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傳統(tǒng)課堂教學僅能解決青春期學生可能遇到的常規(guī)問題,很難結合學生個人情況“對癥下藥”,因此學??勺灾餮邪l(fā)一個微信公眾號平臺,利用該公眾平臺幫助學生以多種方式結合自身情況主動尋求答案解答心中疑惑,幫助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身心得到和諧發(fā)展,為未來的終身幸福奠定基礎。以下從微信公眾號在“解讀青春性息 開啟花季護航”實踐活動的應用策略和所帶來的優(yōu)勢以及用戶使用微信公眾號前后對青春期生殖健康知識認知情況不同的調查結果等3個方面,闡述引入微信公眾號對此項初中生物課外拓展活動高效完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次問卷調查對象為上海市嘉定區(qū)某初中全體學生共383人,其中男生217人,女生166人。采用統(tǒng)一設計的問卷調查表對全體學生進行專項調查,為保證信息的可靠,調查采取不記名,用問卷星方式收回有效問卷。
在使用微信公共平臺前,學生已經通過課堂教學(生物課或者班會課)初步了解到了青春期男女身體心理發(fā)生的普遍變化,因此學生對青春期生理知識已經有了初步了解。在進行兩周微信公眾號推廣活動之后,筆者進行第二次問卷調查測試(表1)。結果顯示,微信公共平臺確實有助于學生主動獲取更多有關青春期生殖健康相關知識,也能更自如應對潛在存在的社會問題。教師在收集整理資料過程中也發(fā)現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們“煩惱”還挺多,急需要學校和家長高度重視起來,幫助學生共同成長。
每個人進入青春期的時間是有所差異的,男孩從10~14歲、女孩從10~12歲開始進入青春期。有些較早進入青春期的男女在自己身體發(fā)生改變的時候往往不知所錯,而又羞于告訴家長和老師,微信公眾號的“青春小常識”宣傳平臺可幫助其對自己健康狀況有一個基本了解從而進一步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該平臺還可以添加教師自制微課視頻講解同學在遇到各種問題(如遭遇性騷擾或者性侵犯)時正確處理的方法。目前上海有很多外地生源的學生家長由于長期忙于奔波生活,疏于對學生的看管和教育,此類學生獨自面臨潛在危險的可能性較本地生源更大。且當今互聯網技術如此發(fā)達,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很容易接觸到來自互聯網的陌生人,此平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性對待網戀或者性騷擾等現象,及時尋求教師和家長幫助。
表1 不同性別群體青春期生殖健康知識認知情況
借鑒“微醫(yī)”模式,微信公眾號可以允許公眾號管理者與學生進行線上互動,進入青春期的學生往往認為自己一些行為或者變化很“隱私”,怕被同學們認為是“另類”,微信公眾號可以允許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直接互動交流。除此之外,微信公眾號還可定期推送學校心理教師課余時間表,學生利用微信公眾號直接預約心理教師。該途徑也能夠方便教師更一步親近學生,一旦發(fā)現學生出現高危跡象,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激素分泌發(fā)生較大改變,容易“叛逆”,與異性、與家長、與老師易產生矛盾。微信公眾號可以幫助學生拍一段視頻,像家人、老師或者朋友訴說自己的“難言之隱”。教師在整理好視頻并在征得學生本人同意的前提下,發(fā)送給對方,從而改善學生與身邊朋友及親人之間的關系,平穩(wěn)度過青春期。
互聯網上有很多小測試或者小游戲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心態(tài),積極向上面對青春期學習及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如近期較火的“青蛙旅行攻略”,一個個少男少女充當著“父母”的角色祝福著他們的“青蛙小寶寶”旅行后趕緊回家。在玩這個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換位思考”理解父母為什么平時那么“嘮叨”;為什么喜歡逼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像這樣又好玩又有教育意義的“網絡小游戲”很多,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與此類游戲連接起來,幫助學生在快樂游戲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某些“不恰當”行為,進一步克制自己的行為,平穩(wěn)度過青春期。
