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靜 金國璽
【摘要】目的 探討T2DM患者血清中PCSK9水平與血脂等動脈硬化危險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中PCSK9與IL-6、IL18等炎癥因子是否存在相關性。方法 采用橋聯(lián)ABC-ELISA夾心法檢測60例T2DM患者和28例正常對照組血清中PCSK9水平以及IL-6、IL18的水平,同時對T2DM組血清PCSK9水平的相關因素行Pe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組(B組)與2型糖尿病無血管病變組(A組)患者血清中PCSK9水平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CSK9水平與TC、LDL-C、TG、FBG、SBG等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CSK9的表達與左側頸總動脈IMT、右側頸總動脈IMT、平均總動脈IMT、RCCA內徑、RCCARI及LCCARI等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P<0.05),與RCCA V max、LCCA V max、RCCA V mix、RICA V mix等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指標呈顯著負相關關系(P<0.05)。PCSK9水平與IL-6、IL18等炎癥因子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P<0.05)。結論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CSK9的表達增加,提示PCSK9可能在糖尿病大血管病變過程中起一定的作用,與IL-6、IL18共同作用加速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
【關鍵詞】PCSK9;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因子;IL-6;IL18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9..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2017年住院及門診T2DM組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其入選完全符合當前國際公認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32~76歲,平均(57.50±8.16)歲,然后依據(jù)他們是否合并糖尿病血管病變,再將其分為兩組,一組是大血管病變組30例(B組,男14例,女16例);另一組是無血管病變組30例(A組,男18例,女12例)。其中,符合大血管病變診斷的患者必須應最少滿足以下一個標準:(1)心肌梗死或者有心絞痛或病史,并通過動態(tài)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等技術手段明確診斷的臨床冠心?。唬?)有腦血管意外病史,頭顱CT或MRI掃描明確有缺血病灶;多普勒超聲檢查可見頸或雙下肢動脈血管壁硬化斑塊或血栓形成或動脈廣泛不規(guī)則狹窄;下肢缺血性臨床表現(xiàn)(間歇性跛行、缺血性疼痛、壞疽等)。正常對照組28例(男14例,女14例),為同期查體健康者,年齡36~67歲,平均(55.14±7.23)歲,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均正常。組間年齡、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臨床資料
①臨床資料收集:受試者經10 h過夜空腹,到醫(yī)院休息20 min,測量血壓、體重、身高、腰圍、臀圍,并行心電圖、心臟彩超、雙下肢、雙頸動脈及腦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包括右側頸總動脈IMT(RCCA IMT)、右側頸內動脈IMT(RICA IMT)、左側頸總動脈IMT(LCCA IMT)、左側頸內動脈IMT(LICA IMT)、平均總動脈IMT、RCCA內徑、RICA內徑、LCCA內徑、LICA內徑、右側頸總動脈阻力指數(shù)(LICA RI)、右側頸內動脈阻力指數(shù)(RICA RI)、左側頸總動脈阻力指數(shù)(LCCA RI)、左側頸內動脈阻力指數(shù)(LICA RI)、右側頸總動脈最大血流速度(RCCA V max)、右側頸內動脈最大血流速度(RICA V max)、左側頸總動脈最大血流速度(LCCA V max)、左側頸內動脈最大血流速度(LICA V max)、右側頸總動脈舒張末期速度(RCCA V mix)、右側頸內動脈舒張末期速度(RICA V mix)、左側頸總動脈舒張末期速度(LCCA V mix)、左側頸內動脈舒張末期速度(LICA V mix)等。②生化指標的檢測:經12 h過夜空腹抽取肘前靜脈血檢測各種指標,包括血脂(生化比色法)、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糖基化血紅蛋白(HbA1c)。③血清PCSK9水平的收集與測定:將全血樣品放置于室溫2小時或者在4℃溫度下好過12小時后于1000×g離心20分鐘,然后取上清檢測,本實驗中收集血液的試管必須滿足以下兩點:第一,無熱原;第二,無內毒素,用抗人PCSK9抗體包被于酶標板上,實驗時標本或標準品中的人PCSK9會與包被抗體結合,游離的成分被洗去。依次加入生物素化的抗人PCSK9抗體和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親和素。④血清IL6、IL18水平的收集與測定:方法同PCSK9。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T2DM各亞組與正常對照組各檢測指標比較
