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希娟
摘 要:在我國道路建設中,山區(qū)公路建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本文結合具體案例,對山區(qū)舊路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分析,并提出了該擴建的合理方案。在公路線形設計與交通安全關系中,對交通安全的主要影響因素平面、縱斷面等進行了著重探討,以此為復雜地形下山區(qū)公路改擴建工程設計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復雜地形;山區(qū)公路;改擴建工程;設計要點
中圖分類號:U419 文獻標志碼:A
我國地域面積廣闊,地貌類型繁多,地形地質條件復雜,特別是在山區(qū)公路建設過程中,地形、地質及環(huán)境條件顯得尤為重要。在山區(qū)公路設計中,應始終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發(fā)展理念,堅持做到建設與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應加大原有植被保護力度,避免地質災害產(chǎn)生,為此,必須保證路線走向的合理性,且合理應用平面線形技術,這也是工程設計的重點。
1 工程概況
某山區(qū)公路工程總長度為76.984km,起止里程樁號為K3722+000~K3798+974.6。該路段多為越嶺線下山段,彎急坡陡,除此之外,還存在沿溪線,路段內邊坡高陡,土質松散,分布大量不良地質及災害。簡易砂石路面為全面路面主要類型,局部路段僅為6m路基寬度。路線縱面縱坡較大,陡坡過多。因本工程地質、地形過于復雜,為降低成本,避免地質病害產(chǎn)生,必須與改建原則充分結合,進行道路整治改建。據(jù)施工現(xiàn)場調查可見,現(xiàn)存問題如下:
1.1 平面
本路段平曲線半徑在30m以內的位置共31處,20m~50m為平曲線半徑范圍,該路段回頭曲線共設置了38處,有31處回頭曲線半徑在20m以內,其他半徑在15m以內,最小半徑只有10.1m。平曲線局部位置沒有緩和曲線設置,且沒有進行超高加寬設置,緩和曲線半徑在25m以內的超過200處,回頭曲線都沒有進行緩和曲線設置,且有111處兩曲線間直線距離在20m以內,具有大量斷背曲線。
1.2 縱面
因本路段地質地形條件復雜,5.5%為該路線平均縱坡,共有28處回頭彎處縱坡在4%以上。
1.3 路基寬度
本路段局部具有較窄路基寬度。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共有250m路段路基寬度在6m以內,可將路肩墻增設到該路段路基外側,進而符合7.5m路基寬度。且路基寬度6.5m的共有16km,此路段基本有路塹、路肩墻設置于路基上下邊坡。此次改建設計選定原路選取不同路基寬度,但路基寬度最低必須控制在6.5m以上。
2 線形對交通安全的影響
2.1 直線
直線段長度過長,將簡化道路線形,導致兩邊景觀過于單調、乏味,在同一種簡單、枯燥道路長時間行駛時,將增加駕駛員的疲倦感,如遇緊急情況,極易反應不過來,出現(xiàn)交通事故。為此,在設計時,必須對直線長度加以嚴控,合理配置直線和曲線,才能保證車輛行駛的安全性。
2.2 平面曲線
通常情況下,相比直線段,曲線段的事故率更高,于行車安全相比,曲線半徑影響更大。據(jù)研究表明,在大多數(shù)半徑不同的彎道上,相比設計速度,行駛車速明顯較高。當以1000m作為半徑R0分析時,R小于R0的范圍內,R越小,相比對應的設計車速,行駛車速就越大;在R大于R0范圍內,伴隨R值的增加,行駛車速也會隨之慢速增加,但相比小于R0范圍值,增加幅度較小。
2.3 縱斷面
縱面線形是指在垂直平面上道路中心線的投影,豎曲線、路段縱坡度及坡長都是其線形的主要要素。
2.3.1 豎曲線
通常情況下,當豎曲線配合平曲線得當時,凹形豎曲線事故率較小。如短直線內有同向豎曲線插入,在視覺上極易產(chǎn)生虛假凸或凹形豎曲線的錯覺,如長直坡與小半徑平曲線組合,則會增加事故率。因視距限制凸形豎曲線極易引發(fā)安全問題,同時因視距影響,如坡度較陡的情況下,也會出現(xiàn)制動失靈等問題,進而增加事故率。一般在白天或夜晚照明良好時,凹形豎曲線視距對交通安全影響較小。但夜晚道路照明不佳,且結合平曲線的情況,必須在充分考慮視距等因素的前提下進行凹形豎曲線設置。
2.3.2 縱坡
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平原區(qū)公路具有較小縱坡,在不考慮排水是否通暢的條件下,影響較小。但在山嶺、丘陵區(qū),縱坡對行車性能影響較大,尤其是貨車行駛影響更甚。通常情況下,縱坡在3%以內時,對小車無顯著影響。在行車安全中引發(fā)事故的主要因素還包括坡度過長過陡,基于機械原理分析,于車輛行駛而言,長距離陡坡影響較大,爬坡長時間低檔運行,將導致發(fā)動機過熱、功率降低。同時,制動器下坡時使用過于頻繁,將增加制動鼓的溫度,降低制動效能,對行車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必須合理控制坡度,一般需控制在0%~3%。于交通安全影響而言,坡度小于6%時,影響不大,如坡度在6%以上時,則會增加事故率,特別是在下坡路段影響更甚。為此,在上坡路段設計或安全設施設置時,其控制指標可定為16km/h速度降低值。也就是說,做好交通安全措施,改善道路狀況,可有效提升道路縱坡的安全性。
