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云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東南部,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東邊是湖北的鄖西、鄖縣、竹山和竹溪;西邊為漢中的佛坪、西鄉(xiāng)和鎮(zhèn)巴;南邊是重慶的巫溪、城口和四川的萬源;北邊是商洛的鎮(zhèn)安和西安的長安、戶縣和周至[1]。周政認為安康除存在中原官話和西南官話外,還存在著第三種方言——江淮官話(當?shù)厝朔Q其為“下江話”或“江南話”或“黃州話”)[2]。安康地區(qū)由十大區(qū)縣(漢濱區(qū)、漢陰縣、石泉縣、寧陜縣、旬陽縣、白河縣、平利縣、紫陽縣、嵐皋縣、鎮(zhèn)坪縣)組成,多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安康地區(qū)的方言復雜多樣。因其復雜,便點燃了許多學者研究安康方言的熱情,稱謂詞自然也不容忽視。
“方言是地方性文化傳統(tǒng)的主要載體,在多元共存的文化語境中,保持了異質性的方言以其承前啟后的歷史性及地方文化生態(tài)的密切聯(lián)系反映著全球化視野下的地域性文化個性?!盵3]前人對安康方言分區(qū)、詞匯、語音及語法特征已有不少研究,但對安康方言親屬稱謂詞的研究還不多,因此本文試圖對安康方言中的親屬稱謂詞做以簡單梳理和介紹。
親屬稱謂中既有用一個詞表示幾種稱謂關系稱呼幾個親屬的現(xiàn)象,即“同形異指”現(xiàn)象,又有大量不同的稱謂詞對應同一親屬對象的現(xiàn)象,即“異形同指”現(xiàn)象。由于文章篇幅所限,現(xiàn)只將安康方言親屬稱謂詞按長輩、平輩、晚輩三類基本稱謂詞和稱謂關系加以列舉,具體情況如下:
祖太爺父親的爺爺祖太婆父親的奶奶祖太太父母的爺爺奶奶均可
外太公母親的爸爸外太婆母親的媽媽
太爺父親的爸爸太婆父親的媽媽
老太父親的父母均可太太父親的父母均可
爺爺 奶奶 婆婆外婆
家公外公家婆外婆
爹爹祖父;父親
舅婆母之舅媽舅爺母之舅舅
姑婆父之姑姑
姑爺姑父;父之姑夫;父母稱女兒的丈夫
姨爹、姨公父之姨夫姨婆父之姨母
叔、達達、大大父親;父親的兄弟嬸嬸娘娘
姑、姑父
姨母親;母之姐妹姨夫
干大干爸干娘干媽
滿滿長輩中排行最小的一個
長姐姐姐姐夫
哥哥 嫂子
老弟弟弟兄弟媳婦兒弟媳
老妹、妹子妹妹妹夫子妹夫
堂兄弟 堂姐妹
表兄弟 表姐妹
表叔 表嫂 老表
小娃子、碎娃小孩兒
仔兒子兒媳婦
女子女兒女婿
孫娃子孫子孫兒媳婦孫媳
侄兒子 侄兒媳婦
外侄子 外侄媳婦
以上為安康方言的基本親屬稱謂詞,由于語言接觸影響,每種稱呼分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是所表達的親屬關系都已囊括其中。分析這些稱謂,我們有兩點發(fā)現(xiàn):一是除增加“爺、婆”等字外,輩分越高,稱謂詞的男女性別區(qū)分越不明顯,如“太太、老太”同指父親的父母;二是安康方言的稱謂詞組合方式十分簡單明了,如“舅公和舅婆、侄兒子和侄兒媳婦”等都是互相對應的,親屬關系一目了然。
1.附加式
(1) 前綴+詞根
在安康方言稱謂詞中,可做前綴的有“大、數(shù)字(二、三、四等)、幺、小、碎、滿”等,其構成形式如表1所示。
表1 安康方言稱謂詞前綴式組合形式
由表1可知:
