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輯]修車的說他是“拿破輪”
我在網(wǎng)上看到過一個段子:一個洗碗的阿姨嫌洗碗工這個名字不好聽,給自己起了個很牛氣的名叫“瓷洗太后”;隔壁補車胎的師傅看了,受到啟發(fā),也改了個有國際范兒的名兒叫“拿破輪”;不遠處的電焊鋪老板看了,也不甘寂寞,把自家鋪子改為“焊武帝”;旁邊糖果店的老板一見他敢起這名,兩天以后也換了招牌“糖太宗”;幾米遠的切糕店的老板看見了這個招牌,第二天就換了店名“漢糕祖”。
這些人正為改名爭風(fēng)吃醋,拉糞的糞車從這兒經(jīng)過,淘糞工看罷跳下車,找了紙筆,寫了三個字,大喊一聲:“你們誰也別爭了,看看我是誰!”眾人一看上書“泰屎皇”,立刻無語了。您瞧這就是借諧音產(chǎn)生的幽默效果。
借題發(fā)揮產(chǎn)生的幽默也很普遍。借著對方的話茬兒往下說,例如:北京人管老閨女叫“當媽的貼身小棉襖?!币晃荒赣H不同意女兒找的男朋友,對她男朋友說:“你知道她是我的小棉襖嗎?”對方說:“知道叉怎么樣?”母親說:“我還沒穿呢,你就把她給我拿走了!”
北京話的幽默是隨處可見的。走在街上,請人讓道兒,老北京人絕對不說:“靠邊兒!”或者“起開點兒!”一定會說:“勞駕了您哪!”或者“蹭油了您哪!”
“蹭油了”是一句老北京土話,意思是我手里拿著油瓶子呢,留神別蹭您一身。誰不怕蹭一身油呀?一聽這話是不是得趕緊給他讓道兒?其實他什么也沒拿,這么說,只是一種幽默。當然,這句話,您如果不在特定的場合說,就沒有幽默感了。
說話大喘氣,也是北京人幽默的一種手法。有個很出名的笑話:有個秀才參加一老太太的壽宴,主人知道他有學(xué)問,讓他說兩句祝壽的話。他一開口就說:“這個女人不是人。”主人一聽頓時不高興了:怎么上來就罵人呀?正要發(fā)火兒,秀才說出了后半句:“九天仙女下塵寰?!敝魅寺犃宿D(zhuǎn)怒為喜,夸他有學(xué)問。
當年我的師傅“二流”說話也愛大喘氣。有一次聊天,他說:“我們家孩子考上北京大學(xué)了!”大伙兒一聽自然為他高興。我隨口問道:“真的?”想不到他嘿嘿一笑說:“要是真的就好了!”您說他逗不逗吧?
有一次,我跟幾個朋友到飯館吃飯,菜炒得咸了。一個朋友讓服務(wù)員把經(jīng)理叫過來說:“剛才進門兒的時候,見門口停著兩輛警車。你知道嗎?”趕上經(jīng)理是個老北京人,一聽這話,馬上明白了這句話的潛臺詞:“把賣鹽的給打死了。”
他抖了個機靈,沖大伙兒微微一笑說:“抱歉了,我知道了諸位口輕,您再重新點倆味兒淡的菜,多少錢沖我說話?!蹦幢本┤硕嘤杏哪?,不好聽的話,他能拐著彎兒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