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正如瑞士思想家阿米所說的,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境界一樣,一篇小小說其實也就是一位作家的心靈境界。
短片小說《禪語》的作者李曙陽用簡潔的語言,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的年輕人和一位充滿神秘色彩的老和尚,道出了一個有關如何應對生活、如何把握命運的深厚主題,映射了他空靈的內心深處純潔的天籟之聲。初讀這篇小說,我們可能會覺得整個故事有些老套,甚至充斥著一股庸俗味,但細細品讀,我們就會發(fā)現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有著作者獨特的構思安排,在看似非常生活化的情節(jié)里蘊有非常深刻的禪意哲思,在看似不變的深山小寺廟里藏著足以改變心境的人生大智慧??梢哉f,作者就是想用一部小小的《禪語》,澆灌那些干涸的心田,洗滌那些生銹的靈魂,以達到其啟示我們要依靠自己,感悟生活的目的。像這樣引人深思、耐人尋味的小說不僅可讀,而且應該常讀、精讀,我相信它一定會給我們的人生來帶更多的啟示。從某種程度上說,一篇小說其實就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下面就從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這三個方面來做具體的解讀。
首先,關于故事情節(jié)的概括。這篇小說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張舞大學畢業(yè)后生活失意,陷入迷茫,于是他決定前往離家不遠的大青山散心。在山上的寺廟里他偶遇一位老和尚,頓時如遇知音一般,在講述了自己的境遇之后,從老和尚送給他一碗小米粥的尋常舉動中頓悟人生哲理,而后重燃生活的希望并最終走向成功。三年后他懷著感恩之心專程趕往雞鳴寺探望當初有意給他指點迷津的老和尚,沒想到卻得到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
概括出這樣的故事情節(jié)應該不是難事,學生也應該可以做到。但是我們應該在情節(jié)的結構安排中注意作者的獨特匠心。我覺得這篇小說最關鍵、最精彩的情節(jié)有三處,一處是老和尚送粥時的細節(jié)描寫,一處是張舞講述自己對禪語的解讀時說的話,還有一處就是結尾老和尚的那句話。當張舞看到老和尚端粥、攪粥的一系列舉動之后,突然間就大徹大悟了,那么他到底悟到了什么?作者在這里有意留下一個懸念以引起讀者的興趣和思考。后來文中又寫到張舞成功了,說明他悟出的東西直接改變了他的人生,可見它是多么的重要,然后再由他和盤托出,這就達到了突出主題的效果。文章最后老和尚簡單的一句話更是為故事增色不少,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大有歐亨利式結尾的味道。當然,也更能豐富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題,給小說涂滿了禪意的色彩。
其次,再說人物形象:小說中的兩個人物一個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一個是身居山寺的老和尚。在主人公張舞形象的塑造上,作者通過前后的對比有意凸顯他的蛻變,即一個脆弱、失落、迷茫的年輕人如何成長為堅毅、努力、踏實的成功者,從而使他的形象個性鮮明。同時讀者不難發(fā)現,張舞的蛻變固然得益于老和尚的點化(至少張舞是這樣認為的),但更得益于張舞自己的聰明悟性。他能在頃刻間悟出老和尚的禪語,可見其十足的聰明有悟性。我想作者將主人公起名為舞,可能也是有意取悟之諧音吧。至此,一個情感脆弱、踏實努力、聰明有悟性、知恩圖報的豐富的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就刻畫出來了,而通過對張舞形象的把握,在其對禪語的解讀中,小說的主題也就慢慢浮出——生活需要靜心以待,為人切莫好高騖遠。
再說另一人物老和尚,他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僧人。他能一眼看透干渴之心,能一舉點化迷茫之人,更能一語道破人生之真諦,真可謂高深莫測。我們無法得知他端粥、攪粥、放粥的舉動是有意為之的禪語,還是隨意而為的簡單行為,更無法得知他最后道出的那句話是還原了自己當時的真實用意,還是出于對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深切的勉勵。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確實改變了一個人的心境,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而且他最后用一句看似顛覆自己神秘色彩形象的話進一步深化了小說的主題——人生貴在自己感悟,命運得靠自己把握。也許他先前的舉動和最后的話都是禪語,也許都不是,這種多元的解讀性無形中也為小說增添了一份禪意,真是耐人尋味。
關于小說的主題思想:其實在前面分析人物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挖掘出了小說的主題,他就蘊含在張舞對禪語的解讀中,就蘊含在老和尚樸素的話語里。我覺得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禪語即心境,人生靠自己。老和尚最后的話語,就是告訴張舞,他并沒有多么高深,真正能解救你自己的就是你本身,而不是靠別人,面對生活中的逆境,唯有改變自己的心境,方能收獲成功的人生。
讀罷此文,從某種程度上說,我覺得所謂禪語就是一個人的心境。當你擁有了那種能引導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能啟迪你感悟生活,熱愛生活的心境時,你的生活就擁有了一份禪意,你的人生就會演繹別樣的精彩。這就是禪語的力量。
對于小說文本的鑒賞,我們自然要分析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等要素以明確其主題思想,當然也要鑒賞作品的構思、語言、技法等特色以品味其藝術魅力。我們可能對小說三要素和主題之間的關系理解把握的十分清楚,可能對作品的藝術性和表達的效果之間的關系研究的非常透徹,可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另外一組關系——作者、作品和讀者。在這組關系網中,我們始終要明確作者想表達什么,作品表達出了什么,讀者讀到了什么。作為主體的讀者固然會因個體差異讀出不同的內容,但是作為客體的文本和作者卻是一定會傳達出共同的內容的。這就要求讀者在擁有自己獨特理解的范圍之外,必須去迎合作品和作者,以達到求大同而存小異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