第一,親屬稱謂中“太”一般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搭配,除了爸媽、兄弟姐妹之外,“太”跟其他的稱呼搭配都是合理的。但有一種說法叫“親不過三代”,若以“我”為中心,接觸到最多的親戚也就上中下三代,因此就比較少見。安康地區(qū)稱謂詞前加“老”大部分與原意一樣,如“老爸老媽、老哥老姐”,甚至在弟弟妹妹前面也會加一個“老”字,構成“老弟老妹”,這些稱呼都立足在詞根上,意義與前綴無關,多在口語中使用。沒有“老奶”這種叫法,“老爺”叫法雖存在,但延續(xù)的只是舊意,表示“舊時對官紳的稱呼,或官紳的自稱”。
①你怕是想當個老爺哦,啥也不想做。
而“老姨、老舅”這種稱呼表達的是:如果家里有多個兄弟姐妹的時候,一般稱最小的舅舅或最小的姨為“老舅、老姨”,這種稱呼主要出現(xiàn)在北方地區(qū),安康各地區(qū)還沒有表示這種意思的叫法。紫陽縣少數(shù)地區(qū)有喊“大姑、大姨”這種為[t‘a(chǎn)i]音的,當?shù)厝朔Q江南話,這種稱呼只是與其他地區(qū)方言發(fā)音不一樣,表達的意思與寫法還是“大”。
第二,弟弟妹妹之前不能與“大”搭配,哥哥姐姐前面不能與“幺、小、碎、滿”等搭配。盡管有時會聽到“大妹子、小哥哥、小姐姐”,但表示的已經(jīng)不是親屬稱謂當中的兄弟姐妹,而是一種泛化稱謂,比如“大妹子”是由前綴“大”和后綴“子”合并而成,安康方言極少有這樣的叫法,且這樣的稱呼往往出現(xiàn)在大人口中,據(jù)說從東北方言中流傳而來。而“小哥哥、小姐姐”這種叫法更顯親昵,通過調查,在安康地區(qū)僅嵐皋縣有這樣的叫法,表示哥哥姐姐中的最小的一個,以前家里兄弟姐妹多這種叫法并不奇怪,但現(xiàn)在也已逐漸消亡;而“兄弟姐妹”大多用“小+,幺+”表示,未見“滿+,碎+”的用例。
第三,安康方言稱謂詞中表示小的前綴有“幺、小、碎、滿”四個,都表示比自己的父母小的長輩。比如,若自己的媽媽在兄弟姐妹中是最小的,就按照“大姨、二姨、三姨”這一順序排列,反之,最小的那一個就可以稱其為“小姨、幺姨、碎姨、滿姨”,或單喊一個“姨”,沒有“姨姨”這種叫法,若是最小的舅舅就可以稱其為“舅或舅舅”。四個詞綴中,“幺”和“小”最為常見,大部分地方都有這種叫法,只有“碎”和“滿”還保留在部分地區(qū),具體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幺、小、滿、碎”的主要分布位置
由于安康各個區(qū)縣內部親屬稱謂都有所差異,因此表格統(tǒng)計以主要分布位置為主。
“碎”為陜西方言詞,構成“碎女子、碎娃”等形式,前指中性偏貶。但在旬陽方言中,“碎姨、碎舅、碎娘”沒有貶義,用例較為普遍,使用頻率極高?!皾M”的釋義是全部充實,沒有余地,在數(shù)字中表示最大的一個數(shù)字。目前尚找不到其表示“最小的”出處。在此,筆者有兩種猜想:第一,可能與“萌”的音變有關?!懊取笨杀硎拘〉?、最初的,在鄂粵方言中表最小的用“晚+”這種形式,大概都是如此。第二,“滿”表示裝不下了,最后一個裝進去的就稱為“滿”,由此引申而來。如“滿爺、滿叔、滿姨、滿姑”等長輩稱呼,或者在不同情境下長輩、晚輩都可用的稱呼“小滿、老滿、滿滿、滿子”等?!皾M”還有第三種解釋,即王路寧所說,“滿”字所代表的不過是方言中的一個音,而這個音恰好與“滿”同音,此“滿”非彼“滿”,具體所指還需進一步查證[4]。
