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瑛
近年來中國外貿的增長對全球貿易影響出現(xiàn)新變化新動向,表現(xiàn)在出口市場份額的提升開始接近瓶頸,依靠擠占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市場份額的時代可能已成過去,中國相對中低端產品出口的市場份額開始下降,而相應的中高端產品份額上升緩慢,等等。未來中國出口戰(zhàn)略重點將是亞太區(qū)域,亞洲地區(qū)將成為未來中國與全球貿易互動的重中之重,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貿易互動關系將越來越重要,同時,與主要經濟體的貿易互動關系仍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從貿易總額來看,中國在全球貿易中地位迅速提高。截取2001年中國入世以來外貿發(fā)展的數據分析,過去17年中國進出口的增長在全球200多個經濟體中的相對排名上升的速度非???,從2001年的全球第6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1位,占全球比重從不足1%上升到2017年的占11.48%左右。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也從2001年3.86%迅速提升至2017年的12.77%,17年間上升了8.91個百分點;中國進口占全球進口比重則從2001年的3.35%升至2017年的10.22%,17年間上升了6.87個百分點。
從全球貨物增加值出口來看,中國的比重也顯著提高。從主要貿易大國在全球貨物增加值出口中所占份額變化來看,1995~2011年,中國占全球貨物出口增加值的比重不斷上升,從1995年的2.77%上升到了2009年的10.22%,增加了5.51個百分點。
同期,西方工業(yè)化國家(G 7)的份額都是下降的。其中,美國占全球貨物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從1995年的14.56%下降到了2011年的9.91%,德國占全球貨物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從1995年的9.43%下降到了2011年的7.43%,日本占全球貨物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從1995年的9.59%下降到了2011年的4.64%。
同期,主要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貨物增加值出口中所占份額均呈上升,但中國上升的幅度最大。其中,印度占全球貨物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從1995年的0.77%上升到了2011年的2.37%,俄羅斯占全球貨物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從1995年的2.25%上升到了2011年的2.99%,巴西占全球貨物出口增加值的比重從1995年的1.12%上升到了2011年的1.52%。
國內學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國對外貿易對全球貿易貢獻度超過三成,對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的貢獻也遠高于美國和日本。中國外貿出口每增加1億美元,對全球貿易的帶動作用有6.3億美元的正影響,使全球的G D P增加1.4億美元。
從中國進口和出口對全球貿易增值的貢獻來看,2001年以來,除了2009年因全球金融危機,中國進出口減少以外,其余年份中國進出口占全球貨物貿易增量的比重總體呈逐年遞增態(tài)勢。特別是2010年以來,全球貿易總額出現(xiàn)停滯不前,但中國進口和出口增量保持較大比重。2017年,中國進口、出口增量占全球貨物貿易增量的比重分別達到了14.09%和9.76%。
(一)中國的有效需求對國外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著
中國的最終需求對國外經濟的拉動逐年遞增,特別是入世以后,中國對國外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加。1995年中國最終需求拉動的國外G D P為1104.9億美元,2011年為12305億美元,年均增速為15.3%。加入WT O前(1995~2001年),中國的最終需求所拉動的國外增加值年均增長11.0%,加入WT O后(2002~2011年)年均增長18.4%。僅在2009年,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的進口增速同比出現(xiàn)了較大幅度下降,比2008年下降了11.2%,對國外G D P的拉動也出現(xiàn)了小幅的下降。
據全球著名的投資機構瑞士信貸集團2017年的最新預計,“一帶一路”沿線的62個國家在未來五年內將獲得的價值達3130億美元至5020億美元的投資。
(二)中國對發(fā)展中經濟體貿易拉動“正效應”明顯
