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要】目的:觀察口腔顯微鏡在上頜第一磨牙近中頰根第二根管(MB2)治療及再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牙90顆)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確診為MB2并初次接受治療的患者50例,MB2存在未導致根管治療失敗的再治療患者30例,5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25)和治療組(n=25),對照組于直視下觀察和治療MB2,治療組于口腔顯微鏡下觀察和治療MB2,比較兩組檢出率和臨床療效的差異;再治療的30例患者中15例選擇直視下常規(guī)治療,另15例選擇口腔顯微鏡下再治療,對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治療組患者的檢出率和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口腔顯微鏡下在治療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直視下再治療,差異存在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口腔顯微鏡對上頜第一磨牙根管治療及再治療效果確切,安全可性,值得臨床采納和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上頜第一磨牙;口腔顯微鏡;根管治療;再治療
上頜第一磨牙根管的結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既往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1],近中頰根第二根管是存在于上頜第一磨牙中的,其具有較高的臨床發(fā)病率,亦是造成上頜第一磨牙根管治療效果一般或徹底失敗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醫(yī)學技術的逐年完善與革新,口腔顯微鏡己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其在治療過程中可幫助主治醫(yī)生更好的了解根管深度,提高照明程度和清晰度,使髓腔人口制備和根管探尋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從而對MB2進行快速診斷和精確治療。本文選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牙90顆)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現(xiàn)進行以下分析和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牙90顆)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患牙根尖發(fā)育狀況較好,不存在明顯傾斜移位等不良情況;②再治療患者在完成治療后咬合痛、叩痛非常明顯,根尖區(qū)存在明顯的長期未愈合的竇道:③接受再治療前,未服用過其他類型的止痛藥。排除標準:①由于牙周炎或牙體缺損等病因,失去保留價值;②張口受限或存在系統(tǒng)性疾?。虎壑委熞缽男圆罨驑O其不配合。其中確診為MB2并初次接受治療的患者50例,MB2存在未導致根管治療失敗的再治療患者30例,5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25)和治療組(n=25)。對照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巧例,患者最小年齡36歲,最大年齡62歲,平均年齡(43.8±5.6)歲;治療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最小年齡37歲,最大年齡63歲,平均年齡(44.3±5.8)歲。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tǒng)計處理,組間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進行本次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于直視下觀察和治療MB2,治療組于口腔顯微鏡下觀察和治療MB2,具體操作如下:術前所有病例需要進行牙科CT拍攝,對MB2是否確實存在進行明確,主治醫(yī)生在直視狀態(tài)下或顯微鏡下分析MB2的具體位置,以得到MB2檢出情況。
根管治療主要從標準根管預備、根管消毒、填充三部分進行,利用鎳鈦對銼系統(tǒng)中D1、D2及D3銼實施再治療操作,對根管通暢與否進行觀察,采用根尖定位儀再次確認工作長度,然后予以根管再預備。換用器械后在根管中注入乙二胺乙酸凝膠170g/L。治療組在口腔顯微鏡下展開治療操作,對照組則在直視狀態(tài)下展開治療操作,所有操作均由同一名醫(yī)師進行。
術后:
術后1d與術后7d對兩組進行復查,1個月后予以x線檢查,對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并進行冠修復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標準:患牙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不存在牙跟竇道或竇道完全愈合,恢復正常咀嚼功能,X線檢查結果提示根管處于嚴密填充狀態(tài),根尖區(qū)無透攝影出現(xiàn)或透射影完全消失;有效標準:患牙無任何自覺癥狀出現(xiàn),各項臨床指標恢復正常,基本恢復咀嚼功能,X線檢查結果提示根尖周投射影改善明顯;無效標準:患牙臨床癥狀或體征明顯,嚴重損傷咀嚼功能,X線檢查結果提示根充處于超填或欠填的情況,根尖區(qū)投射影無任何變化或明顯變大。治療總有效率的計算方法為顯效、有效百分比之和[2]。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方法
