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并不是書香世家,但我伯父是一個頗有見識的人,他十分注重我們兄妹幾個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很舍得花錢為我們買書,這在當時的農(nóng)村是非常難得的。
啟蒙階段,伯父買回《增廣賢文》和《三字經(jīng)》讓我們兄妹幾個逐字背誦,以學習其中做人之道。至今,我還記得其中的一些好句。比如,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又比如,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識字并不太多的伯父閑下來時自己也讀,一邊讀一邊對古人圣賢們的名言警句贊不絕口。他感嘆,說得多好啊,人家到底是咋想出來的呢?在伯父的引導及兩個哥哥的帶動下,書籍成了我兒時密不可分的朋友和啟蒙引路的老師,幫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我后期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少時讀書往往十分投入,甚至經(jīng)常達到如饑似渴如癡如醉廢寢忘食的狀態(tài),每每拿到一本好書,不一口氣看完就舍不得放下。故此,我經(jīng)常在吃飯的時候看,走路的時候看,上廁所的時候看,睡覺的時候也看。記得有天晚上停電,偏偏家里沒有了蠟燭,為了看完心儀的小說,我只好在床頭的木箱上支了塊鐵板,在上面點燃了引火用的松明子。借著松明子的光,我看得津津有味。為了保證松明子長明不滅,我不得不趁著一塊沒燃完添下另一塊。這樣,不多時鐵板上就留下了一大堆灰燼。某次沒注意,有余燼不小心被碰落在床上,床頭的棉絮讓火星給引燃了,沉迷于書海中的我卻對此渾然不覺。幸好睡在外屋的母親被濃煙熏醒后及時趕來幫忙撲滅,這才沒有釀成大禍。
整個童年時期我們家里都養(yǎng)著牛。每年一到寒暑假,放牛就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課。對我來說,放牛時書自然是不能少的。草是牛的果腹之物,飽它的胃;書是我的精神食糧,養(yǎng)我的心。于是,山坡上牛和人各取所需,倒也相安無事,其樂融融。只是,我常常因為看書太入迷而弄丟了牛,或者因牛偷吃了莊稼受到莊稼主人及父母的責備。這使得我對那幾頭頑劣的牛頗感惱火。有次,表哥替我出主意,讓我縫制沙包模樣的布口袋,然后往袋里裝鹽,放牛期間掛到牛的鼻繩處。他聲稱,據(jù)他親自實驗得知,此舉效果堪比對牛施了“定身術(shù)”。我欣然嘗試,果不其然,那鹽袋遇到晨露便慢慢融化,牛嘴附近的草頓時變得有滋有味,牛吃起來自然特別賣力,我也因此可以放心大膽地看書。只是有時候貪嘴的牛會站在那里不停地舔鹽袋,無形中影響了吃草進度,跑是不跑了,但歸圈時十有八九會癟著肚子。這個秘密很快就被父母發(fā)現(xiàn)了,我免不了被狠狠地教訓了一頓。以后在放牛的過程中,只得一邊看牛一邊偷空摸縫地看幾頁書,只恨不能將兩眼分開使用,一只眼用來看書,一只眼用來看牛。我常常想,要是能有一股神奇力量,將身邊田野化成一望無際沒有莊稼的草原,讓牛盡情吃草,讓我盡情讀書,那該有多好啊!
大學時期,學校有寬敞明亮的圖書館。置身其中,口耳鼻端滿滿的全是書香,心靈在這里會格外的安寧,猶如嬰兒置身于母親的子宮,溫暖,舒適,安心。圖書館豐富的藏書和優(yōu)美的閱讀環(huán)境讓我如魚得水,我常常帶著水杯在那里手捧著書本一呆就是一個下午。暖暖的陽光從明亮的玻璃窗穿透而過,慵懶地照在身上是那么的讓人愜意;書中的世界精彩紛呈,或悲或喜的情節(jié)是那么的引人入勝;好詞好句字字珠璣,折射出來的豐富內(nèi)涵是那么的讓人醍醐灌頂。在這里,我讀福樓拜的《包法利婦人》,讀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讀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讀渡邊淳一的《失樂園》,讀魯迅的《吶喊》,讀余華的《活著》,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也讀毛衣編織、花卉栽培、甜點制作、戀愛寶典、投資理財、看病不求人等各類百科全書,各色各樣的書籍猶如良師益友伴我度過了美好的大學時代,成為我青年時期最美好的回憶。
工作之后,依然愛書。只是生活摻雜了太多的誘惑和干擾,再也不如從前那般純粹。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雞零狗碎使得擁有大片閱讀時間逐漸成為一種奢望。多數(shù)情形下,進行的都是以手機、電子書、網(wǎng)絡等電子終端為主要載體的碎片化閱讀??墒?,這種閱讀總是讓人深感不過癮,讓人悵然若失。可不是,缺少了紙的質(zhì)感,缺少了淡淡的墨香,缺少了讀書的那份悠然自樂,閱讀還能有什么樂趣可言呢。這也正是我在連搬幾次家的過程中,寧肯扔掉別東西卻死也不肯扔下幾箱藏書的原因。偶爾,偷得浮生半日閑。我拿出藏書,指尖從書本上輕輕拂過,紙張嘩嘩地輕響,似乎對我呢喃細語,蠅頭小字在我眼簾中跳動,以特殊的方式和我進行著心靈的交流。我總會深深感動,這是多么難得的體驗,這是多么美妙的享受啊。
世界上有那么多關于書籍的名言、詩句,我卻唯獨鐘情明代詩人于謙的那句:“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我而言,書籍就是那相知一生的故人。不離,不棄,今世,今生。
(作者介紹:伊夢,本名王麗,青年作家,現(xiàn)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