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的生活從各個角度都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憶過去,不同年代都有不同年代的熱點和社會現(xiàn)象,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王謙祥、李增瑞、常貴田、單連麗,當年說出時代特色的包袱給老百姓帶來不少笑聲,同時他們也是這40年的親歷者。
改革開放后趕時髦
上世紀90年代與上世紀80年代就有很大不同了,國門打開,新鮮事物蜂擁而至。大家都開始趕時髦了,姜昆有一個作品叫《我有點暈》,里面暈的都是當年潮流的事,現(xiàn)實生活中他也趕這些潮流,是個時髦的青年。姜昆說,他創(chuàng)作相聲的時候一直在想,必須要接受新鮮的事物,在新加坡演出時,他看人家都用電腦,也買回來一臺268電腦,后來他寫相聲就用電腦,最開始用的是針式打印機,那時還沒有A4紙,現(xiàn)在看起來技術很落后,但那會兒特別的貴,后來隨著科技發(fā)展,就被淘汰了。
1983年姜昆第一次上“春晚”時,家里還沒有電視,爸爸媽媽上人家院子里看電視,19 85年買電視時還糾結是買黑白的還是彩色的:“后來一狠心買了臺12時彩色電視機。”姜昆演過《看電視》的段子,專門批評電視機質量不好:“‘李文華的腦袋是三角的電視機扭的,天線過段時間得上房去舉著,現(xiàn)在這個包袱再說出來沒有人樂了,因為沒有那種情況了,相聲演員創(chuàng)作,每一次都要把那個時候的生活場景,就像一個一個的文化符號和時代符號一樣,得鑲嵌在我們的作品里,回頭一望,所走過的道路,不是一個一個腳印,是一個一個作品,他是踏著自己的作品往前走?!?/p>
那時流行起洋名
那個時候流行“包裝”“名片”。王謙祥、李增瑞的段子《換包裝》《名片》也反映的都是上世紀90年代真實的事,作品中印象比較深的是起了個英文名字叫“里根SORRY”,李增瑞回憶,那時開始流行起洋名字,很多人都起洋名字:“它反映的是把傳統(tǒng)的改得面目全非也是不對的,比如小剃頭店叫美發(fā)店,照相館改名叫影樓,都往大了包裝自己?!睹肥钦f的當時誰都印個名片,廣告牌子倒下來,砸到了10個人9個都是經理……”
李增瑞回憶他和王謙祥合說的《方言外語》很受歡迎,他們印象最深的是去學校演出,演出結束校長要囑咐孩子,聽完了不要只樂,而要把它當成一堂課,沒有正確的發(fā)音方法,英語說不好。王謙祥回憶有兩次演出特別火:“全國導游會議,我們演出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在地上坐著的,因為導游會外語的不多,用的是這樣的語言。還有一次在澳大利亞大使館演出,我們希望每個大使后面有個翻譯,演出結束后很受歡迎,美國大使和我們握手,說每個大使都這樣說話,多好玩啊?!?/p>
國門大開去美國演出
上世紀80年代,相聲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走出了國門,中國曲藝說唱團赴美國訪問,進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曲藝國外正式演出,行期18天。但是在啟程之前,大家心里非常沒底,中國的相聲在美國表演,抖的包袱能響嗎?而當時率隊的藝術指導正是侯寶林。
常貴田說大家心里打鼓:“侯寶林老師一句話,大家心放平了,根據(jù)我的經驗,來一定懂,不懂的一定不來。演出那天常寶華老師報幕,他說‘大家好,我本來應該用英文主持,我懂英文而且出了本書,1是ONE,2是TWO,我是I,你是YOU,倆人分手goodhye,挺好挺好verV well,把這擱到一塊,一大包袱響了,他這一實驗,證明外國人懂中國話,懂中國相聲?!?984年的美國演出盡管語言不通、地域不熟悉,但演出很成功。
常貴田回憶,他們剛從美國回來,總結出了寫相聲的也需要豐富生活閱歷才可以寫出好的作品來。住在美國的中國領館附近,發(fā)生了很多笑話?!按蠹叶贾兰~約是一個水城,都能看到自由女神,有一天休息的時候我們坐船出去觀光,侯老就看到擦皮鞋的了,正好我也看到了,我當時就想在這擦皮鞋得多少錢呢,我們當時出去經費很少,我就想和侯老師說,可能會很貴,我用相聲演員的專業(yè)術語講“皮鞋”“價格”,和侯老說,他說你說啥專業(yè)術語,人家外國人連普通話都聽不懂,還說專業(yè)術語,后來我和侯老聊,他說咱們過去總受外國人欺負,咱們今天就得讓外國人服務服務我們?!?/p>
“候先生”存了個綠毛蛋糕
常貴田回憶跟侯寶林老師的故事。“侯老師最大的愛好是打撲克,在他故去后他的靈前放了三樣東西,一把扇子、一塊醒木,一副撲克牌,我回想明白一個道理,他不只是玩,他玩得特別好。他有個段子叫《打百分》,他告訴我‘如果連甩、帶同花都不會,我怎么跟人家說相聲,他告訴我們一句話,生活是相聲的源泉?!比ッ绹?,在回龍觀集中學習排練的時候,候老正好在過生日,回龍觀賓館就送了他一個生日蛋糕,后來剩下一塊很大的蛋糕,當時賓館試暖氣,屋里很暖和,候老回屋的時候就把蛋糕放在房間立柜上了,后來候老回家了三天,忘記了蛋糕:“等想起來的時候,我們看到上面部長了很長的綠毛,候老說,‘別扔,千萬別扔,帶著蛋糕讓美國人看看,我侯某人也會做青霉素?!?/p>
改革開放的見證者
“相聲是我們的根本?!崩钤鋈鸹貞浤菚r是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一個月一個新段子:“上世紀80年代,我們在重慶就演了上百場,本來計劃演7天,結果推遲了一個月?!蓖踔t祥說巡回演出,不算苦,雖然自己裝臺,自己帶著行李,住在后臺。“金斗在山東濰坊演出從劇場的頂子上掉下來,上了救護車,大夫說最輕下肢癱瘓,我們后來去青島演出回來接上他,去了上海,在那遇見了一個好大夫,一個多月給他捏好了?!毕嗦晞?chuàng)作在每一個時代里,不僅是品味藝術,更是品味生活,改革開放40年,這些藝術家不僅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
上世紀90年代,那時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姜昆有一個段子非常有名《笑從網(wǎng)生》,后來他叉創(chuàng)作了《新虎口遐想》,“這次還是我掉老虎山里,但是和《虎口遐想》不一樣的地方不是找公用電話亭打電話報警了,與時俱進了,沒人解褲腰帶救我,都拿手機拍照發(fā)朋友圈,鮮明的生活對比?!?/p>
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是科技的飛速進步,現(xiàn)在出門都不用帶錢,手機支付,買菜都不用出門,快遞送來,打車都不用招手,app約車,很多華僑回國,驚訝祖國的發(fā)展。但是打開電視機,那些過去的藝術家的經典段子,還在一直播放,給百姓帶去歡樂。
據(jù)BTV《記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