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麗
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庇谑牵簧俚恼Z文閱讀課愛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美其名曰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可事實上僅僅是流于形式,教者只放不收,課堂中既沒有教者適時的啟發(fā)引導,又不知引領學生對文本內(nèi)涵和本質(zhì)進行探求、挖掘,這樣的課雖是流暢熱鬧,實則膚淺低效。課標中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那怎樣才能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呢?筆者嘗試了幾點粗淺的做法。
一、深度追蹤,把握寫作意圖
寫作意圖是一篇作品的寫作動機、目的及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它跟作者個人立場、價值觀,以及作品所存在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寫作背景密切相關。探究和把握作品寫作意圖,是讀懂作品思想內(nèi)涵,打通讀者與文本的主要途徑。因此教者要走進文本,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正確引導學生走入文本深處,實現(xiàn)師生間、生生間、學生與文本間的對話。
例如,教學楊絳的《老王》,不少老師把文章的重心定為理解老王的善良,對于同樣善良的楊絳卻并未做深入思考:她為何會愧怍于老王呢?作為一篇散文,教學《老王》就要聚焦作家的情感。執(zhí)教本課時,我將該的課核心確定為體悟楊絳“愧怍”的情感,并以此為主問題,帶著學生沿著文本機理,循著老王和“我”對各自的態(tài)度,借用對比,一路追蹤楊絳“愧怍”于老王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楊絳夫婦文革中不幸遭遇的相關背景資料的輸送,使學生了解楊絳遠甚于老王的精神上的痛苦,進而認識到,這位自詡為“幸運的人”竟然有著更為深重的不幸,可就在這種境況下,她仍然“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反復拷問自己的靈魂”,從而領會楊絳這位具有強烈良知和擔當意識的知識分子的博大的悲憫情懷。就這樣一路追隨,直奔文本深處,直指作者靈魂,整節(jié)課一氣貫注,讓學生在流暢的課堂環(huán)節(jié)中,完成對作者“愧怍”情感的深度解讀,形成本堂課對文本立意解讀最有意義的突破。
二、咬文嚼字,品味文本語言
作品的語言文字是一部作品的基本單位,文本語言的質(zhì)量是作品的生命線。作品通過語言文字來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情感滲透、情趣熏陶、觀念滲透等。葉圣陶先生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意思是說,通過品味文本語言,進行審美、鑒賞、領悟等,從而細致精微地逐步去理解作品內(nèi)涵。語文閱讀教學就應引導學生字斟句酌,細嚼慢咽,穿行于字里行間,沿波討源,剝繭抽絲,揣摩作者用意,破解人物情感密碼。
執(zhí)教《老王》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從“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里的“鑲嵌”一詞讀出老王“干瘦”“ 干癟”“不能動彈”的垂死狀態(tài);再從“打門”這一短語,讀出老王敲門時的拼盡全力。而從“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一句中的“閑話”一詞則讀出“‘我和老王沒有共同話題”這一文字背后的深意。
又如魯迅的《雪》,由文中“坐著”一詞,讓我們看到江南雪的無動于衷,沒有絲毫的抗爭,而文中一個“撒”字,讓我們讀出北方雪的“如粉如沙,決不粘連”,干燥、堅硬、有力度的特點。北方雪在嚴酷的環(huán)境中,毫不妥協(xié),“蓬勃的奮飛”“旋轉而且升騰”,這種頑強抗爭的精神正和作者一樣,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他是一名“戰(zhàn)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者就應不斷引領學生透過文字符號,探入文字深處,從而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人物以及作者生活、情感和心理的圖景。
三、深層對話,提升思維品質(zhì)
對于文本中的那些“極要緊極精彩處”,教者卻沒有帶著學生挖掘作者滲透在文字里的內(nèi)涵的意識,僅僅是讓學生分角色讀一讀,從語句表面膚淺的感受,“教學對話”浮光掠影,造成優(yōu)秀文本資源的浪費。
文學當描寫真實的人性,因此語文課要在文化的高度,透視人性的真實。教學《老王》一課,在拷問人性真相時,我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經(jīng)驗,使其與作品中的人物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例如,在揣摩楊絳對臨死前老王的態(tài)度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楊絳面對的是自己的父親病成這樣,她會怎么做?使學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對作品進行重構,從而走進人性深處。因為關注人性,接通生活,使得這一堂課在文化的層面上,充分打開了學生的閱讀視野。而在概括老王為“我”做的第一件事時,我引導學生將“送冰給我”調(diào)整為:為“我”送冰,這樣就更符合事實;在概括第三件事時,我又啟發(fā)學生在“香油”“雞蛋”前加上“好”和“大”,從而更好地突出了老王禮物的可貴。這樣的對話就是一種相時相機、恰到好處的思維能力訓練,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xiàn)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痹肝覀兠總€語文人能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待教學,帶著孩子真正走進文本,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讓學生學會閱讀,感受語文無窮的魅力、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不斷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海陵中學(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