除此之外,參加線上活動的次數和分數也可以為自己贏得積分,每學期末學生可憑借自己所獲取的積分到生物教師或者心理教師那里兌換小禮品,通過這些方式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使用該微信平臺的積極性。
該微信公共平臺不僅服務于“解讀青春性息 開啟花季護航”活動,更是推廣其他初中生物拓展活動的途徑之一。初中生物拓展活動有多種形式,可以是嘉北郊野公園自然地考察,也可以是搜集校園“小野草”、又或者制作植物標簽,甚至可以是鑒別網絡謠言“真假”的“小小科學家”活動。上海初中生命課程僅開設八、九年級,而通過該平臺的拓展活動信息推送功能,教師可鼓勵更多六、七年級的小朋友主動報名參加面對全校服務的生物拓展活動。
現在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初中生鑒別真假能力實在有限,所以很容易輕信網絡上的一些“傳言”。如,2015年有一則謠言非常流行,說“蘑菇和茄子、小米、大黃米同食會中毒,某醫(yī)院已經接診了17名誤食患者”,真相是這個說法缺乏科學依據,只有吃了毒蘑菇才會使人中毒。再如,一則“為什么得白血病的都是孩子—獻給無知的家長們”的文章在很多家長的微信朋友圈廣泛流傳,文中指出“很多小孩子得白血病,主要原因是因為小孩子喜歡喝飲料”。真相卻是不可否認喝飲料對身體健康絕對沒好處,但是喝飲料會導致得白血病這種說法毫無醫(yī)學根據,白血病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教師幾乎沒有時間在課上與學生們交流過這些內容,因此生物學教師可以利用該平臺推出針對這些謠言解答的科學小文章幫助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利用所學科學知識進行分析,以辨真假。
由于微信公共平臺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學生從簡單的課堂“講授式”教學變成通過參加微信公共平臺線上活動主動尋找答案,潛意識上也更容易從內心接受知識和幫助,不易產生抵觸情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關于“青春期”的話題往往容易涉及到“敏感話題”,學生很難向他人敞開心扉,而微信公眾號平臺的搭建很好保護和尊重了學生個人隱私,更容易針對性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在學校教學中,一般很難給學生搭建個人展示的機會。微信公共平臺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參加的拓展課活動過程,錄制的視頻整理好發(fā)送給家長和其他教師,讓家長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以及在校期間的點點滴滴。
除此之外,微信公共平臺也可以幫助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不局限在學校,即使在校外教師看到學生在平臺上所留的信息,也可以即使給以反饋。平臺上“預約心理教師的私人時間”這一小功能更是能夠幫助學生充分利用學校一切可利用師資,從“被老師約談”到“主動找老師訴說”這一形式的改變降低學生變成“學困戶”的概率。
從課本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微信公共平臺上所分享的科學小雜文拓展視野,主動學會辨析朋友圈信息的真?zhèn)?,并通過閱讀教師在平臺上準備的資料談出自己的想法或者疑問。此外,學生甚至可以通過發(fā)送朋友圈的形式,與更多的同學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將教育資源共享,形成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氛圍,讓更多對此內容感興趣的學習者獲得知識。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已經慢慢融入到學校日常教學活動中,無論是白板教學、慕課,還是時下流行的翻轉課堂,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者”轉化為“學習的主導者”,微信公眾號也可以成為幫助學生調動個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工具之一。教師應充分利用微信公共平臺,使得它不再只是作為成人之間日常交流的方式,讓它走入校園成為幫助學生學習的助手之一。筆者堅信微信公眾號在“解讀青春性息 開啟花季護航”等初中生物拓展活動中體現出的種種優(yōu)勢也將啟發(fā)更多教師在學校德育、日常教學和校園管理等工作啟用微信公眾號作為教學助手之一,指尖上的“微信教學”模式將會在未來教學中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