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如果身在學校、卻心在商場或心在官場,在金錢、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當不好老師的。
腐敗是不是僅限于權力部門、公權人員?顯然不是。
許多家長都有一種痛:現(xiàn)在要想讓孩子多學點東西,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這個代價,當然是指物質(zhì)的。而它的承載體,便是那些冠以“人民”二字的教師。教師也有腐敗者,盡管是少數(shù)。
近期召開的全國人代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的張志勇建議將公辦中小學教師納入監(jiān)察法監(jiān)察范圍,防范、懲治教育腐敗。一個教育官員提出要把自己系統(tǒng)內(nèi)的成員作為監(jiān)察對象,可見教師腐敗問題已不是“小事”了。
張志勇列舉了具體行為加以陳述:一是在校外培訓機構兼職獲得報酬的行為;二是組織學生補課,收取報酬的行為;三是向?qū)W生推銷教輔材料、圖書報刊、電子產(chǎn)品,獲得經(jīng)銷商回扣的行為;四是收受學生財物、禮金、有價證券的行為;五是組織學生到校外參加培訓班學習,參加研學旅行等校外教育活動,取得舉辦者回扣的行為,等等。
張志勇是了解“下情”,接地氣的。他所列舉的五種現(xiàn)象,基本概括了目前在教育系統(tǒng)和少數(shù)“不檢點”教師身上的“斑斑劣跡”,可以說一針見血,直指死穴。
這些年,隨著第二代獨生子女入學和一些家長重視對學校的選擇,教師無疑成了“香餑餑”。最典型的是,每到教師節(jié)、傳統(tǒng)的春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給老師送禮成了許多家長的重要任務和負擔。以前,一束鮮花,一張賀卡,一本掛歷或許就足以表達心意。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師的“胃口”變得越來越大。那些“象征”性的表示早已被“不屑一顧”或者“嗤之以鼻”,替代的是物質(zhì)性更鮮明的各式禮品禮金,甚至是名包名表。這些利益饋送,在有些人看來是“心甘情愿”,不過是正常的“人情往來”,拿者心安理得,壓根沒有什么“內(nèi)疚”感,更不要說“負罪”之痛了。但實際呢?
朋友的孩子今年考大學,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本來不想再上補習班,但周圍的同學幾乎都在上,擔心不吃“小灶”營養(yǎng)不良,只好也找老師補習。其實這位老師就是本校的老師,白天給學生上課,課余時間再“發(fā)揮余熱”另起爐灶。所教的內(nèi)容跟白天課堂的差不多,不同的是白天有些東西“欲言又止”,而到了補習班卻“一瀉千里”。這種“留一手”的手段,實際是公開“秘密”,被一些教師運用得得心應手。讓學生和家長紛紛解開荷包,以求弄個“明白”。
沒知識可怕,有知識更可怕。有些老師的所作所為,讓人感到心寒、生畏。
現(xiàn)在輔導班鋪天蓋地,從小學就開始,一直到高三。名目繁多,五花八門。但無論花樣如何,最不能缺的就一個字:錢。一次輔導上百元錢的報酬早已經(jīng)是過去式,幾百元,甚至上千元錢的大有市場。誘人的票子,悄然無聲地裝進了一些所謂“名師”的腰包。來的如此容易、簡單。比之那些站在三尺講臺兢兢業(yè)業(yè)、本本分分的老師,可謂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為此有人叫屈:工作之余多出些力有何妨?出力可嘉,如果是義務,不僅容許而且要鼓掌激勵。過去多少老師在辦公室甚至在家里為學生補課,卻沒涉及一絲物質(zhì)利益。這是責任使然,是師德所賦。而現(xiàn)在是有償服務,性質(zhì)大不一樣。公辦中小學教師是國家公職人員。最近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對此作了明確定位。
既然是國家公職人員,就要按照規(guī)矩辦事。不該干的不能干,不該得的不能得。就像公權人員,業(yè)余時間幫人出謀劃策,跑項目拉關系,額外撈點“外快”??瓷先ナ枪ぷ髦獾摹柏暙I”,實質(zhì)是利用工作之便謀取利益。教師也是如此。規(guī)定課堂上應該教會的知識,如果拿到課外來當成商品出賣,自然與教師的公德和職責背道而馳。教育陣地應該是一塊凈土,這是人們的期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教師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如果身在學校、卻心在商場或心在官場,在金錢、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是當不好老師的。
師者,人之模范也。一舉一動都應該對得起這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