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藝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校醫(yī)院,山東 泰安 271000)
目前,在校女大學生罹患婦科內分泌疾病臨床常見,如功能性子宮出血、經(jīng)前期綜合征、閉經(jīng)、痛經(jīng)、乳腺增生性疾病、痤瘡和肥胖等。由于此類疾病影響女生的身心健康和容貌,甚至影響社會活動度,對于離開父母初入大學的女生無疑存在心理沖擊,極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孤獨無助等不良情緒[1]。本研究應用循證護理模式對該類學生實施心理疏導,旨在提高患病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取得滿意效果,匯報如下。
選取自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校醫(yī)院收治的145例本校女大學生婦科內分泌疾病患者,疾病類型包括痛經(jīng)34例,經(jīng)前期綜合征32例,閉經(jīng)23例,痤瘡21例,乳腺疾病11例,功能性子宮出血6例,多囊卵巢綜合征9例,肥胖9例。年齡18~24歲,平均(21.2±0.8)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婦科內分泌疾病治療學》的診斷標準[2]。
1.2.1循證護理準備 (1)組建循證護理小組并研究實施方案。(2)證據(jù)檢索:輸入關鍵詞“大學生”、“婦科內分泌疾病”、“心理疏導”、“循證護理”,搜索此類疾病臨床實踐、系統(tǒng)評價等循證資源。(3)對檢索出的證據(jù)進行循證評價。(4)收集循證評價數(shù)據(jù)并匯總形成報告,循證小組據(jù)此提出護理問題:如何依據(jù)循證護理模式進行心理干預。
1.2.2循證評價方法 評價工具采用問卷調查法。先對課題組人員進行培訓,評價前向患病學生說明測評的目的和意義。根據(jù)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 (SDS)[3]于循證護理前后進行焦慮和抑郁評估。每個量表共20項,每項設定分數(shù)1~4分,總得分20~80分。1分:沒有或很少出現(xiàn);2分:少部分時間存在;3分:相當多時間存在;4分: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存在。分值越高,焦慮或抑郁狀態(tài)越嚴重。分別評定后,20項評分相加得總分,將所得總分乘以1.25,得標準分(T)。正常T值為50分以下,50~59分為輕度焦慮或抑郁,60~69分定為中度,≥70分則為重度。
1.2.3循證護理方法 心理疏導:①循證實踐:循證小組通過復習文獻發(fā)現(xiàn),大學生婦科內分泌疾病患者,部分出現(xiàn)焦慮、抑郁情緒和恐懼、緊張、無助等心理問題。②循癥支持:大學生患者多為獨生子,自理能力較差,在獨立面對突發(fā)的疾病引起的不適或疼痛,必然會產(chǎn)生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如恐懼、緊張、無助等心理問題,從而引發(fā)生理反應如血壓升高、頭暈、失眠等,這些反應必然影響患者的康復,也會干擾正常護理治療。③循證應用:循證小組人員通過觀察患者心理變化,及時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如開展患者群健康教育活動、指導患者逐漸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發(fā)放對應疾病的科普知識手冊等,可望消除患者緊張情緒,提高其護理治療依從性。在循證護理過程中要求護理人員著裝得體、儀表端莊、語言溫柔體貼,對相關疾病基礎知識要有很好地掌握,與大學生患者建立良好的信賴關系。另外,還應根據(jù)患者的性格特點,提高語言表達與傾聽等技巧,與她們朋友般的交流能對醫(yī)護人員產(chǎn)生信任感,更好地配合治療。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護理前與國內常模[3]比較,并比較循證護理前后SAS和SDS得分。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共發(fā)放問卷調查表145份,回收有效問卷145份,回收率為100.00%,結果顯示本組有48.28%出現(xiàn)焦慮狀態(tài), 44.83%的患者出現(xiàn)抑郁情緒。輕度焦慮、抑郁情緒較多,分別占總人數(shù)的36.56%和33.10%,見表1。
表1 患者心理問題評價結果[n=145,n (%)]
循證護理前患者SAS、SDS評分明顯高于循證護理后及我國常模(P<0.01),護理后與國內常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循證護理前后患者SDS、SAS評分比較
