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框架下,對什么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能力,語文學科專家基本形成了如下共識: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能力、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根據(jù)兒童的學段認知特點,結合教材特點,滲透理念,設計課時教學。
本文謹以“蒼蠅與蚊子”一課為例,談談課時教學如何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理念。該課教學內容為《世界書局國語讀本》(下冊)的兩篇民國老課文《蒼蠅給蚊子的信》《蚊子復蒼蠅的信》(參見下文中圖1和圖2)。教學流程分四個版塊:第一,說說我和蒼蠅或蚊子的故事;第二,學習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第三,學習“蒼蠅與蚊子”的故事;第四,探究文題與雅言。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觀照下,本節(jié)課教學出現(xiàn)如下新變化。
課始“說說蒼蠅和蚊子的故事”環(huán)節(jié),學生依次在“蒼蠅”和“蚊子”的詞語下方板書了如下兩組詞語:
接著,請學生分別用上述詞語,添字組成一句話,分別評說蒼蠅或蚊子,如“蒼蠅是個臟東西”“令人煩不勝煩的蚊子”等。如果蒼蠅看蚊子,或者蚊子看蒼蠅,會有哪些詞語送給對方呢?如果蒼蠅看自己或蚊子看自己,還會用什么詞語?如果蒼蠅與蚊子也有思想、會說話,會找到什么詞語送給我們人類呢?同樣是評價蒼蠅與蚊子,為何前后用的詞語不同?請同學們討論討論。
將學生熟悉的詞語陌生化,其目的不是讓學生簡單說說自己對蒼蠅與蚊子的印象,也不是僅僅用這些詞語來表達對蒼蠅、蚊子的感受變化,而是通過“為何我們前后送給蒼蠅與蚊子的詞語不同?”這一問題來點燃思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走進教學第二版塊“學習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三個啟示:第一,從多個角度看問題,才能對不同的經(jīng)驗與事物采取開放的接納態(tài)度,對自己和對別人有足夠的寬容與尊重……才會逐漸成長成熟。從多個角度看問題的結論是學生總結出來的,因為學生經(jīng)歷了“我們看蒼蠅與蚊子”“蒼蠅蚊子彼此互看”“蒼蠅與蚊子看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送給對方的詞語是不同的。第二,從自身的角度看他人,都能看清他人的長處與短處,唯獨看不清自己。學生發(fā)現(xiàn),站在蚊子與蒼蠅的角度看它們時卻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優(yōu)點,如“身材苗條,長得萌,敏捷,有韌性,而且特別能戰(zhàn)斗”。但是,蒼蠅與蚊子送給人類的卻是“邪惡的巨型生物”“吝嗇鬼”等詞語。第三,地球上每種生物的存在都有合理的一面,請別用人類好惡的唯一標準看待每一種生物,否則會帶來自然生態(tài)的災難。這條結論學生悟不出來,是教師告知學生的。因為一旦把地球上恨之入骨的蒼蠅與蚊子趕盡殺絕,過不了多久,地球上的人類也會消失。為什么呢?于是教師適時推出第三條結論?;钣煤诎迳辖處熖峁┑囊延兴夭暮蛯W生口說的詞語素材資源,再通過問題的設問,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
深度學習的核心在于不停留于單純知識(包括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文基本技能)的學習,而是通過具體語文知識內容的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促使辯證思維(從不同角度看問題)逐步走向理性精神(蒼蠅與蚊子的存在都有合理的一面)。由知識(詞句)層面深入到思維(辯證思維)層面,不斷調整或重構原有的認知圖式,更新學生的認知方式,豐富其認知策略,進而形成新的認知圖式,實現(xiàn)深度學習。
