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厚才
紙質媒體全球性的整體下滑趨勢已成不爭的事實。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報紙、每一個類別的報紙、每一份報紙都將走向沒落;尤其是行業(yè)媒體,如果我們對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正確的把脈,行業(yè)媒體仍然可以迎來自身美好的時代。
客觀評析媒體的環(huán)境,我們認為,中國報紙從來都沒完全依賴于市場,即使是都市報,也沒有完全經歷真正的市場打拼。也就是說,市場還給都市報、行業(yè)報留下了可供開發(fā)拓展的市場空間。因此,在當前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報人反而可以靜下來,認真補市場短板的課,補洞徹讀者閱讀心理的課,補與讀者平等對話、引領思想和輿論的課,向未曾開發(fā)的市場分得一杯羹。報業(yè)的市場不遠,就隱藏在我們周邊。北京不少名校校長坦言:我們不是不需要報紙,而是需要高品質的報紙;我們不是不需要記者,而是需要能與我們真正對話的記者。多年的一線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既然當下眾多自媒體提供的信息和資訊常常讓讀者難于把握,報紙尚可憑借權威的深度報道對新聞熱點予以專業(yè)性解析。尤其是專業(yè)媒體,如果在采編中把握好了原創(chuàng)、深度、專業(yè)、社會視角四個維度,仍然可以贏得當下,把握未來。
1.簡明扼要,重點介紹:
《現(xiàn)代教育報》是一份行業(yè)報,隸屬于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其前身《北京教育報》是原北京市教育局的機關報。5年來,報社編委會狠抓采編質量,采編質量的提升引來了諸多名校一方面投放廣告,另一方面與報社簽訂了多項全面合作協(xié)議。報社還承接了市、區(qū)教育管理部門的多個政府專項。4年來,《現(xiàn)代教育報》連續(xù)獲得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頒發(fā)的“特殊貢獻獎”,這是報社此前未有過的榮譽。在上級單位的支持和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現(xiàn)代教育報社的經營總量比2016年增長了30.21%,比5年前整整翻了一番,部分員工的收入較5年前翻了幾番。總結近年來的發(fā)展,報社編委會的體會是:不要在喪失基本陣地、沒有做周密準備的條件下片面追求所謂的“轉型”,而是把采編做足做深做透,以采編的四個維度為突破口,通過采編帶動經營。
2.宗旨一個不能少,不能變。
我們所理解的四個維度是——
原創(chuàng),要求我們的新聞作品來源于教育教改的一線,是鮮活的一手新聞而不是網(wǎng)上傳了多久后由我們二次加工的成品。當前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我們身邊不缺乏海量的新聞,缺少的就是原創(chuàng)新聞。記者編輯應沉下去,沉在教育教改的一線,把自己打磨成教育專家,深挖一線新聞和新聞背后的一手新聞。
深度,教育報的新聞不能蜻蜓點水,不能只求表面熱鬧,而是應該對教師等讀者的業(yè)務尤其教育工作者的眼界、思想有所啟發(fā)甚至有所指導。深度,是教育報等行業(yè)報的重要屬性。
專業(yè),教育報是專業(yè)報紙,教育報的新聞作品不能說外行話,不能引導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做外行事。教育報的記者都應該是教育專家,應該具備“比采訪對象占高一厘米”的能力。
社會視角,要求我們的報紙要有人看,要引人看,要注重傳播效果,要向都市新聞學習版式和標題,要有社會視角。不是局限于行業(yè)圈子自說自話自娛自樂。報紙的新聞和版式應該便于讀者便捷接納,使讀者“三步五秒”之內停留于我們的報紙和版面。
5年來,我們在采編工作中堅持原創(chuàng)、深度、專業(yè)和社會視角定位的四個維度,要求每一期的報紙做到“期期有賣點,版版有看點,篇篇有亮點”。每一篇稿件、每一個標題、每一個策劃、每一個版面都堅持細細打磨。我們每年改版一次,深入揣摩讀者的接受心理,讓版式更加時尚更有貼近性。今天,北京地區(qū)的教育機構對我們的報紙有了高度的認同感。大興教委一次性訂閱了1666份報紙,該區(qū)的每一位區(qū)領導、區(qū)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每一位骨干老師人手一份《現(xiàn)代教育報》。密云教委把我們的報紙作為老師的必讀刊物,經常召開全區(qū)報紙閱讀會議,報紙成了老師們提升業(yè)務的好幫手。報社編委會提出的“打造一份有思想、有品位的教育專業(yè)類精品報紙”漸成現(xiàn)實。
多年來,我們不僅注重采編內容建設,還同時注重報紙品相包裝。我們相信,對于一份報紙來說,形式也是內容,有時形式還大于內容?!冬F(xiàn)代教育報》這兩年來堅持選用質量最好的紙張印刷,以確保報紙精品內容有良好的載體,有良好的承載形式。因此在采編中,我們常常與美編進行深度溝通,對報紙的整體美學元素、對每一個版面的美學元素都高度重視,以期采編效益達到最大化。
長期堅持采編的四個維度,也使我們的記者編輯嘗到了獲得新聞大獎的甜頭,大大提高了新聞敏感。
3.榮譽和成就面前是鼓勵也是鞭策
2014年,當時的北京市教委委員李奕同志召集我們開會,非常守時的他見面就說:“對不起晚點了,我們進班查小學生打哈欠去了”。我們馬上行動,安排記者做了這樣的新聞——《市教委委員小學課堂數(shù)哈欠》。該新聞獲北京新聞獎二等獎。
2015年,我們編委會主持策劃了新聞《北京,今年入學“靜悄悄”》,獲北京新聞獎二等獎。
2016年,編委會主持策劃的新聞《思政教授上課 “迷”倒學生一片》獲“北京新聞獎”二等獎。
2017年,我主持策劃的新聞《北京多區(qū)出現(xiàn)生源回流 孩子上學不再舍近求遠》獲“北京新聞獎”二等獎。
我們剛剛策劃了兩個重要新聞《特長生告別歷史舞臺》《今年,北京高考“無狀元”》,我們同樣期待獲得新聞大獎。
對于教育報來說,當前妄言告別傳統(tǒng)紙媒為時尚早,我們甚至認為教育行業(yè)“告別紙媒”其實是個偽命題。教育行業(yè)的市場空間巨大,就看我們能不能激發(fā)起教育人媒體消費的愿望,就看我們的記者編輯能不能真正與校長專家對話,就看我們的記者編輯能不能寫出撥動教育主旋律的高水平稿件,就看我們能不能真正成為教育領域的社會活動家。而這些能力的前提條件就是我們報紙要強化再強化采編職能。堅持新聞采編的四個維度不失為一則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