注:與護理后和國內常模比較,★P<0.01。
隨著臨床醫(yī)學模式由生物醫(yī)學向生物-社會-心理模式的轉變,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循證護理也稱實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設計護理活動過程中,將綜合獲取的科學證據(jù)與護理經(jīng)驗、患者需求相結合,提出臨床護理決策,組成“遵循證據(jù)”的一種護理模式[4-5]。
近年來,由于社會和醫(yī)學界的呼吁和關注,各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備受人們的關注。但是,在大學校園里,由于專職心理教師匱乏,學生的心理教育仍停留在課堂和課外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學生一旦患病,不僅會表現(xiàn)身體不適,心理上也會產(chǎn)生負擔,從而影響學生的康復和預后。本組結果顯示,女大學生患婦科內分泌疾病后的心理特點主要有焦慮、恐懼、無助、羞怯和自卑等,焦慮、抑郁評分明顯升高。①恐懼:由于大學生屬于集體生活,一旦患病后就異于常人,加之女大學生對生殖器官構成及功能知曉率較低,對月經(jīng)生理、生殖生理、生殖道感染防治及乳房保健等知曉率更低[6],擔心疾病會影響健康、容貌、結婚后性生活和生育能力等,會給她們帶來焦慮、抑郁、孤獨等心理障礙,尤其是屬于獨生子女的學生,表現(xiàn)尤為突出,臨床主要癥狀為情緒低落、猜疑、離群索居、失眠、食欲減退等。②無助感:對于當今大學生而言,多數(shù)對他人和家人具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自己一個人來到學校,家人不在身邊,會產(chǎn)生孤獨感,一旦患病,因缺乏心理上的準備,情緒波動性突然加大,表現(xiàn)出情感脆弱、孤獨無助等心態(tài)。③行為消極:在校大學生由于年紀輕、沒有社會閱歷,“三觀”尚不定形,尤其是一些學生個性較強、缺乏挫折教育,一旦患病則喪失自信心,產(chǎn)生自責、悲觀厭世的心態(tài),降低治療的依從性,影響預后。
高校女大學生罹患婦科內分泌疾病除了對疾病進行治療,還要注重心理護理,以期提高健康生活質量,讓女大學生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處于健康狀態(tài)[7]。①恐懼感護理。循證支持:恐懼感的產(chǎn)生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狀態(tài)。循證應用:針對女大學生的文化水平較高,情感細膩,開展集體或個體健康教育活動,宣教保健科普知識,利用宣傳畫、科普手冊講解內分泌疾病如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青春痘防治常識,引發(fā)她們對科普教育的興趣,放下負擔,面對疾病,提高她們的自我保健水平。②無助感護理。循癥支持:有研究顯示,由于患者內分泌功能失調、自身形象發(fā)生改變會出現(xiàn)多種心理問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社交活動和自信心,產(chǎn)生無助感,表現(xiàn)自我封閉、思維遲鈍、不修邊幅、自我行為管理能力低下等。循證應用:加強與患病大學生的交流與溝通,主動幫助她們分析病情,同學之間相互鼓勵,耐心地做好解釋與安慰工作,定期體檢以便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早康復,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③行為消極的護理。循證支持:本研究結果顯示女大學生罹患婦科內分泌疾病患者出現(xiàn)抑郁情緒高于國內常模,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憂郁自卑、甚至影響學業(yè)和人際交往。循證應用: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觀念,鼓勵患者盡情訴說,對于抑郁較為嚴重者,要采用寬容的態(tài)度,尊重學生的隱私權,盡量讓學生感受到尊重與平等,激發(fā)學生的自尊自愛、積極向上、服務社會的熱情,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8-9]。另外,循證護士應當注重提高自身健康教育水平和自身修養(yǎng)、掌握良好的溝通交流技巧,能夠根據(jù)患者的心理特點制定循證護理措施,引導患者積極面對疾病,正確運用心理疏導促進患者健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