除此之外,在安康少數(shù)方言中,表示“小”的前綴還有“細”,構成“細+”結構,如“細娃兒”表示“小娃兒”。但在安康方言稱謂詞中,“細+”一般只用于晚輩或平輩,對長輩表尊稱、敬稱的不能用“細”。
(2) 詞根+后綴
安康方言稱謂詞組成的“詞根+后綴”這一形式中,最常見的就是加后綴“子、伢子、娃子”。它們分布位置也不一樣,加后綴“子”的在旬陽、白河一帶偏多,一般大人稱呼晚輩或小孩,后面就會加后綴“子”。或者丈夫稱呼妻子為“媳婦子”,哥哥稱呼比自己小的女孩為“妹子”。“妹子”不一定要跟自己有親屬關系,一般在中老年人口中居多,而且都用于背稱或介紹。
②你這女子,就留這吃飯嘛。(特指)
都是女子,有的人就跟個男娃一樣。(泛指)
③這是我們媳婦子,她是鎮(zhèn)坪滴。
你這個妹子才是咧,都講了不要錢了嘛。
加后綴“伢子”的比較少見,主要集中在漢陰縣、紫陽縣一帶,偏指男孩,受移民搬遷影響,過去在老一輩人口中還時常能聽見,如今已不常見。
④小伢子/細伢子一天光吃飯不長個子咋得行?
加后綴“娃子”是最普遍的,嵐皋縣、漢濱區(qū)、漢陰縣、紫陽縣、寧陜縣、鎮(zhèn)坪縣等地都有這種叫法,不僅是對自己的晚輩或小孩,對待外人也可以這樣叫。
⑤女娃子、男娃子
⑥李剛←→剛娃子、王靜←→靜娃子
⑦碎娃子、死娃子、慫娃子、悶娃子
這三種形式中,例⑤⑥有時候是可以互換的,如果表特指時,可以直接說“女娃子、男娃子”或者帶上姓名中的名,加上后綴“娃子”一起稱呼。這種稱呼是最常見的,據(jù)說作家賈平凹的“凹”的讀音就是這樣來的;若不知道稱呼對象是誰時,一般用例⑤中的稱呼形式,如:剛有個女娃子在那邊摔了一跤,不知道怎么樣了。這句話當中的“女娃子”就表示無指。例⑥的用法在不同的人口中有不同的感情傾向,若是一個常年居住在外的人回到家鄉(xiāng)聽到父母或老人這樣稱呼,會覺得很親切,被人叫小了;若是一個十幾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會覺得很不好意思,覺得自己長大了不應該再被人這樣叫了。這也從側面反應了人的心理,年長的希望能再年輕一點,而年輕的迫切想要長大。例⑦這類“娃子”后綴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帶有貶義或負面色彩的方言詞語,這類詞在與后綴“子”或“娃子”所構成的方言詞語中占有一定比重[5];另一類則為不表示任何感情色彩的中性詞。例⑦中的“碎娃子”表示“小孩兒”,為中性詞,其余都帶有貶義色彩,一般指不聽話、調皮搗蛋或者腦袋不靈光的人。
(3) 前綴+詞根+后綴
這一形式下的稱謂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跟其身份有關的,如“小娃子、幺妹子、老媽子、老爺子、外父子”等;二是根據(jù)其身體特征或品性而來的,如“大鼻子、大胡子、大肚子、大瓜子”等。
⑧你個小娃子家家滴,在哪知道那么多。
⑨表妹悄悄對我說:“他們老媽子真可笑,個人護著這人的少爺,因此也常常打吵”。(冰心《兩個家庭》)
⑩我在屋奏是個老媽子咩,伺候完老滴還要來管小滴。
?我們家老爺子頓頓離不開酒。
?街上大鼻子來了,你們小娃子還不趕緊躲起來。
?你去喊對門兒那個大胡子來屋里吃飯。
?挺個大肚子奏不要出去亂跑了。
?那個娃子跟個大瓜子樣滴,人家干啥他都能盯半天。
