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鑫
(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結腸癌是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消化道腫瘤之一,中晚期結腸癌患者受消化道功能衰退、占位效應等因素的影響極易并發(fā)急性腸梗阻,相關調查數據結果顯示結腸癌致急性腸梗阻的發(fā)生率在4%~23%,并且結腸癌急性腸梗阻的死亡率高達30%以上,已成為影響結腸癌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1]。結腸癌致急性腸梗阻臨床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方案,通過手術治療能夠快速解除腸道梗阻狀態(tài),恢復消化道的通暢并改善患者消化系統(tǒng)功能情況,但目前臨床對結直腸癌急性腸梗阻的外科手術時機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學者認為應及早進行手術解除腸梗阻,但也有學者提出應選擇擇期手術,進行充分的術前腸道準備后再手術,提升手術療效與安全性[2-3]。本組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76例結腸癌致急性腸梗阻患者進行回顧分析,探討不同時機行I期切除治療結腸癌致急性腸梗阻的療效及預后差異,現報道如下。
對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結腸癌致急性腸梗阻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臨床癥狀檢查確診為急性腸梗阻,并明確結腸癌病史,對本組研究內容及風險完全知情同意,已通過我院倫理道德委員會審核,已排除其他惡性腫瘤、其他病因致急性腸梗阻、精神疾病、嚴重手術不耐受、喪失手術治療時機、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均接受I期改良Dudley法切除術,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術中灌洗、術后胃腸減壓、放置等操作,其中其中16例患者立即實施I期切除吻合術,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齡42~82歲,平均年齡(63.4±12.0)歲,病理組織分型為腺癌12例,鱗癌3例,黏液腺癌1例,Dukes分期為A期3例,B期2例,C期10例,D期1例,其中右半結腸癌10例,左半結腸癌6例;49例患者8~12 h保守治療后實施I期切除吻合術,男性30例,女性19例,年齡45~80歲,平均年齡(64.2±12.5)歲,病理組織分型為腺癌43例,鱗癌4例,黏液腺癌2例,Dukes分期為A期8例,B期10例,C期26例,D期5例,其中右半結腸癌29例,左半結腸癌20例;11例則在2~3 d保守治療后實施I其切除吻合術,男性7例,女性4例,年齡44~81歲,平均年齡(62.8±11.5)歲,病理組織分型為腺癌7例,鱗癌3例,黏液腺癌1例,Dukes分期為A期1例,B期1例,C期7例,D期2例,其中右半結腸癌7例,左半結腸癌4例;3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患者經急診收治入院后根據病患者實際病情予以灌腸、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并進行積極的營養(yǎng)支持,可結合病情予以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對于已經存在感染癥狀的患者加用頭孢類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所有患者均根據病情接受I期傳統(tǒng)或改良Dudley法切除術,進行常規(guī)術中灌洗、術后胃腸減壓等操作,同時應留置引流管進行引流。其中16例患者立即實施I期切除吻合術,49例患者8~12 h保守治療后實施I期切除吻合術,11例則在2~3 d保守治療后實施I其切除吻合術,對比3組患者的療效差異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評估所有患者術后治療效果情況,其中治愈的評價標準為患者治療后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基本消失,肛門恢復正常排氣且腹部的體征基本消失,影像學檢查未見明顯梗阻表現,患者飲食由流質逐漸恢復至正常,無效則為未達到上述治療標準。另記錄3組患者術后死亡情況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保守治療8~12 h患者治愈率明顯高于立即手術組與保守治療2~3 d患者(P<0.05);并且保守治療8~12 h患者死亡率明顯低于保守治療2~3 d組患者,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不同手術時機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3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無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腸梗阻患者手術I期切除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結腸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疾病,而急性腸梗阻是晚期結腸癌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健康安全。受合并病情的影響,早期結直腸癌所致的急性腸梗阻癥狀極易被忽視,發(fā)展至中后期時具有較高的風險出現腸穿孔、腸破裂等[4],臨床治療難度較大且預后結局較差,患者病死率較高,目前外科手術仍為解除急性腸梗阻最為有效的是,而選擇恰當的手術時機是保證手術治療效果與安全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5-7]。既往臨床研究認為急性腸梗阻作為急腹癥具有病情兇險、進展迅速的特點,應及早進行手術緩解癥狀與體征,但近年來的調查研究發(fā)現[8-9],大部分結腸癌致急性腸梗阻患者的機體素質極差、手術耐受性差,盲目的早期進行手術對患者術后康復產生嚴重影響,并且一般早期手術不進行充足的腸道準備,術后易發(fā)生局部污染而增加吻合口瘺、腹膜炎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因此早期手術治療結腸癌致急性腸梗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風險性[10-13]。
而本組研究通過對比立即手術、保守治療8~12 h后手術與保守治療2~3 d后手術的患者療效發(fā)現,保守治療8~12 h患者治愈率明顯高于立即手術組與保守治療2~3 d患者,并且保守治療8~12 h患者死亡率明顯低于保守治療2~3 d組患者,這一結果提示選擇合理的手術時機行I期切除治療結腸癌致急性腸梗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顯著提升患者治療效果并降低患者死亡率。既往臨床研究認為,越早實施一期手術,其治愈率越高,而隨著發(fā)病時間的延續(xù),患者病情將進一步加重,患者治療難度、治療效果與預后結局均較差,但近年來的臨床研究認為,通過有效的保守治療首先可減輕患者的病痛感覺,通過保守治療觀察患者病情選擇理想的手術時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患者治療效果、改善預后結局,并且經過保守治療后的擇期手術,其術前腸道準備更為充分,術前對患者狀態(tài)、基礎病情更為準確,結合上述數據資料制定的手術治療方案也更為精確與完善,能夠有效避免手術對腫瘤的強刺激[14-15],通過充分的保守治療與術前準備,有利于改善結腸癌急性腸梗阻患者的術前身體素質與手術耐受程度,保證良好的術前機體狀態(tài)對提升手術成功率以及促進術后恢復、改善臨床預后具有積極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早期手術對腫瘤擴散以及機體損傷的影響[16-17]。同樣擇期手術應掌握手術適應癥,結合患者實際臨床癥狀表現與病情選擇合理的時機進行手術,在保證手術安全的前提下,達到療效最大化的目的[18]。
綜上所述,保守治療觀察病情選擇恰當的手術時機有利于進行充足、完善的術前腸道準備工作,對提升手術治療效果以及降低術后病死率具有積極作用。但本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缺點與不足,如樣本容量過小可能導致結果結論客觀性不足,并且本組研究并未針對不同術式進行對比分析,這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