T2DM無大血管病變組(A組)的血漿收縮壓、FBG、TC、HDL、LDL、LDL-C、TG、HbA1c、PCSK9、IL-6、IL-18水平較正常對照組顯著升高(P值分別為0.039、0.000、0.032、0.000、0.045、0.065、0.003、0.000、0.000、0.000、0.003);T2DM合并大血管病變組(B組)的血漿收縮壓、FBG、TC、HDL、LDL、LDL-C、TG、HbA1c、PCSK9、IL-6、IL-18水平較正常對照組顯著升高(P值分別為0.002、0.000、0.002、0.000、0.002、0.002、0.003、0.002、0.000、0.000、0.000、0.000);T2DM合并大血管病變組(B組)的血漿PCSK9、IL-6、IL-18水平較T2DM無大血管病變組(A組)顯著性升高(P值分別為0.001、0.004、0.018)。
2.2 三組患者血清PCSK9水平
三組患者血清PCSK9水平與SBP、TC、LDL-C、TG、FBG等動脈粥樣硬化的常見危險因素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與HDL呈顯著負相關關系:三組患者血清PCSK9水平與一般指標的相關性分析(n=88)
2.3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PCSK9水平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PCSK9水平與右側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RCCA IMT)、右側頸內動脈內中膜厚度(RICA IMT)、左側頸總動脈內中膜厚度(LCCA IMT)、左側頸內動脈內中膜厚度(LICA IMT)及平均總動脈內中膜厚度(MCA IMT)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P<0.05),與RCCA內徑、RICA內徑、LCCA 內徑、LICA內徑、RICA Vmax 、LICA R I、RICA R I、LCCA RI等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指標也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0.05),與RCCA V max、LCCA V max、LICA V max、RCCA V mix、RICA V mix、LCCA V mix、LICA V mix等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指標呈顯著負相關關系。
2.4 2型糖尿病伴有大血管病變患者血清PCSK9水平
2型糖尿病伴有大血管病變患者血清PCSK9水平與IL6、IL18呈顯著正相關關系(P<0.05),而2型糖尿病無大血管病變及健康組血清PCSK9水平與IL6、IL18無明顯相關關系,見表1。
3 討 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2型糖尿病患者的 PCSK9水平與IL-6、IL-18水平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而糖尿病有大血管病變者PCSK9水平也比糖尿病無并發(fā)癥組明顯升高,提示PCSK9可能在糖尿病大血管病變過程中起一定的作用。其中有一些和炎癥有關系的基因表達,如IL-17B、LCK、TNFRSuperfamilyMember 3及MKK6等處于PCSK9 基因的下游調控之列。功能獲得型突變 D374Y-PCSK9 基因分析也表明PCSK9調節(jié)LDL時出現(xiàn)某些特殊炎癥反應,可能與p38MAPK信號通路有關[3]。PCSK9 siRNA能夠抑制ox-LDL誘導的THP-1源性巨噬細胞炎癥因子IL-1α、IL-6和TNF-α表達,其機制與抑制NF-κB核位移有關,提示PCSK9可能參與了炎癥反應的調節(jié)[4]。
參考文獻
[1] 藺 潔.枯草溶菌素轉換酶9基因新突變的發(fā)現(xiàn)及其功能初步研究[D].南華大學,2011.
[2] 劉英曉,王 立,休雙玲.IL-6與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2010,30(17):2513-2515.
[3] 高雁鴻,劉素筠.亞臨床炎癥胰島素抵抗與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相關性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 2005,5(1):46-47.
[4] 徐 瑩,董 霞,徐同道,等.白細胞介素18與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關系的研究[J].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 45(2):149-152.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