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幫友
(四川省隆昌市婦幼保健院檢驗科,四川 隆昌 642150)
膿毒癥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該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情危重且進展快、致死率高等特點。有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超過1800萬人罹患膿毒癥,且這一數(shù)字還以每年1.5%~8.0%的速度上升。有學者指出,膿毒癥患者從發(fā)病到病情得到確診的時間每延長1 h,其病死率就會相應地增加1.5%[1]。因此,臨床上應及早對該病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以降低其死亡率。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PCT、IL-6、NT-proBNP、CTnI與D-D聯(lián)合檢測在診斷早期膿毒癥方面的應用價值。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間某醫(yī)院收治的60例膿毒癥患者與同期在該醫(yī)院進行體檢的60例健康人。這60例膿毒癥患者的病情均經(jīng)綜合檢查得到確診。將60例膿毒癥患者設為觀察組,將60例健康人設為對照組。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38例,女22例;其年齡為28~53歲,平均年齡為(42.38±10.12)歲。其中,排除入院后存活的時間不足24 h、長期使用激素和抗凝藥物、存在免疫缺陷及合并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在對照組健康人中,有男35例,女25例;其年齡為26~56歲,平均年齡為(40.84±11.63)歲。其中,排除合并有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及存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研究對象均進行PCT、IL-6、NT-proBNP、CTnI與D-D聯(lián)合檢測,方法是:抽取研究對象的靜脈血5 ml,在血液標本中加入抗凝劑。將血液標本在零下20℃的環(huán)境下保存20 min,然后采用化學發(fā)光法與熒光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液標本中PCT、IL-6、NT-proBNP、CTnI和D-D的水平。
觀察并比較兩組研究對象PCT、IL-6、NT-proBNP、CTnI及D-D的水平。
用SPSS22.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PCT、IL-6、NT-proBNP、CTnI和 D-D的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健康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研究對象PCT、IL-6、NT-proBNP、CTnI及D-D的水平()
表1 對比兩組研究對象PCT、IL-6、NT-proBNP、CTnI及D-D的水平()
組別 例數(shù) PCT(ng/ml) IL-6(ng/ml) NT-proBNP(pg/ml) CTnI(ng/ml) D-D(mg/ml)觀察組 60 5.15±1.16 37.16±7.79 420.19±100.13 0.044±0.010 0.96±0.20對照組 60 0.64±0.14 2.98±0.68 221.13±52.22 0.010±0.002 0.35±0.07 t值 22.8355 25.8595 10.4282 19.7240 17.031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膿毒癥是一種嚴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該病患者的死亡率高達30%~50%[2]。臨床實踐證實,及早對該病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及治療,能降低其死亡率。進行細菌培養(yǎng)和聚合酶鏈式反應是臨床上診斷該病的最主要方法。但進行細菌培養(yǎng)的時間超過48 h,而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的操作過程較為復雜,所需的時間也較長。因此,臨床上應尋找一種能快速診斷膿毒癥的方法。近年來,有學者用PCT、IL-6、NT-proBNP、CTnI與D-D聯(lián)合檢測的方式診斷早期膿毒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3]。PCT是一種無激素活性的糖蛋白。當人體發(fā)生感染時,PCT的水平就會明顯升高。IL-6是一種細胞因子,可反應機體感染的嚴重程度[4]。膿毒癥患者普遍存在心室、心房負荷增高的情況,從而可導致其體內(nèi)NT-proBNP的水平升高[5]。D-D是纖維蛋白單體經(jīng)活化因子XⅢ交聯(lián)后,再經(jīng)纖溶酶水解所產(chǎn)生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臨床研究表明,D-D的水平與膿毒癥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guān)。膿毒癥患者在各種病理因素的影響下,可使其機體抗氧化的能力下降,從而可導致其CTnI的水平升高。
本研究的結(jié)果證實,對膿毒癥患者進行PCT、IL-6、NT-proBNP、CTnI與D-D聯(lián)合檢測,有助于早期診斷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