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慶莉
(江蘇省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腦卒中又名腦中風,起病急、致殘率高、死亡率高[1]。所以,盡可能的提早干預治療,采用合理的護理措施,對提高患者的疾病預后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次研究對我院收治的94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為進一步證實早期康復治療在腦卒中的治療效果,特做以下研究,現將有關情況報道如下。
選擇從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之間,對我院收治的94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47例及對照組47例。對照組的患者為常規(guī)康復護理,觀察組進行早期康復護理。94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53例,年齡約在46歲~74歲之間,治療的時間為1~6個月。兩組患者選取的患者年齡,患者病情等方面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國際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上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并且經腦部CT再次確診,同時排除其他的混合型腦卒中,消化道出血,惡性腫瘤或者重要臟器問題的患者。
對照組的患者只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常規(guī)的護理。觀察組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措施。進行的護理措施如下:(1)心理干預:腦卒中患者一般起病急,患者一時間難以接受偏癱的事實,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多存在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的情緒。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多溝通交流,使其認識到早期康復治療對于疾病預后的重要性,同時促進其治療的依從性。(2)良好姿勢體位的擺放:不同臥位時,正確的肢體擺放可抑制上肢屈肌痙攣,下肢伸肢痙攣,預防肩關節(jié)脫位,防止關節(jié)僵硬、攣縮及變形。(3)被動、主動活動訓練。被動訓練:臥床期間患者患肢可給于針灸、按摩等,每次30分鐘,每日兩次。被動活動全身各個關節(jié)做到無痛范圍內最大限度的活動。主動訓練:包括坐起、坐位、站起、站位的平衡及步行訓練等,活動量應逐漸增加,以患者不感覺疲勞為宜。(4)力量控制性訓練:仰臥位時將骨盆左右進行旋轉,每一次側旋轉運動時,要最大限度將角度保持10秒左右;坐位控制后傾訓練及軀干前傾:每一次向前或者向后傾斜時,將運動到最大限度時,盡量保持10秒左右,雙足并立,左右傾斜及左右移動進行訓練:每次身體向左或右傾斜,移動,也要盡量到最大限度后再保持5秒,以上的動作要連續(xù)20次作為1組,每個動作要訓練3組,連續(xù)治療的時間為3個月左右。(5)日常生活能力訓練[3]患者的綜合情況針對性的給予早期飲食、步行鍛煉、如廁、沐浴等方面的訓練,提高患者動手能力。
記錄并分析患者在對比治療前后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肢體運動功能的評價一般采用Fugl-Meyer量表評分,每一項目2分,總分為100分(上肢33項,66分;下肢17項,34分)。小于50分,評判為重度運動性障礙(Ⅰ),50~84分,評判為明顯的運動障礙(Ⅱ),85分至95分,評判為中度運動障礙(Ⅲ),96分至99分,評判為輕度運動障礙(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定(ADL)評分采用Barthel指數,共10個小項,總分100分??偡值陀?0分時表示重度依賴;41~60分表示中度依賴,61~99分表示輕度依賴,100分表示無需依賴。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
治療前,運動的功能情況及ADL評分情況,在差異上沒有一定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結束后,評分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高于對照表。見表l。
表1 兩組的患者在治療前后運動功能及ADL評分上情況統(tǒng)計
腦卒中每年在我國發(fā)病率就已高達217/10萬,雖然腦卒中偏癱患者病死率隨著醫(yī)療水平的提升已經逐年出現降低的趨勢,但大部分患者同時也伴有偏癱為主的運動功能障礙,極大的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健康,增加家庭負擔。在現代醫(yī)學中,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盡早給于康復護理能更好的使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有效的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家庭及社會的負擔。同時能增強患者的自信心,積極主動的參與日常生活訓練[4-5],最大限度的回歸到正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