課末,“探究文題與雅言”版塊,出示畫面,學生分別說畫上的內容名稱是“糞便、屎、大便、便便哪個詞語聽了讓人舒服些呢?學生選擇了“便便接著教師引導:“有些詞語的使用常常會讓一部分人受到心靈的傷害?!盤PT顯示“老年癡呆癥、智障者奧運會、老人”等詞語,如果用上“認知癥、特殊人奧運會、長者”這些雅言、敬語,聽起來是不是感到舒服些?很少有學生想到過這些詞語的使用會給他人帶來隱性傷害,引導學生關注詞語的“溫度”,提升言語的審美鑒賞力,體悟交際言語的可接受性,感受言說者的語言美與人文關懷,既培養(yǎng)了他們的言語表達力,又潤物細無聲地把“人文底蘊”的核心素養(yǎng)理念滲入兒童的心間,實現(xiàn)富有語文味的深度學習。
拿到一篇文章,閱讀一遍后學生往往不知道文章講了什么,心里一片茫然,寫景類文章的閱讀尤甚。如果教師不看教學參考指導用書的話,估計也難準確概括出《三亞落日》一類文章的大意。教師尚且如此,學生尤甚。尤其在這無圖不文的“讀圖”時代,讀都讀不明白,何來閱讀的興趣?問題在哪里?在于教師忽略一般性閱讀策略知識的教學。長期以來,大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只是在反復追問學生:“請你們說說這篇(段)文章講了什么?”于是,學生像擠牙膏一樣一點一點按照教師的要求減縮——“這樣的概括,句子太長了。短一點,再短一點。最好是四個字,兩個字?!敝劣趯W生是如何概括出來的,很少有教師關注并思考過。以致學生學了一兩年乃至六年還不會概括篇章大意。不會概括,往往就抓不住重點,較難走進文本。因此在教學第三版塊學習“蒼蠅與蚊子”的故事時,教學設計應該更關注閱讀策略知識的教學。PPT顯示書信一——《蒼蠅給蚊子的信》,為學生展示書信范文(簡體),學習正文第二自然段。
圖1 《世界書局國語讀本》(下冊)《蒼蠅給蚊子的信》
第二自然段教學,沒有在傾情朗讀上著力,而是在句子通讀過程中,引領學生圍繞蒼蠅哥哥最想說的話提取信息,第一句是蒼蠅“佩服把戲”,第二、三句是蒼蠅“介紹把戲”,第四句是請蚊子弟弟“評價把戲”。三層意思都是圍繞“把戲”言說,引導學生認識到此段運用了“提取關鍵詞”“聯(lián)系下文”“言外之意”三種閱讀策略?!把酝庵狻笔俏恼轮袥]有明確說明,需要讀者理解、體會的內容和思想。于是針對“弟弟!我做的把戲,你覺得怎樣?”這句話,引導:“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我們都懂,誰理解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呢?”轉而教學歸納提取此句大意的方法。在理解的過程中適時滲透閱讀的策略知識,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閱讀能力,掌握了一般閱讀技能,才會有“學會學習”之說。這正是核心素養(yǎng)所追求的教育理念之一。
閱讀課的教學活動,可以從閱讀前,閱讀中與閱讀后三個階段來設計。第一篇例文《蒼蠅給蚊子的信》是我們常見的閱讀中設計。第二篇例文《蚊子復蒼蠅的信》則是閱讀前設計,站在蒼蠅哥哥的角度想,蒼蠅哥哥最期望讀到蚊子弟弟回信什么內容?學生站在蒼蠅哥哥的角度,有的說“蚊子弟弟有沒有在回信中評價自己做的把戲”,有的說“想知道蚊子弟弟現(xiàn)在的處境怎樣”,還有的說“想知道蚊子弟弟有沒有新的把戲”等等?!段米訌蜕n蠅的信》還沒有讀,學生已經(jīng)把回信內容猜得八九不離十了。這種教學方式,給每個學生提供了閱讀的教學支架,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自然走進書信二——《蚊子復蒼蠅的信》,為學生展示回信例文(簡體)。
圖2 《世界書局國語讀本》(下冊)《蚊子復蒼蠅的信》
閱讀后教學例文《蚊子復蒼蠅的信》,既不作理解指導,也不去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而是把此文當作學生作文后比對的“樣文”?!奥犝f,一個學生寫出了100分回信作文,老師為什么給他的回信打100分呢?我們要不要見見這篇文章?”學生異口同聲地說“要!”(PPT顯示《蚊子復蒼蠅的信》)每個學生都急于閱讀這一篇作文,于是有效地激起了每位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把自己的回信作文與這篇例文回信對比,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標題、稱呼、正文、署名、日期”書信五要素有無遺漏,也會關注自己書信中的“回信日期”——如果很長時間才回復,可能意味著哥倆感情淺,蚊子沒有考慮哥哥的擔心;如果8月10日以后及時回信,可以說明兄弟感情不一般。
