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習(xí)近平主席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理念,我國人民的民族認同感顯著增強,發(fā)展中國自己的文化軟實力,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成語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是了解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翻譯作為連接兩種文化的橋梁,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由于中國文化與英語國家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中國成語的英譯須考慮到中英兩國的文化因素,本文在食人主義翻譯理論的視角下分析中國成語的英譯。
【關(guān)鍵詞】 食人主義 中國成語 英譯
一、引言
隨著習(xí)近平主席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理念,我國人民的民族認同感顯著增強,發(fā)展中國自己的文化軟實力,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成語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是了解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翻譯作為連接兩種文化的橋梁,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由于中國文化與英語國家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中國成語的英譯須考慮到中英兩國的文化因素,本文在食人主義翻譯理論的視角下分析中國成語的英譯。
二、食人主義翻譯理論
1554 年,巴西某部落一次食人儀式上,人們吞食了葡萄牙傳教士,食人族進入人們的視野。在巴西,食人族吞食的人一般具有如下特征:身體強壯、有權(quán)有勢、受人尊敬和能夠通神,據(jù)說這樣能將被吞食者的力量和能力轉(zhuǎn)移到吞食者身上。
1928年,巴西人索薩·安德拉德發(fā)表《食人主義宣言》;1963年,坎波斯兄弟發(fā)表《作為創(chuàng)造與批評》;在這些學(xué)者的共同努力下,食人主義翻譯思想逐漸進入翻譯領(lǐng)域,成為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的一部分,被越來越多的學(xué)者研究。
坎波斯兄弟認為翻譯的過程包括四種行為:獲取力量的行為、滋養(yǎng)行為、積極行為和輸血行為。翻譯前,譯者要像食人族一樣,“吞噬”源語,充分咀嚼,消化源文本的內(nèi)容,在充分理解源文本的基礎(chǔ)上,從源文本中汲取能量,吸收有用的信息,同時還需根據(jù)譯者的翻譯目的完善譯文。[1]
三、中國成語的特點及來源
因為成語是約定俗成、由來已久的語言,字?jǐn)?shù)相對固定,一般不能隨意改變,在使用中除了本身意義,大多具有引申意義,不能斷章取義,所以成語具有形式固定和意義完整的特點。成語一般源于我國古代傳說、寓言故事、歷史事件、古代文章中的句子和老百姓使用的四字詞語等,如:愚公移山、刻舟求劍、狐假虎威、咬文嚼字等。
四、基于“食人主義”探討成語的英譯
本部分基于食人主義翻譯理論,探討中國成語英譯過程中四種行為是如何產(chǎn)生的。
1.ST:害群之馬
TT:a black goat
分析:首先需要充分咀嚼源文,獲取源文中的能量,充分理解該成語在漢語中所表達的含義;該成語意思為危害馬群的劣馬,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其次需要汲取源文本中的有用信息,分析翻譯中的難點;中國人對于這個成語很熟悉,雖然在中國“馬”也是一個積極的意象,但在這個成語中為消極的、貶義的,該成語中的“馬”不是馬的總稱,而特指馬中的劣馬;在西方,馬是強壯的象征,西方會用“馬”象征一個人力大如牛,如果直接翻譯為“horse”,目的語讀者第一次接觸該成語,不知道它是貶義還是褒義,因此會自然而然認為這里的“馬”與他們通常表達的意思相同,具有積極的意義,實則為貶義詞。最后積極地完善譯文,為譯文輸血,使譯入語讀者更好地理解這個成語;因此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結(jié)合西方的文化,選擇西方人熟悉的意象,西方文化中,通常將山羊“goat”與罪、惡、壞和好色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可將該成語譯為“a black goat”,更易于西方人接受。
2.ST:愛屋及烏
TT: Love me, love my dog.
分析:翻譯前,需要充分理解這個成語,保證獲取信息的準(zhǔn)確性,獲取能量的有效性,這個成語字面意思為,喜歡一幢房間,也喜歡上房子上的烏鴉,引申為喜歡某人某物,也會喜歡其周圍的人或事物。接著分析原文,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譯文中的難點,用于初步形成譯文;該成語用于形容一個人喜歡的程度,涉及一個具體的意象“烏”,中文中“烏”指烏鴉,在中國文化中,烏鴉是一個不吉利的意象,烏鴉落在誰家,誰家就會倒霉,因此一般中國人都不會喜愛烏鴉,在這個成語中,因為喜愛某人或某物,而喜歡上自己厭惡的事物,這是一種不離不棄的真愛啊;西方人說話較直接,喜歡就是喜歡,討厭就是討厭,他們無法理解“喜歡上自己討厭的事物”,無法理解這種邏輯和感情,所以翻譯時需要考慮到他們的思維方式。通過前兩步能量的獲取和滋養(yǎng),最后積極地對譯文輸血,完善譯文,形成更為譯入語讀者所接受的譯文;這個成語的翻譯中,考慮到西方人比較直接的思維方式,我們選擇一個他們喜歡的意象,這個意象是他們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的動物,人類忠誠的伙伴——狗,因此用dog一詞代指原文中的烏鴉。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食人主義”翻譯理論對中國成語的英譯具有指導(dǎo)性作用,在翻譯實踐中,譯者可根據(jù)中國成語的特點采用歸化等相應(yīng)的策略來進行翻譯,讓中國成語走出國門,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化,從而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文化,吸引更多人學(xué)習(xí)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 郭磊.巴西食人主義翻譯理論——以龐德對中國古詩的翻譯為例[J].天水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3,33(01):134-137.
[2] 劉福芹. 《三國演義》中成語翻譯方法與技巧探析[A]. .外語教育與翻譯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究(第七卷)[C].:,2018:4.
[3] 潘學(xué)權(quán):無聲的另一面:食人主義與翻譯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3,(4):46-49.
作者簡介:雷媛媛(1992—),女,漢族,甘肅,西北師范大學(xué)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