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耀文
“如果心情不好,就來一份甜品!”毫不夸張地說,甜食根本是女孩們的最佳伙伴,心情好或不好時都可以吃甜食,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心情更好。然而最近卻有研究發(fā)現,常吃甜食者反而容易出現“憂郁”的癥狀,這種說法顯然和過去大家的觀念大相徑庭。關于甜食,我們所不知道的“憂郁風險”究竟有多大?你今天超標了嗎?
芒果千層酥、抹茶冰激凌、牛奶巧克力……對于甜食,很多人都難以抗拒。許多女孩更是把甜食當成宣泄情緒的出口,在壓力過大或是生理期間,吃上一點兒巧克力絕對是她們最向往的事。
大多甜品都擁有或美麗或可愛的外表,光是看“顏值”,就讓人忍不住想要一口吃掉。但研究結果卻搖醒了我們關于這份“愉悅”的幻想——長期來看,吃甜食只會讓我們皺眉,而不是微笑。一項新的研究表示,若果糖攝取過多,會影響青少年的腦部,造成憂郁及焦慮的情況。研究人員指出,造成青少年焦慮或憂郁的情形,是由于果糖改變了大腦對于壓力的應對方式,尤其處在發(fā)育階段的青少年最容易被影響。
很多人都會有同感,每每心情低落時,就會不自覺地產生想吃甜食的想法,這究竟是為什么呢?研究發(fā)現,甜食中的甜味能夠激活大腦中的獎賞系統(tǒng),釋放一種神經遞質——多巴胺,從而讓我們產生愉悅感,并成為習慣,最終導致機體對含糖食物出現渴望和成癮效應。
多巴胺在大腦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指導著我們對環(huán)境中事物的注意力,比如一些美味的食物就和機體的獎賞感直接相關,當機體期待愉悅的感覺時,大腦中多巴胺系統(tǒng)就會被激活。這也就意味著,當我們并不饑餓的時候,機體對蛋糕和巧克力的關注就會喚起我們的欲望,會誘發(fā)我們對糖類的渴求。
就這樣,在大腦的獎賞機制下,我們只要吃甜食就會產生一種快感——咀嚼有助于舒緩緊張情緒;重口味(甜)能刺激食欲,讓我們感覺心情愉悅;碳水化合物則迅速讓血糖上升,血糖上升后我們會變得更加有“滿足感”。然而這所有的“理由”,都不足以成為對甜食大快朵頤的“借口”。無可厚非,糖在人類生命活動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為機體的生命活動、生長發(fā)育提供必需的能量,也參與機體的代謝活動和物質的合成。但如果毫無節(jié)制地吃甜食,就會為我們帶來“甜蜜的負擔”。
戒糖不容易,想要拒絕隨手可得的甜食,或許可以從一頓飽含蛋白質的早餐開始。早晨攝入蛋白質,可減少對糖類食物的渴望。究竟應該怎樣“吃”才更健康?
日常攝入的主食(米、面、全谷物),含有的碳水化合物類型為淀粉及非淀粉多糖,是居民主要的膳食能量來源。WHO建議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控制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除了每天攝入適量的谷類食物,魚、肉、蛋、奶等蛋白質食物也可提供能量和營養(yǎng)。許多糖潛藏在食物中,吃起來甚至不會覺得甜。番茄醬、沙拉醬、意大利面醬,其中隱藏的糖分不僅讓你攝取過量,更會刺激食欲讓你吃得更多。
平常吃的糖果、巧克力、水果、飲料等,都含有甜味度較高的蔗糖、果糖和添加糖等。蔗糖和其他添加糖均為空白能量食物,不是基本食物,而且與肥胖、齲齒相關,因此應限制。
除了糖分,同時也要注意鹽分的攝取量,食鹽攝入過多可增加高血壓發(fā)生的風險。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人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烹調時應盡可能少放調味品。
一些加工食品雖然吃起來沒有咸味,但在加工過程中添加了食鹽,如面條、面包等;雞精、味精等含鈉量較高,應特別注意。某些腌制食品和預包裝食品屬于高鹽食品。因此,少買高鹽食品,少吃腌制食品才是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