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慧
【摘 要】智障學生的教學方法與模式與普通學生的教學方法并不相同,由于智障學生之間的不同點較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較大,老師無法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另外由于我國的智障學校中各個班級智障學生的智障程度并不相同,這樣就會造成老師在對學生進行管理與教學的過程中出現(xiàn)較多的困難,即使老師對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較長時間的訓練,也很難促進學生對學習生活的適應,無法正常進行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中重度智障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不能中斷對其正常生活的訓練。本文旨在針對中重度智障學生良好課間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進行論述與分析,主要通過對不良課間行為形成的原因分析與如何解決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中重度智障學生;良好課間行為;習慣養(yǎng)成
一、不良課間行為習慣形成的原因
(一)教師方面
在對智障學生進行教學管理的過程中,有部分的教師在教學管理中經(jīng)常忽略掉對班級與學生進行常規(guī)管理,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遵守課堂中的紀律與課堂規(guī)定,教師在后期的教學中就較難進行管理。由于中重度智障學生的特殊性,教師在管理與教學時對常規(guī)管理不夠重視,只能造成課堂紀律混亂,并且也無法促成學生培養(yǎng)出好的行為習慣。另外一種原因就是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不夠嚴謹,對學生的教學與管理不負責任。
(二)學生方面
中重度智障學生與普通學生依然存在著較大程度上的差異,由于中重度智障學生在大腦功能的發(fā)育不夠完全,并存在著一定的障礙,所以在自我意識方面比較落后,在心理特點中與正常學生并不相同,智障學生不善與同學老師家長交流,行為意識與活動能力都比較欠缺[1]。另外中重度智障學生的情緒不夠穩(wěn)定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且伴隨著一些心理疾病例如焦慮、抑郁、易怒等癥狀,學生的這些情況都無法有效地培養(yǎng)出良好的可見行為習慣。
(三)家長方面
在家長方面,由于一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與其他的孩子不同,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特殊,在對孩子的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過度的寵溺百依百順,這樣就忽視了對孩子教育與性格方面的培養(yǎng),極大程度的造成學生在生活中沒有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生活習慣,外加學生自身的缺陷就大大促進了學生不良習慣養(yǎng)成。智障學生總要走出家長的懷抱,走向社會,但是家長的這種培養(yǎng)模式并不適合學生的獨立生活,并且無法讓學生在學校中適應學校教師的管理模式,給教師的管理造成極大的困難。
二、促進良好課間行為習慣形成有效的形式
(一)給學生提出課間具體、明確的要求
智障學生雖然在智力與思想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但是對于教師長時間的重復講解的一些事情還是可以理解與記住的,教師應該對于智障學生提出要求,并不斷的將要求提出與解釋,讓智障學生對老師所提出的要求做到簡單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應該有著充分的耐心,給學生進行制定各個事情的要求并且充分的講解,讓學生明確的理解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并指導按照老師的要求做能夠得到什么好處,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會得到什么回饋。這樣就能夠讓智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的培養(yǎng)良好的課間行為習慣。
(二)帶動任課教師、養(yǎng)抓共管
由于智障學生并不同于普通學生,智障學生的思想并不全面,性格反差相對普通學生要強烈,例如有的學生行為刻板,對任何事情都不能夠提起興趣,還有的學生比較多動,沒有安全意識經(jīng)常亂動擾亂課堂秩序。所以教師在每個課間都應該對智障學生進行監(jiān)管,并將任課老師與生活老師以及班主任之間都進行充分的聯(lián)系,將智障學生在課上課下所有的習慣都進行記錄,將學生的不良習慣盡早發(fā)現(xiàn)盡早治理。另外促進任課老師的責任程度,將任課老師與生活老師充分的聯(lián)系共同管理,充分提高學生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改變陋習。
(三)聯(lián)系家長,促進養(yǎng)成教育
智障學生總要走出家長的懷抱,走向社會,但是家長的這種培養(yǎng)模式并不適合學生的獨立生活,無法讓學生在學校中適應學校教師的管理模式,給教師的管理造成極大的困難[2]。但是學生對于家長有著較強的依賴心理,所以在學生的任何教育階段,都不能夠離開家長的幫助,學校應該促進老師與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讓家長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管理,學生在學校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后,應該有家長幫助增強對良好行為習慣的鞏固,防止行為習慣退化以及更多陋習的養(yǎng)成。
(四)以身作則,引領養(yǎng)成教育
在對智障學生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樹立起榜樣的作用,以身作則在學生面前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學生處于對老師的敬佩心理,能夠?qū)W習老師的行為習慣,促進自身行為習慣的更好養(yǎng)成。老師在教課過程中配合有關學生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與學生相同的行為習慣,這樣能夠更大程度的促進學生在課間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三、良好課間行為習慣形成的有效訓練方法
(一)情感體驗法
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較多的采用訓練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例如使用情感訓練方法,促進學生的課間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在情感訓練中讓學生明白什么事情能夠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明白各種問題所形成的原因[3]。讓學生能夠較為簡單的對自己做出評價,彌補自己的缺陷,在訓練結束后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適應社會,提高自己在良好課間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二)活動替代法
生活老師與班主任時刻時刻關注學生在不同時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并針對學生的興趣與特點合理的安排課間活動。并且應該根據(jù)學生年齡的大小以及興趣愛好的不同對活動的場地與活動的類型進行選擇,這樣能夠讓中重度智障學生在課間充分的發(fā)揮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進行不同的游戲與活動來對學生的行為與頭腦進行矯正,并能夠有效地促進良好課間行為習慣養(yǎng)成。
四、總結
希望本文中的論述能夠有效地促進在中重度智障學生良好課間行為的養(yǎng)成,并且能夠通過本文中的論述改變傳統(tǒng)智障學校對智障學生的教學模式,讓智障學生能夠像普通學生一樣在課堂中學習,在生活中自理,在游戲中歡笑。同時也希望本文中的論述能夠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與應用,能夠真正的將本文中所提出的意見與策略應用到對智障學生的教學當中去,真正的落實對中重度智障學生良好課間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小雕.中重度智障新生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實踐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4):51-52.
[2]周雪峰.積極行為支持在中重度智障班級管理中的實踐探索[J].文教資料,2017,(12):134-135,192.
[3]董奇.中重度智障學生職業(yè)潛能測試與開發(fā)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職教論壇,2010,(3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