借助版本為SPSS22.0的統(tǒng)計學軟件對得到的全部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檢出率、治療總有效率等計數(shù)資料使用百分率(%)加以表示,組間對比給予X2檢驗,如果P<0.05,則說明組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檢出率的差異
治療組檢出率為100.0%(25/25);對照組檢出率為84.0%(21/25),對照組患者的檢出率與治療組進行比較,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X2=4.3478,P=0.0371)。
2.2 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的差異
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同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展開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間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2.3 比較在治療臨床效果的差異
口腔顯微鏡下再治療總有效率與直視下再治療總有效率經統(tǒng)計處理,差異顯著,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上頜第一磨牙具有十分復雜的根管系統(tǒng)結構,其包括近頰根管、遠頰根管以及腭根管等多根根管,其中發(fā)病率較高的病癥即為MB2。相關調查資料發(fā)現(xiàn)[3],上頜第一磨牙MB2的發(fā)病率高達40%-80%左右,且近年來催患數(shù)量逐年增多。以不同的根管類型為依據(jù),MB2具體可分為4種類型,研究指出,Ⅰ型根管占比在19%左右,u型根管、Ⅲ型根管的占比則均達到30%以上,Ⅳ型根管占比最少,僅為1%-2%左右。
有關文獻報道[4],影響上頜第一磨牙MB2定位與擴通的影響因素比較復雜,近中壁牙本質懸突阻礙、根管鈣化以及髓石彎曲、碎屑雜物堵塞等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其產生不良影響。上頜第一磨牙MB2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常規(guī)直視下發(fā)現(xiàn)和檢出難度較大,再加上ml32根管呈現(xiàn)細小彎曲狀態(tài),預備擴瞳時難度較大,極易發(fā)生欠填的情況,增加治療失敗危險。口腔顯微鏡為提高MB2治療效果提供了新的選擇,其可使傳統(tǒng)治療的精確性明顯提高,借助顯微鏡作用,可對根管預備情況進行清晰觀察,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后可對牙本質切割位置進行準確判斷,盡可能減少患者受到的損傷,提高臨床治療效果[5]。除此之外,口腔顯微鏡可提供非常清晰的手術視野,且可保證亮度充足,確保術野對清晰和開闊的要求得到滿足[6]。
對根管再治療的原因進行分析,主要為冠滲漏或根管遺漏欠填,因為多數(shù)患者牙根管結構都比較復雜,直視診斷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遺漏的情況,使根尖周炎、殘髓炎的發(fā)病危險增加。除此之外,糞腸球菌也是導致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其多按照生物膜的形式存在,肉眼手術視野和照明限制性較大,傳統(tǒng)術式清除率較低。所以必須借助口腔顯微鏡,以提高治療準確率和治療效果,促使患者快速恢復[7]。
本次研究得到的結果顯示,治療組檢出率和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口腔顯微鏡下再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直視下再治療總有效率,組間差異明顯(P<0.05)。由此充分證明,口腔顯微鏡對上頜第一磨牙根管治療及再治療效果確切,安全可性,值得臨床采納和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淑娟.觀察口腔顯微鏡在上頜第一磨牙根管治療及再治療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yī)藥,2017,26(03):668-670.
[2]董楓蓮,王靜,郭濤.口腔顯微鏡確定上頜磨牙根管數(shù)目的臨床效果評價[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5,08(10):945-946.
[3]吳玫,張建英,劉寶娟等.頭燈放大鏡在上頜第一恒磨牙近頰第二根管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22(04):47-48.
[4]孫兵.口腔顯微鏡對減少老年根管治療期間磨牙根管遺漏的臨床意義探討[J].醫(yī)藥前沿,2015,09(31):182-183.
[5]陳紅濤,姬愛平,岳林.上頜第一前磨牙根管峽部的解剖形態(tài)研究[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12,35(z1):35-39.
[6]劉揚,李喆,于靜濤等.不同機用鎳鈦器械根管預備效果比較研究[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2,04(02):93-98.
[7]彭政宇,黃潔如,李志芳等.口腔顯微鏡在上頜第一磨牙根管治療及再治療中的應用[J].口腔疾病防治,2016,29(08):473-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