閱讀教學結束時,許多教師都會介紹作者的生平事跡,也會不遺余力地把作者若干優(yōu)秀作品推介給學生,關鍵是又有幾位學生下課后樂樂呵呵地閱讀教師推薦的書目呢?反彈琵琶,可能會收到意料之外的“續(xù)讀”效果。教學兩篇例文之后,教師出示《世界書局國語讀本》封面并引導:“這本書,是你們爺爺?shù)臓敔斝r候看的書。建議你們最好不要去看,我擔心你一看,上課時被老師罰站;下課了你會在校園里撞到樹上去;放學了,你坐上車,可能會坐過站。所以我建議大家最好不要去看它?!睂W生會心地笑了。課內閱讀動機與興趣的激發(fā),需從學生心理出發(fā)。課外閱讀的童趣化“告誡”,其用意是培養(yǎng)兒童積極的閱讀心態(tài)。
常規(guī)作文教學的套路是:審題——板書關鍵詞語,交流——激活已有知識儲備,讀文——明白例文寫作方法,寫作——學生當堂寫下文章。在學生動筆之前,往往會提出本次作文要求,常見如“語言、動作、心理、細節(jié)”等方面。這樣的寫作要求,屬于“概念化”作文教學,讓學生動筆前戴著鐐銬,那支筆多沉重啊,這也難怪學生怕上作文課。“蒼蠅與蚊子”一課的書信寫作訓練,則是通過對第一篇“例文”的分步朗讀,把書信五要素滲透進來,如“請你朗讀‘標題’與‘稱呼語’”“請你朗讀‘正文’”等提示性話語。作文后對第二篇例文進行比照點評,只要具備“五要素”就可以得滿分,再次強化了書信五要素的習作知識要點。如此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書信寫作能力,也是對習作自我評價能力的一次提升訓練。
在學生學完第一篇《蒼蠅給蚊子的信》后,教師啟發(fā):“孩子們想想看,蚊子弟弟接到哥哥的信以后,要不要回信?。俊睂W生齊聲說:“要?!薄澳銈冇懻撚懻?,蚊子怎么回信呢?假如哥哥讀到信最希望看到什么內容呢?拿起筆來,請你代蚊子給蒼蠅哥哥寫封回信吧?!弊寣W生代蚊子弟弟給蒼蠅哥哥寫回信,目的是滲透寫作要有讀者意識與目的意識。讀者是誰——蒼蠅哥哥,目的是什么——代蚊子寫回信。讀者明了,目的明了,寫作才有內在的積極動力,詞句內容等材料會按照內在的邏輯順序流淌筆下。
在該課的最后版塊,則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兩篇書信的創(chuàng)作構思。通過對兩個題目——《我與蒼蠅》《蒼蠅與我》的推敲(審題),思考文章的主角與配角、人物的主動與被動,回應課始學生談論的“我與蒼蠅或蚊子的故事”話題。欣賞創(chuàng)意漫畫《便便和餅餅》,因為蒼蠅拍“拍打”便便,才誕生了后邊的“餅餅”的誕生,形象直觀地解決了兩篇書信文章創(chuàng)作(構思)的起點問題:黑板上“蒼蠅”“蚊子”這兩個詞語之間要添加一個“和”字,“和”包含兩個元素:一是內容圍繞“把戲”,二是通過“書信”的形式,才有(創(chuàng)作)了“蒼蠅和蚊子的故事”?!鞍l(fā)展思維”是寫作教學的核心追求,讓學生由會寫一封書信,到會寫一類文體的一般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思維深度建構。結課時,教師手指投影漫畫圖片說:“回家后,這個故事(《便便和餅餅》)千萬不要講給爸爸媽媽聽,他們聽了估計會倒胃口的。”如此幽默的提醒話語,再次把言語“交際”意識潤物無聲地滲透于課外。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課程,教師應從多維視角來思考“蒼蠅與蚊子”一課的教學。部編語文教材的到來與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頒行,讓我們站在了新時代語文教學的起點上,用實踐為理念找到合理的落腳點,探索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操作性表達,建構我們的語文生態(tài)課程,創(chuàng)生語文課程教學,探尋科學的課程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