3 主要技術指標的確定
根據(jù)本工程所選技術標準,并與沿線地形地質條件相結合,靈活掌握設計標準,以此保證技術指標的合理性。
3.1 直線長度
不限制曲線間直線最大長度,按照《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相關規(guī)定確定曲線間最小直線長度。為達到直線長度需求,應降低平曲線半徑,也可將單曲線合并為復合曲線,此時路線線位靠山開挖或外移臨河設防將產(chǎn)生較大工程,此時無須強求其直線長度。相比行車速度,同向曲線間直線長度應控制在其2.5倍以上,且曲線間直線長度應與超高段設置要求相符。
3.2 圓曲線
3.2.1 緩和曲線
路段設置緩和曲線時,伴隨圓曲線半徑增大緩和曲線長度也隨之增加,根據(jù)相關要求曲線段局部需進行超高設置時,相比超高過渡段長度,緩和曲線長度應多一些。
3.2.2 其他線形
通常情況下,無須選用凸形曲線,可選取C形曲線用于同向曲線。
3.2.3 平曲線最小長度
相比緩和曲線長度,根據(jù)《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相關規(guī)定平曲線最小長度應大于其兩倍以上。且可將曲線設置到路線轉角位置。
根據(jù)上述分析,可選用主要技術指標見表1。
表1 主要技術指標表
指標名稱 單位 規(guī)范值 困難路段采用值
公路等級 級 三級 —
設計速度 公里/小時 30 —
極限最小平曲線半徑 m 30 20
極限最小回頭平曲線半徑 m 20 10~15
最大縱坡 % 折減后7 7.6
路基寬度 m 7.5 5.65、6.25、6.5
路面寬度 m 6.5(老路黑色路面6) 5.15、5.75、6.0
路肩寬度 m 0.5(老路黑色路面0.75) 0.25
4 復雜地形下山區(qū)公路改擴建工程方案
在對平、縱線形充分考慮的基礎上,以K3770+532
~K3770+941段為例進行路線方案的確定。本路段原路由階地通過,路線左側與山為鄰,有路塹墻設置。70°~80°為右側階地坡陡度,坡高10m左右,角礫土為其主要土質類型,原路為防止河流直接沖刷階地,又將護岸墻設置到階地下面位置,在長期暴雨或路面水的影響下,如采取的措施不到位,將嚴重影響車輛通行的安全性。為此,此次改建工程選取兩個方案,其一與原路相同,其二稍微與原路偏離的路線。
經(jīng)分析得出,上述兩種方案均具有良好的平縱面線形,因方案二與原路脫離,路線向山坡一側平移3m,隨后拆除原路路塹墻,墻背位置出現(xiàn)大量挖方,此時需進行路塹墻(4m高)重新修建,靠河岸的原路基邊緣坍塌不處治,長時間發(fā)展后極易對本路段路基造成嚴重,因此不宜選用方案二。
結語
綜上所述,伴隨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我國公路建設規(guī)模越來越大,山區(qū)公路修建里程也逐步增多。山區(qū)公路建設因其地形復雜等因素的影響,大大增加了其施工難度,尤其是改擴建工程。施工設計是復雜地形下山區(qū)公路改擴建工程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其設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工程質量及施工安全性,為此,必須重視設計方法、設計技術,保證設計科學、合理、可行,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工程質量,才能推動我國公路工程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于平濤,張景林,黃琳.道路安全理念在山區(qū)公路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交通,2007(5):1-2.
[2]張生曉,張生霞.淺談山區(qū)公路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J].價值工程,2011(6):264.
[3]王昶,代龍平,暢奔.分析山區(qū)公路設計中需要注意的問題[J].科技與企業(yè),2013(20):255.
[4]高強,高永明,賀攀,等.基于灰色關聯(lián)度的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造價影響因素分析[J].佳木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6):887-891.
[5]滕海生.改擴建公路路基路面設計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2(9):137-138.
[6]劉勇,張春峰.山區(qū)通鄉(xiāng)公路改擴建工程設計中的新測設方法[J]. 黑龍江交通科技,2009(1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