從2000~2017年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占總出口比重變化來看,中國對發(fā)達經濟體出口在總出口中的占比總體呈穩(wěn)中有降的態(tài)勢。其中,2006年之前,中國對美國出口占總出口比重一直穩(wěn)定在20%左右,2007年后,該比重逐漸下移,至2013年,已下降到16.68%,之后略有回升,2017回升至18.99%;2000~2008年,中國對歐盟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穩(wěn)步上升,并于2007年超過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出口地,2008年該比重達20.5%的峰值,其后一路走低,至2015年已跌至15.66%,,最近兩年略有回升,2017年比重達16.44%,位居中國第二大出口目的地;2000年日本仍是僅次于美國的中國第二大出口目的國。中國對日本出口占總出口比重一路下滑,已從2000年的16.7%跌至2015年的5.97%,2017年為6.07%。
與此同時,中國對發(fā)展經濟體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則穩(wěn)步上升。2000年到2017年,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分別從6.96%上升到了12.33%,顯示發(fā)展中經濟體正日益成為中國的重要出口目的地。
2000~2017年主要貿易伙伴進口占總進口比重變化也顯示和出口同樣的趨勢。與此同時,來自發(fā)展經濟體的進口占中國總進口比重穩(wěn)步上升。2000年到2017年,中國自東盟的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從9.9%增加到了12.8%。
(三)中國需求對亞太地區(qū)影響大
作為不斷發(fā)展的最終需求來源地,中國國內需求對于亞洲地區(qū)其他國家的重要性愈來愈大,為地區(qū)創(chuàng)造出新的市場。從地域分布來看,中國是亞太地區(qū)的主要需求國,中國經濟對周邊區(qū)域有較明顯的輻射作用,主要體現(xiàn)為中國對亞洲和大洋洲國家存在明顯的貿易逆差。韓國、馬來西亞和泰國等亞洲經濟體的出口貿易對中國的依賴性更大。2016年中國在亞洲地區(qū)的進口超過出口,貿易逆差1353.24億美元;2017年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超過了747.4億美元,對臺灣地區(qū)逆差超過1114.1億美元,對澳大利亞逆差533.8億美元。
(一)出口市場份額的提升開始接近瓶頸
自2013年以來,中國外貿進出口占全球進出口比重正日趨穩(wěn)定。
從出口看,2001~2015年中國出口在全球的占比穩(wěn)步上升,2015年峰值達到13.76%,其后,2016、2017兩年有所回落,2017年下降至12.77%,顯示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上升已遭遇瓶頸。
(二)依靠擠占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市場份額的時代可能已成過去
2001年入世后,中國出口進入狂飆猛進的時代。經過近1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已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這一階段中國份額的大幅上升主要依靠擠占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市場份額。
總體而言,過去我國出口主要面對的發(fā)達國家地區(qū)的競爭,依靠低成本大獲全勝,拼的是成本優(yōu)勢;未來我國企業(yè)將面臨雙重競爭:在高端產品,競爭對手是傳統(tǒng)的發(fā)達國家,競爭手段不再是價格競爭,而是產品設計、材料研發(fā)、品牌競爭,而對此我國企業(yè)不占優(yōu)勢;在中低端產品,則面臨著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南亞國家的競爭,我國企業(yè)需要在保持研發(fā)、設計的領先的前提下,通過加強管理、產業(yè)轉移來降低成本,保持競爭優(yōu)勢。
(三)中高端產品出口的市場份額上升緩慢
一直以來,各國與中國的貿易多數是低端產品和商品,而美國是在高端產品市場上競爭。中國的競爭優(yōu)勢仍然依靠廉價勞動力和其他費用,而在組建全球經貿聯(lián)盟和產品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還落后于美國。美國在汽車、航空航天、計算機、醫(yī)療、武器彈藥、金融和藥品等方面,仍然是全球的創(chuàng)新中心。但金融危機以來,這種狀況已有所改變。
1. 亞洲地區(qū)將成為中國與全球貿易互動的重中之重
未來全球經濟增長潛力在亞太地區(qū)已是一個國際共識,在這樣的一個中長期大背景下,中國的對外貿易戰(zhàn)略最大的選擇應該是面向東方,面向亞太。主要原因是,雖然目前亞太區(qū)域出口競爭最激烈,同時還有各種疊加的自由貿易區(qū)和自由貿易協(xié)定在擠壓中國,但亞太區(qū)域畢竟是未來全球增長的重心,中國出口產品技術含量的提升只能在激烈競爭中的亞太市場完成。而反之,如果面向西方,那么以現(xiàn)在俄羅斯、中亞、南亞的普通產品制造水平,中國已有的出口產業(yè)競爭能力不會有本質的提高,未來的全球競爭力也無法提升。
從長遠看,還是要立足于東南亞,特別是東盟國家。中國與東盟貿易發(fā)展的區(qū)域整體產業(yè)鏈分工將進一步細化,即縱向產業(yè)內貿易為主的產業(yè)將密切合作,并促進產業(yè)鏈不同環(huán)節(jié)生產分工的形成。相對而言,中國在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能源和礦產勘探與開采、水電設計與建造等產業(yè)的生產技術較東盟國家具有比較優(yōu)勢,這一技術優(yōu)勢正好與東盟各國的資源稟賦以及需求偏好形成優(yōu)勢互補,有利于形成更為細化的產業(yè)鏈內分工。除此之外,即便是中國與東盟各具競爭力的出口產業(yè)也將形成更為細化的產業(yè)鏈分工。
