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萬海
摘 要: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的核心,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傳播方式和手段,是維護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基礎,是世界藝術長廊中不朽的明珠,它能夠以獨特的特色內容,悠久的歷史文化,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本文通過將民間藝術作為切入點,對桃核雕花技術進行深入分析,找出桃核雕刻藝術繼承和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
關鍵字:桃核;雕刻;藝術;文化;傳承;發(fā)展;
一,桃核雕花工藝的發(fā)展
好的雕花工藝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這項工藝最初來源于明末清初,距離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二零零六年已經被河南省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列中,桃核雕花工業(yè)制作比較講究,而且耐久度高,物美價廉,能夠融合多種造型和豐富的圖案,備受人們喜歡,具有一定的審美和使用價值。在明朝中期,這種桃核雕刻就已經廣泛出現于民間,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將桃核作為吉祥象征,能夠起到辟邪的效果。而到了清代初期,桃核雕花工藝已經得到一定的發(fā)展規(guī)模,發(fā)展到民國時期已經有很多農戶轉身到桃核雕花行業(yè),也涌現了具有代表性的雕刻藝人。自上世紀30年代,在世界各國中我國的桃核雕花工藝被廣泛流傳。近年來,在一些大型的展銷會上,桃核雕刻能夠利用精巧的刀功,贏得參觀者的喜愛,而桃核雕刻作品體現的美主要來源于生活,更多的是民間生活。
二,桃核雕花工藝的特色
民間文化藝術是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其文化風俗傳說的集中反映,是凝聚了地方長久已來的民風民俗,這些作品的創(chuàng)作內容豐富多彩,但是大多數的藝術作品都寓意了吉祥如意,而這些凝聚傳統文化的民間工藝品,是人們對一直以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利用桃核作為吉祥象征來起到辟邪的效果,甚至有些在傳統春節(jié)期間也會用古詩句中的:總有新桃換舊符這種說法,因此,當桃核能夠象征這種吉祥的民族心理以及老百姓對于追求吉祥如意,追求美的愿望時,便自然形成了這種桃核雕刻工藝。此時,能夠在民間遍地分布,可以用金錢購買到的象征吉祥如意,起到辟邪的桃核也成為人們滿足愛美的選擇。桃核雕刻工藝是在明顯的地域文化背景下衍生出來的一種傳統文化藝術,是由于當地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孕育出來的,能夠具備濃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文化,并隨著我國歷史長遠發(fā)展也涌現了一批優(yōu)秀的雕花工匠,同時,也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形式。桃核雕刻作為我國一項歷史發(fā)展悠久的民間藝術,從一定程度上說,它既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又能夠與地方經濟,民俗文化進行有效結合,體現當地人民在審美上的獨特美感。經過代代相傳,以及人們的創(chuàng)新,桃核雕華技術已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逐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從廣義上來說桃核雕刻花藝術是勞動者為了能夠滿足審美要求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手工藝術,桃核以天然材料作為載體,就地取材,用傳統的手工方式制作一些帶有地方特色,民族風情,還能與當地民俗文化相結合的,能體現人們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能夠從作品中引起共鳴。
三,桃核雕花工藝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作為一項發(fā)展悠久的傳統民間手工業(yè),桃核雕花工藝一直以來也被批判繼承的發(fā)展,,便利的交通,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都為桃核雕花工藝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由于現代人們生活水平以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程度的提高,桃核扣流傳幾百年,目前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使得桃核雕刻工藝在制作發(fā)展以及銷售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在銷售角度來看,銷售市場的擴大以及市場中對于桃核工藝品的需求量增加,使得桃核雕刻工匠所雕刻出來的產品,我無法滿足現代市場的大量需求,市場運行機制以及產業(yè)鏈條的薄弱使得從總體看來,桃核雕花行業(yè)缺乏市場規(guī)劃,而且很容易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一直以來,我國的桃核雕花僅作為吉祥的象征,能夠辟邪免災,因此,導致桃核在雕刻過程中,產品單一,缺乏新鮮感和時代感。其次,雕花技藝的傳承方式后期乏人,具備精湛的桃核雕花技藝的工匠已經為數不多,可以說,目前這種桃核雕花技術正面臨消失。最后從產品營銷機制上來看,目前的營銷機制還不夠完善,大多的桃核雕花工匠在制作過程中過于粗糙,而且缺乏精美的包裝設計,一味模仿傳統佳作,而沒有彰顯時代特色,沒有融入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特點,不能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審美以及市場需求。
四,桃核雕刻藝術的文化傳承與發(fā)展
當前國際市場中所現的規(guī)律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上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而桃核雕花技術距離現在已經發(fā)展了300多年。近年來這種工藝銷售市場不斷擴大,針對桃核雕刻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比如生產規(guī)模小,設備落后,產品形式單一等問題,應當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進行革新與保護,將缺點變?yōu)閮?yōu)點,能夠使文化資源更好地轉化為經濟效益。比如,當地政府應當加大投資力度,擴大桃核雕刻生產的規(guī)模,以應對供不應求的現狀;其次要改進生產工業(yè)和雕刻技術,可以采用機器的方式來代替?zhèn)鹘y手工操作,實現生產,銷售,服務一體的產業(yè)化經營,在工藝制作方面要更趨多元化,與時俱進,增加產品的類型,提升藝術感。此外,需要合理保護,傳承發(fā)展,有關部門和專家需要對我國的桃核雕花技術進行全面發(fā)展和保護,近年來經濟形態(tài)轉型,生產方式的改變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間接改變了桃核雕花工藝的市場,為了能夠順應社會發(fā)展需求,必須通過民族文化資本化形式將產品參與到經濟中,進而能夠大大推向世界市場。
民族的文化藝術凝聚最重要的是民族對世界和自身的認知,任何民間藝術的發(fā)展都是在原有傳統藝術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繼承和創(chuàng)新,如果一味的摒棄傳統理念,就會使現代藝術品在設計過程中缺乏自我,喪失根本。
小結
桃核雕刻藝術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反映的是地方民風民俗,同時桃核自古以來就寓意了吉祥如意,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要想繼承與發(fā)展桃核雕刻藝術文化,作為創(chuàng)作者來說,應當結合市場需求以及現代人的審美理念,進行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而作為政府來說,應當加大投資力度和宣傳力度,能夠形成規(guī)?;彤a業(yè)化的發(fā)展,是使得我國的桃核雕花工藝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孫東波. 淺談桃核雕刻藝術文化傳承與發(fā)展[J]. 神州, 2017(14):17-17.
[2] 陳侃. 云渡桃雕藝術淺談[J]. 各界, 2017(18):86-86.
[3] 孟曉彤. 淺談當代雕塑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承[D]. 吉林藝術學院,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