這些例句中,例⑧⑨⑩?為一類,這類稱呼詞都是跟其身份有關的。例⑧在筆者家鄉(xiāng)多指未成年的小孩子,但在有的大人或長輩口中,孩子就永遠是個孩子,比如就算已經(jīng)二十出頭,跟長輩說一聲腰痛,他們也會接一句“小娃子知道個啥腰痛,你們又不干啥”。例⑨中“老媽子”舊指歲數(shù)較大的女仆,現(xiàn)在一般是家庭婦女,媽媽的自稱,因為已經(jīng)沒有人會把家人當作女仆看。如例⑨⑩,表達的并不是舊意中的“老媽子”,只是跟其家庭婦女這一身份有關。例?表示對老年男子的尊稱和稱自己或他人的年長父親,現(xiàn)在也用來稱呼自己的父親或德高望重的老人。
例????為另一類,這類稱呼詞是根據(jù)其身體特征而來的?!按蟊亲印敝傅氖瞧渌鞴僬?,但鼻子巨大的人,記住這一特征比名字更容易。“大胡子”是指滿臉絡腮胡又很濃密的人。喊他來吃飯已經(jīng)跟其胡子無關,專指某個人,就算不知道姓名,了解這一特征也能知道是誰?!按蠖亲印敝傅氖窃袐D的肚子,但是稱呼已經(jīng)將這個人包括在內了?!按蠊献印北硎鞠駛€傻子一樣,腦子不靈光,看什么都能看半天的人。
(4) 與動物或貶義詞相搭配
這類稱呼詞與封建迷信有關,名字里面帶上動物的名稱或帶有貶義色彩的字,即賤名,這類稱呼組成形式多樣,無規(guī)律可循,如“狗蛋兒、狗剩、狗娃子、阿貓、臭蛋兒”等。這類稱呼詞出現(xiàn)的原因有兩種:其一,過去一直有“賤名命長,賤名好養(yǎng)活”的說法,因此很多人的名字都包含這一類字;其二,算生辰八字而來,大人希望小孩像動物一樣好養(yǎng)活,健健康康?,F(xiàn)在農(nóng)村依然存在這種叫法,但是無論如何這種落后的、不科學的稱呼也是應該摒棄的。
2.重疊式
用重疊這一形式的稱呼詞并不多見,在老一輩人口中幾乎很少聽到,主要出現(xiàn)在年輕人、兒童的口中。現(xiàn)主要討論一些不常見的(基本稱呼詞不做表述),如“幺幺、滿滿、達達、大大、娘娘、爹爹”等,這類稱呼中“幺幺、滿滿”都表示最小的那一個,比如,父親有多個姐或妹,排在最末的那一個就稱其為“幺幺、幺姑、小姑”。
?想幺幺了沒有,過來讓幺幺抱一哈。
若是有幾個叔叔,排在最末的一個就稱其為“滿滿、滿叔、小叔”。如:
?你滿滿啥時候回來了喊他到我屋來一趟。
這類稱呼大多出現(xiàn)在父系親屬一邊,原因有二:一是“幺幺、滿滿”更顯親昵,相比“幺姑、滿叔”更能拉近距離;二是可能與兒童的語言習慣有關,兒童學習說話聽得最多的就是重疊式發(fā)音,如“吃飯飯、洗澡澡”,因而相比“幺姑、滿叔”,兒童學習“幺幺、滿滿”更加容易,因此久而久之,這種稱呼被保留了下來。
另一類“達達、大大、娘娘、爹爹”中,“達達、大大”都表示叔叔的意思,近親屬或遠親屬都可以這樣稱呼。“達達”這種叫法在漢濱區(qū)、旬陽縣、平利縣普遍,“大大”主要出現(xiàn)在嵐皋縣;“娘娘”表示的是叔叔的妻子,每個地區(qū)對這一稱呼都有所保留,其與重慶地區(qū)的“嬢嬢”有所區(qū)分:“嬢”本是“娘”的簡體,在方言中是嬸嬸、嬸娘的意思,表示有親屬關系的人,一般陌生人沒有稱呼“娘娘”這一說法。四川重慶的“嬢嬢”既可指嬸嬸、姨媽,又可表示一般所說的阿姨,而且與四川、重慶“嬢嬢”的讀音也不一樣;“爹爹”也是一個方言詞,來自于湘語,泛指年老的爺爺奶奶,嵐皋縣就有此種稱呼方式,特指爺爺。這類重疊式稱謂詞在使用中具有很強的口語色彩,若場合較為正式、莊嚴就不適合使用,但若是自家人在一起拉家常,這些方言詞無疑會讓人倍感親切,充滿濃郁的人情色彩。
