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奇
母親去世后在整理母親的遺物時,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伴隨母親大半輩子的用于搓麻繩的鐵砣。睹物思人,我仿佛叉看見母親盤腿坐在床上拿著鐵砣,將黃麻繞在鐵砣上在腿上用力一搓,鐵砣飛速轉(zhuǎn)起來后,然后右手高高舉起麻絲。幾經(jīng)旋轉(zhuǎn)銜接麻絲逐漸擰成了麻繩。在母親長年反復(fù)搓磨下鐵砣一點銹跡也沒有,而且烏黑發(fā)亮像是剛用過一般。
小時候我家孩子多,母親又沒有工作,僅靠父親微薄的工資度日,日子過得十分拮據(jù)。一身衣服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然后是三四五六地往下傳著穿,等到最小那位冉穿時,已經(jīng)處處是補釘了。雖然我們經(jīng)常穿帶補丁的衣服,但腳下的鞋卻非常舒坦,非常出彩。這些鞋一分錢都沒花,全是母親親手制做的。
母親年輕時就是制鞋的高手。當(dāng)年處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母親是村婦救會主任,經(jīng)常組織婦女們?yōu)榻夥跑娳s制布底鞋。解放后母親依然沒有放下制做布底鞋的手藝,經(jīng)常給自己和家人制做布底鞋。母親搓麻繩用的麻絲是老家產(chǎn)的,母親做麻繩前,先將大宗的麻絲攤開,然后將嘴里含的水均勻地噴在麻絲上。待麻絲濕潤后,再將麻絲纏繞在鐵砣上,之后將鐵砣搓轉(zhuǎn),鐵砣在旋轉(zhuǎn)中將若干根麻絲擰成了麻繩。母親做鞋用的布料是家人或別人穿剩的舊衣服撕成的布塊,再用面熬成糨糊,一層一層地將布塊粘合起來晾干成“袼褙”,依照我們的腳形做鞋底,幾層“袼褙”摞在一起后,母親再一針針地將幾層“袼褙”縫合在一起,也有人稱這是納鞋底。
納鞋底可得費把子力氣,幾層布袼褙摞一起,一般的針是扎不透的,母親先使勁用錐子扎一個孔,再將針線穿引過去。一針一線地密度非常大,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干層底。做一雙鞋可真不易,母親不知得用多少時間,花多大的力氣。夜深入靜時,我常看見母親在納鞋底或趕制布底鞋。母親做的布底鞋有燈芯絨面的,有粗紋布料,有小花布面料的,有圓口的,有松緊口的,有系帶的等,品種多樣做工精美,穿著舒適。走起路來跟腳給力,人也顯得外的精神。穿了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鞋底會磨掉一層,干層底會變成花層底,母親用的布料顏色不一,磨斷層后備種顏色的布料都呈現(xiàn)出來,就像是天然的花紋,煞是好看。可惜我當(dāng)時太淘氣,穿著母親做的鞋也不知愛惜,不是常踢石頭等硬物就是走路不愛抬腳,以至母親辛辛苦苦做來的鞋穿在我腳上用不了多久,鞋前就磨出個口子,鞋后跟就磨下一大塊。母親見狀先是一勁的埋怨,后是趕緊將鞋上的破洞補上。母親的這門制鞋手藝拿到現(xiàn)在肯定更受歡迎,純手功的干層底布鞋,不僅少有,而且價格也不菲??上壹覜]人繼承母親這門制鞋的手藝,留下的只有母親制鞋用的鐵砣。睹物思人,每當(dāng)我看見這個鐵砣時就會想起母親忙碌的搓砣、制鞋的情景,一股感恩之情也會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