2. 中國同其他新興市場的貿易額有望實現(xiàn)大規(guī)模增長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因甲狀腺結節(jié)入住本院并行手術的患者320例,共326個結節(jié),其中男54例56個結節(jié),女266例270個結節(jié)。所納入的320例患者年齡范圍21~68歲,年齡(47.6±12.6)歲;結節(jié)直徑大?。?~47 mm。
近年來,中國對金鉆經濟體等新興國家的出口呈現(xiàn)出巨大的增長。例如,巴西成為中國在拉美的最大貿易伙伴,而中國則于2009年4月超越美國成為巴西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巴于1993年確立了“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之后兩國經貿關系保持穩(wěn)定增長。1993年,雙邊貿易額僅10.55億美元,到2000年,雙方貿易總額翻番,上升到28.45億美元;之后又以加速的態(tài)勢猛增至2008年的480多億美元,創(chuàng)歷史新高。2012年,中國產品對巴西的出口首次超過美國對巴西的出口,成為巴西最大的進口產品供應國。
再從中印貿易互動關系看,首先,未來中國和印度大幅推動雙邊貿易關系的空間巨大。如果中國和印度能在未來20年中分別成為全球第一和第三大經濟體,那么中印兩國的雙邊貿易關系的重要性將更為凸顯。近年來,中印雙邊貿易開始出現(xiàn)急劇增長,2005-2017年,中國已經變成了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兩國的貿易額從19億美元增長到了844.1億美元,12年里翻了44倍多。2012年,中國已成為印度最大的進口來源國,相比之下,印度向中國的出口則增加略慢,在2017年印度的主要出口地區(qū)排名中,中國位居美國、阿聯(lián)酋、中國香港之后,列第四。印度前三位的進口貿易伙伴為中國、美國和阿聯(lián)酋。
2013年中國成為俄羅斯最大貿易伙伴國。2017年中俄貿易額為870億美元。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達到428.8億美元。中國對俄羅斯商品的進口達到412億美元。
3. 與主要經濟體的貿易互動關系仍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中美貿易關系
2017年,美國進出口規(guī)模經過兩年的調整,略有增長,回復到2014年以來的高點,同時逆差同步擴大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為美國之后打響全球貿易戰(zhàn)埋下伏筆。據美國商務部統(tǒng)計,2017年,美國貨物進出口額為38896.38億美元,同比增長6.9%。其中,出口15467.33億美元,增長6.6%;進口23429.05億美元,增長7.1%。貿易逆差7961.72億美元,增長8.1%。
未來五年,出口翻番、減少外債和削減貿易逆差是美國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美國要想成功扭轉國際收支逆差,就必須處理好與各經濟體的貿易關系,尤其要處理好和中國的貿易關系。美國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美國則是全球第一大進口國和第二大出口國。隨著中國的發(fā)展壯大和日漸富強,中國將不再是美國廉價進口商品的來源國。相反,中國正在日益成為別國出口商品的接收國。2017年,中國的進口額達到18409.8億美元。
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來自中國的進口占其總進口的比重一直在20%左右的水平徘徊,同期中東歐、拉美、東盟等發(fā)展中國家對美國出口則快速增長。如2008~2017年,越南對美國出口118億美元增長為465億美元,增長了2.94倍,墨西哥在美國進口中的份額也從9.27%上升至11.9%。從未來發(fā)展趨勢來看,中國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可能會進一步受到中東歐、拉美、東盟等發(fā)展中國家的擠壓,中國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大幅增長的可能性不大,總體將維持穩(wěn)定中略有回落的趨勢。
(2)中歐貿易關系。目前,在金磚國家中,歐洲最關心的是中國,雖然中國距離歐洲最遠,但中國同歐洲的貿易在持續(xù)增長,中國的地位極為重要。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17年,歐盟對中國出口2218.9億美元,增長19.1%,占歐盟出口總額的10%。歐盟從中國進口4225.8億美元,增長11.1%,占歐盟進口總額的20.1%。歐盟共同經濟區(qū)有27個成員國,人口超過美國,經濟規(guī)模也有望超過美國。其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中歐貿易前景仍十分廣闊。但從中期前景來看,中國在歐盟市場的份額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中國在歐盟的市場份額同樣將收到發(fā)展中國家的擠壓,中國對歐盟出口的市場占有率將在保持基本穩(wěn)定中略有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