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達到一定高度之后的產物。精神文明的發(fā)展直接體現經濟發(fā)展狀況和人民生活水平。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經濟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精神文化的形式也趨于多樣化。群眾文化藝術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細胞單元的組成部分,群眾文化藝術的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新色彩之余,也體現出我國文化發(fā)展的整體水平。本文分析了當前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特點,并立足當下,提出了群眾文化藝術發(fā)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
關鍵詞:群眾文化;新方向;創(chuàng)新;思路
基層群眾文化藝術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點項目。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現代化進程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在隨之迅速發(fā)展。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前提下,大力發(fā)展群眾文化藝術,有利于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1當代群眾文化藝術的獨特屬性
1.1公益性
當代群眾文化藝術的公益性主要表現在活動場所、設施等均為公益開放。政府制定的群眾文化的相關政策有利于鼓勵群眾文化的發(fā)展,無論是在人力、物力、財政方面,還是活動政策及場所設施維護建設等方面,都為群眾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因此,政府的政策、投入與市場經濟運作積極結合起來,公益性就成了群眾文化藝術的第一屬性。
1.2群眾性
首先,群眾藝術內容通俗易懂。群眾文化藝術是最貼近人民生活的藝術形式,其內容一般通俗易懂,具有簡約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同時具有教育功能。群眾藝術內容上的通俗性有利于拉近藝術和群眾之間的距離,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其次,群眾基數大。群眾文化藝術參與的主體是人民群眾,龐大的基數決定了文化活動形式的豐富多彩。另外,群眾藝術是博眾人之長,所以應該注重民間藝人的挖掘和培養(yǎng),加強民間藝術的傳承和保護。第三,形式多種多樣。群眾文化藝術是形式最為豐富的藝術,廣場舞、健美操、書畫、體育運動、群眾藝術館、唱戲等都屬于群眾文化藝術的種類。最后,傳導方式更溫和。群眾文化藝術是群眾自發(fā)式的藝術形式,其傳導方式更溫和,一般是潛移默化,潤物于無聲之中。在群眾中傳播的時候,用溫和的、群眾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進行疏導宣傳。
2群眾文化藝術建設與發(fā)展的途徑
2.1發(fā)展群眾文化藝術的多樣性與空間
新時期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塑造文化意識以及提高國民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應趨向多樣化發(fā)展模式,不拘泥于一個環(huán)境模式,拓寬活動空間,豐富活動內容。例如,校園可以作為社會群眾藝術文化發(fā)展的空間之一。校園里有濃厚的學習氣氛和藝術氣氛,校園之間應該注重交流與合作,舉辦“校園機器人大賽”“足球聯賽”等活動;同時,校園文化可以走進社區(qū),與社區(qū)文化相結合。有效利用這些空間發(fā)展群眾文化藝術,可以使群眾文化藝術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
2.2注重通俗文化發(fā)展
通俗文化,是指內容通俗易懂,接近平凡人生,易于被人民群眾接受和吸收的文化藝術形式。通俗文化能更貼近民生,親切反映普通人民群眾的思想和情感。例如,社區(qū)內舉辦關于離退休老人的藝術活動,紅歌會、戲曲比賽、老年人舞蹈等都是通俗的藝術形式。同時,通俗文化中往往包含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注重這些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例如,皮影戲、當地戲曲等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元素,將其建設和發(fā)展為群眾文化項目,不僅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傳承了文化技藝。另外,當地文化館應該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如讀書活動、體育競賽、人民書畫展、組織開展群眾文化藝術節(jié)等,這些藝術形式多姿多彩,妙趣橫生,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也弘揚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
2.3文化場館和文化中心建設要緊跟文化發(fā)展的步伐
群眾文化氛圍的塑造,藝術活動的參與形式,除了人民群眾自發(fā)參與之外,還可以通過文化場館和文化中心的建設,對人民群眾積極引導,起到培養(yǎng)和教化作用。各個城市通過建設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等,社區(qū)和單位通過建設活動室、報告廳、閱覽室等,為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提供了足夠且多樣化的空間。同時,在這些活動場館和活動中心的建設開放過程中,要注重公益性,避免彩色過濃和過于功利化,否則便失去了輔助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
2.4引進專業(yè)藝術人才
基層文化藝術者是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建設和發(fā)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對于人才的引進要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戰(zhàn)略,為當地的基層文化工作者提供“走出去”學習的機會,從而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例如,開設聲樂、舞蹈、書法、美術等專題培訓講座,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專業(yè)能力;面向高校和社會,采用積極的就業(yè)政策,引進新人才,為群眾文化建設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活躍因子;不斷吸收民間文藝人才,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加強城鄉(xiāng)之間、社區(qū)之間以及社會各界之間的人才交流,讓文化流動起來;深入開展文化進村、進社區(qū)、進軍營等交流活動,不斷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服務意識和專業(yè)水平。
3群眾文化建設創(chuàng)新性思考
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文化,都應該保持與時俱進的狀態(tài)。群眾文化藝術的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大勢所趨。在思想觀念方面,在汲取前人經驗和智慧的基礎上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在活動形式方面,根據群眾需求,不斷更新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給人以新鮮感;在文化傳播方面,積極適應“互聯網+”的社會模式,用“互聯網+文化”的形式,傳播群眾文化意識,提高群眾文化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創(chuàng)新建設群眾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一代代人共同的努力和不斷的探索,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4結語
群眾文化藝術,是以人為本的藝術,在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無論從藝術形式、宣導方式、場地建設還是思想傳播,都應該充分考慮人的因素。同時,將實踐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不斷探索和嘗試,促進群眾文化藝術的蓬勃發(fā)展,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是每一個基層文化者應盡的義務。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應該以群眾文化發(fā)展為己任,用自己的努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作者簡介:曹法勝(1981年12月)男,漢族,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人;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qū)文化館助理館員、山東農業(yè)大學體藝學院特聘教師;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