安康方言稱謂錯綜復雜,各區(qū)縣之間的移民雜居、文化交流會引起語言的相互接觸,它們既互相融合又彼此吸收?,F(xiàn)以安康方言中直系親屬稱謂詞為例談談稱謂詞在各區(qū)縣的使用特點。安康方言稱謂詞中僅直系親屬稱謂就有數(shù)十種,盡管很多稱謂詞已無從考證,但其過去或現(xiàn)在都真實存在,甚至很多稱謂詞一直沿用至今,如表3所示。
表3 安康方言直系親屬稱謂匯總
據(jù)統(tǒng)計,以上就是安康各區(qū)縣涉及到的父母親及丈夫、妻子的所有稱謂詞,文體及感情色彩不一?,F(xiàn)將以上所提到的父母親及丈夫妻子稱謂詞在安康各區(qū)縣的使用情況做如下說明:
1.在漢陰縣、石泉縣,“老漢子、老漢兒、老娘子”這類稱謂詞的使用頻率非常高?!皾h”原本就有老爸的意思,加上一個“老”更顯得口語化;“娘”本指母親,可能與“老漢兒、老漢子”剛好對應,就產(chǎn)生了“老娘、老娘子”等稱呼。
2.在紫陽縣、漢濱區(qū)和平利縣,“達、大、牙、屋里”等稱謂詞用例非常廣泛。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牙”與前文提到的“伢子”有所區(qū)別?!把馈敝父赣H,“伢子”指小孩子?!按蟆笔恰暗钡乃鬃?,在各方言區(qū)可表多種意思,如爸爸、爺爺、大伯、奶奶或妹妹(湖北部分地區(qū))等等,但在安康方言中只表父親。
3.在旬陽縣、寧陜縣,“娃他大、娃他媽、掌柜的”等稱謂詞分布較廣,而以上沒有談到的稱謂詞如“叔叔、姨、嬸嬸”現(xiàn)今已非常少見。據(jù)說這類稱呼詞是源于封建迷信:一是家里一直生女兒,就會讓孩子喊父母為“叔叔、姨”,直到生了男孩才會改口;二是大人給孩子算生辰八字,若是孩子命里跟父母相沖或為避災避邪就會暫時改口,等滿十八歲以后再改口。但無論是因為哪種原因,封建迷信一說都不值得提倡。
而“子女”類稱謂相對而言種類較少,我們有兩點發(fā)現(xiàn):第一,表子女類的稱呼若不是直呼其名,所帶詞綴就都與小有關,如“碎、小、細、滿、幺”等,符合其“小”的身份,甚至沒有親屬關系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第二,個別稱謂詞不分男女,如“娃、花花子、滿滿、滿娃、幺兒、碎娃”等,男女都可用此稱呼。
這些稱謂詞除現(xiàn)存基本稱謂(與普通話保持一致或詞典收錄)之外,很多都只出現(xiàn)在年長者的口語中。從方言傳承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利的,隨著各地區(qū)與外界接觸越來越頻繁,含有當?shù)靥厣恼Z料逐漸減少甚至消失;從普通話的普及上來看無疑是有利的,若是各地區(qū)始終保留各自獨有的一套語言,不僅影響人與人的交往,也嚴重阻礙了社會前進的腳步。
安康各區(qū)縣雖然基本溝通不成問題,但若仔細區(qū)分內部差異還是比較大的,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點:
明清時期因自然災害或戰(zhàn)爭引起大批移民涌入安康各區(qū)縣,據(jù)《三省邊防備覽·策略》載,川陜境大巴山地“土著之民,十無一二,湖廣客籍有五分,廣東、安徽、江西各省約有三四分,五方雜處,無族姓之連綴,無禮數(shù)之防維”。據(jù)此,大巴山地區(qū)湖廣籍移民約占總人口的50%,廣東、安徽、江西各省約占30~40%,土著居民僅有10%~20%。由此而論,大巴山區(qū)外來移民占總人口的比重高達80%~90%。盡管時過境遷,安康地區(qū)現(xiàn)今因為移民而定居的人口也不在少數(shù),因此在語言上與安康本土方言互相影響。