,遂丐諸友人陳簡莊所攜者贈之,所以見縞綸之風于斯未墮爾。吳縣黃丕烈識。這部《國語》的“黃跋”,是迄今所知唯一一篇黃丕烈題贈國外友人之跋,故而尤顯珍貴。黃丕烈(清代干嘉時期著名的藏書家、校勘學家、版本目錄家)不僅與老搭檔、有“清代第一校勘家”之譽的顧廣圻(千里)一起參照諸本悉心校對,成札記一卷,還延請了錢大聽、段玉裁這樣的學界巨擘為之作序,并由名手李福寫刻上板,從校對到最終刊行歷經九年,可謂是集眾家所長的精善之本。
鑒藏?。航痿舜菊拢ò祝?/p>
此件為怡親王府藏書,怡親王即康熙帝十三皇子允祥及其世系,怡府有藏書樓九楹,積書充棟。《著硯樓書跋》載“怡府書目”條,云“目中著錄,多宋元秘籍”;又載:在錢謙益“絳云樓”未被火之前,當時宋、元珍本,大半為毛晉、錢曾所購得;而這兩家書籍散出后,半數由徐干學、季振宜所得;徐、季二家書散出,經何焯介紹,全歸于怡府。乾隆中,四庫館開,各地藏書家均奉旨進呈,唯“怡府”藏書未進呈,其中世所罕見者甚多,藏書長達百余年。到同治末年,藏書始散落于民間。
鈐?。衡缹?、明善堂覽書畫印記
(編輯/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