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麗
內(nèi)容摘要:本文將從“普—方—古”的角度描寫 “噗”,并分析“噗”的詞性、用法及組詞情況。
關(guān)鍵詞:噗 普通話 方言 古代漢語
一.普通話中的“噗”
在《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中,“噗”作象聲詞,如:
(1)老舍《駱駝祥子》三:“背后駱駝蹄子噗噗輕響?!?/p>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噗”作擬聲詞,形容水、氣擠出等聲音。如:
(2)噗,一口氣吹滅了燈。
同時,“噗”同其他擬聲詞組合使用,如“噗嗤”多形容笑聲;“噗通”;“噗嚕嚕形容眼淚等一個勁兒地往下掉。如:
(3)一陣心酸,眼淚噗嚕嚕地往下掉。
除了以上用法之外,在《漢語大詞典》中還表示“猶突然,一下子”之意。如:
(4)《奔流》1981年第4期:“黃河岸上習(xí)俗,在結(jié)婚前,婆家必須給女方一匹白布,加紅邊表示吉慶。社霞聽罷,腮上噗地紅了。”
類似的與“噗”構(gòu)詞的詞組還有“噗咚(噗通、噗嗵)”表示重物落地和落水聲或心跳聲;“噗喇(噗喇喇)”表示禽鳥排翅聲;“噗里噗通”等。
由以上可知,普通話中的“噗”是單音節(jié)象聲詞,詞義較虛,語法功能較少,單獨使用時,常放在句首,表聲音,不作句子主要成分如例(2),或者在句中作狀語和定語,如例(4);與其他詞組連用時,通常也放在句中作定語和狀語,如例(3)。
二.方言中的“噗”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收錄了“噗”在許多方言中的詞性和用法(用例詳見詞典) :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詞組,如
1.噗哧:作動詞,表示無根據(jù)地瞎說;說、講(含厭惡意)。(東北官話)
2.噗鼾:作名詞,表鼾;(西南官話)
3.噗吥噔兒:作形容詞,原為喇叭形薄玻璃玩具,易碎,轉(zhuǎn)為形容人身體細弱。(北京官話)
4.噗哧:作動詞,表示無根據(jù)地瞎說;說、講(含厭惡意)。(東北官話)
“噗”在晉語區(qū)中以山西忻州話為代表,在西南官話中以四川成都話和云南昆明話為多,在閩語區(qū)中以福建廈門為代表。
《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也有一些收錄:
“噗”在揚州話和萍鄉(xiāng)中都是象聲詞,如:
(5)噗的一聲,把燈吹脫了。
(6)一只水凼牯京爛泥,踩一腳噗石一響起。
“噗仔”在廈門話中表示掌聲,如“噗仔聲”;“噗噗車”表示摩托車
另外,《廣州話、客家話、潮汕話與普通話對照詞典》中也收錄到“噗”,在客家話中讀“pu1”,如:粥煮噗了。
由此可見,“噗”在漢語方言中的分布較為廣泛,在晉語、西南官話、吳語、閩語、東北官話、客家話中均有出現(xiàn);在詞性方面,單獨一個“噗”字一般作象聲詞;與“噗”字組成相關(guān)詞語,可作動詞、名詞、形容詞等。
三.古代漢語中的“噗”
本節(jié)主要從已有的書面文獻著手,考察古代漢語中的“噗”。古代漢語中關(guān)于“噗”的典型用例:(以下的語料來自中國哲學(xué)書電子化計劃語料庫)
(7)真人云:夜夢惡,不須說,日一以水面束噗之。(《三元延壽參贊書》)
(8)美玉噗開疑怪石,瑤琴景下認焦桐。(《后西游記》)
(9)宋真宗皇帝嘗遣中使奉香燭花菜于祖師,中使至溪橋,公朱衣靴噗近之。(《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
在《漢字源流字典》中的記錄:
【字形】后起字。
【構(gòu)造】形聲字??瑫?,從口,菐聲。
【本義】象聲詞,本義為模擬水或氣噴出的聲音。
【演變】本義為模擬水或氣噴出的聲音:忍不住~哧笑了出來/~的一口吹滅了燈。
【組字】如今可單用,一般不作偏旁?,F(xiàn)今歸入口部。
由此可見,在古代漢語中,“噗”也是象聲詞,常用來模擬水發(fā)出來的聲音或人的笑聲,其組詞能力相比普通話和方言來說弱一些。
綜上所述,“噗”是個象聲詞,在普通話、方言、古代漢語中都有相應(yīng)的用法。除此之外,“噗”在近幾年中還出現(xiàn)了一些新用法,源于日本動漫。如在網(wǎng)絡(luò)用語中,一般都是聽到特高興好笑的事后發(fā)出來的聲音,或表示噴笑,并無實際意義。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