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安康方言受到各地方言不同程度的影響,紫陽縣、平利縣、漢陰縣、石泉縣、嵐皋縣都與西南官話區(qū)不同位置交界,加之人口遷移受湖廣粵方言的影響;白河縣臨近湖北十堰,語音偏向于鄂方言;其他地區(qū)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贛閩粵方言的影響,只是已經(jīng)不是純正的贛閩粵方言了。因此,各區(qū)縣方言的語音、詞匯都不同程度地與安康方言相互交融,一部分發(fā)音已經(jīng)被安康本土方言同化了。
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融合,也是形成漢語方言的因素之一。安康地區(qū)共有回、滿、苗、壯、白等24個少數(shù)民族,其與漢族的往來日益密切,涉及到婚姻、生活、商業(yè)往來等各個方面,語言自然早已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如漢濱區(qū)、漢陰縣稱呼母親為“阿吉”,在苗族地區(qū)就有稱呼父親為“吉”的用法。
由此來看,安康方言處于一個混合區(qū)。盡管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人情已經(jīng)逐漸被同化,但還是保留著各自的特色,而語言往往是最為迅速和直觀的表現(xiàn),稱謂詞只是其中一個細小的分支。
語言是社會發(fā)展的反映,安康稱謂詞系統(tǒng)紛繁復雜,同一個對象可以有多種稱呼方式,同一種稱呼方式在不同的環(huán)境可表不同對象。之所以如此,安康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形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有其他方言區(qū)的影響;經(jīng)濟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也把這些稱謂詞往前推進了一大步,比如“大、阿巴、嬤嬤、美、老漢頭子、掌柜的、掌柜娘子”這類詞以后將會很少見,孩子名字里或許也不多見動物類名稱了,若干年以后這些稱謂詞也會逐漸走上由俗趨雅、由繁到簡的道路,最后相互同化,因為方言親屬稱謂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變化也是必然結果。
本文只是對安康方言親屬稱謂詞做了初步統(tǒng)計分析,很多詞根或稱謂并未深究其理據(jù);在對親屬稱謂進行調查時,筆者以縣為單位進行統(tǒng)計,但其實安康各區(qū)縣下面的鄉(xiāng)鎮(zhèn)之間依然存在差異,鄉(xiāng)鎮(zhèn)里的使用情況不能代替整個區(qū)縣,因此調查范圍應該再具體些,以便更真實的反映各區(qū)縣的實際使用情況;稱謂詞結構中還有聯(lián)合式一類沒有提及,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大類,可單獨加以分析探討。接下來,筆者會繼續(xù)關注安康方言稱謂詞,對其做詳盡描寫,也希望有更多學者關注安康方言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