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摘 要】 皇帝是中國古代最高統(tǒng)治者的象征,集國家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諸多權利于一身,因此皇帝關系著一個國家的命運,而由此更重要的是皇權傳承情況,直接關系到王朝的興衰。以滿族統(tǒng)治者建立的清朝,由于處于世界資本主義產(chǎn)生發(fā)展的世界大變局之中,處于一個相對特殊的時期,因此清朝皇帝的繼承制度也和其他王朝有諸多不同之處。其中,在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后,實施秘密建儲制度,則更為首創(chuàng)。
【關鍵詞】 皇位 繼承 推選 秘密建儲
皇帝是中國古代最高統(tǒng)治者的象征,集國家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諸多權利于一身,因此皇帝關系著一個國家的命運,而由此更重要的是皇權傳承情況,直接關系到王朝的興衰。從兩漢時期開始,歷代以漢族建立的王朝,基本上都實施了以宗法制為基礎的嫡長子皇位繼承制度。盡管嫡長子皇位繼承制度存在著種種弊端,但他在避免諸子爭立、骨肉相殘,在維護政局穩(wěn)定、國家安定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一.清朝皇位繼承制度形式
清朝是中國古代最后一個封建大一統(tǒng)的中央王朝,也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此前中國已存在一千余年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已臻于完善,中國封建歷朝歷代的經(jīng)驗教訓也可以說在清朝得到了較好的借鑒與總結,其中就包括了皇位繼承制度。然而由于清朝其自身是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為主體建立的封建大一統(tǒng)王朝,加之其又處于一個相對特殊的歷史時期---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蒸蒸日上,清朝統(tǒng)治者又不得不面臨著諸多現(xiàn)實問題,因此又采取了與歷朝歷代相比不同的地方,其中也包括皇位繼承制度。
在清朝的歷史上,先后有4種不同的皇位繼承形式,即汗位推選制、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秘密建儲制和懿旨確立嗣君。這4種不同的繼承形式代表著4種不同類型的的權力傳承模式,由此可見清朝皇位繼承制度有其復雜性、多樣性等特點,這是其他王朝所不能企及的。
汗位推選制,這是清朝的第一種皇位繼承形式。從它的正式確立與廢止共存在了21年,在清朝先后4種繼承形態(tài)中最為短暫。實質(zhì)上,汗位推選制是后金女真族轉(zhuǎn)變?yōu)榍宄瘽M族所必經(jīng)的歷史道路的必然產(chǎn)物,也只有汗位推選制能體現(xiàn)女真族政治、文化特點。這一繼承制度的確立與努爾哈赤確立繼承人的失敗有必然的聯(lián)系。努爾哈赤曾兩度選擇權力繼承人,一次為褚英、一次為代善均已失敗告終,這迫使努爾哈赤不得不改變權力繼承方法,可以說努爾哈赤晚年最為糾結一件事就是選擇繼承人,而最后努爾哈赤采用了“八王”共治國政制度,也就是“八王”以集體決策的方式推選新汗,實行汗位推選制。實行汗位推選制在當時剛剛興起的后金來說有利于政局的鞏固與穩(wěn)定,八王彼此之間也互相牽制、互相監(jiān)督,盡管汗位權力削弱,但在當時情況下仍不失為一種好的繼承形式。
嫡長子皇位繼承制,這是清朝繼承的第二種形式,它是皇權的加強、滿漢文化交融下的產(chǎn)物。隨著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汗權開始向皇權發(fā)展,1644年順治帝定鼎北京皇權進一步集中與強化,這使得清朝皇位繼承制度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其標志性事件是康熙十四(1675年)年實施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此制雖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被廢止,但在當時來說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滴踉鴥闪蓮U皇太子允礽,這是清朝實施嫡長子皇位繼承制中最引人矚目的事情,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空前絕后的事情。從此也可看出,康熙帝也和努爾哈赤一樣存在著立儲的難題。對于康熙帝兩立兩廢具體原因、過程不再敘述,不過從中可以看出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的改變已屬必然??滴跷迨荒辏?712年)嫡長子皇位繼承制被廢止后,康熙隨后擬定,實施秘密建儲計劃,此舉為雍正、乾隆二帝創(chuàng)建秘密建儲制度,積累了重要的經(jīng)驗。
秘密建儲制,這是清朝皇位繼承的第三種形式,也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唯清朝統(tǒng)治者所獨有的一種皇位繼承形式。實行此制者有雍、乾、嘉、道四帝,歷時128年,占據(jù)了清朝大部分歷史。在清朝歷史上此制也尤為突出,故下文作專門論述。
懿旨確立嗣君,這是清朝的最后一種繼承形式。由于客觀原因從咸豐朝開始秘密立儲制度被迫廢止,除去末代皇帝溥儀宣統(tǒng)的3年外,咸、同、光三朝嗣君的決定由當時清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慈禧太后所掌握。不同的是,慈禧考慮嗣君人選的出發(fā)點不在于權力的銜接是否恰當、繼承人是否有能力繼承,而在于慈禧自身權力的分配。因此與前三種相比,此種皇位繼承制度僅僅出于慈禧一人權力欲望,帶有強烈的主觀主義色彩,具有很強烈的專斷性與隨意性,這種形式的存在出現(xiàn)在慈禧所掌握的的47年朝政之中,也正是中國步入近代,皇權逐漸衰萎的時期。
二.清朝秘密建儲制度的歷史作用
秘密建儲制度從康熙帝計劃時算起,前后共經(jīng)歷5朝,總計130余年,前后共有五位皇帝即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都采用秘密建儲方式解決皇位繼承問題,占清朝入關皇帝總數(shù)的二分之一。如果慈禧太后、恭親王奕不發(fā)動祺祥政變,秘密建儲制度存在的時間可能更加長久。秘密建儲制度從雍正皇帝起秘密建儲,乾隆四十三年秘密建儲制度正式確立從此對清朝皇帝繼承產(chǎn)生持久且深遠的影響。
秘密建儲制度的產(chǎn)生、發(fā)展、確立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緊密相連,尤其是在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主義空前強化。特別是軍機處的設立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fā)展達到了頂峰,這在政治上的要求就是皇帝大權獨攬,在權力的分配上沒有任何挾制,而秘密建儲制度就是專制主義的體現(xiàn)之一。立儲大事關乎國家之命運,王朝之興衰,中國歷代王朝皇帝大多對立儲之事不敢獨斷專行,詳聽各權臣的意見,其主要原因一方面為了選賢,而最重要的一方面則是皇權的大小,唯獨清朝皇帝全權負責繼承人的選擇。
因此秘密建儲制度的確立與皇權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同時它也是清朝關于秘密建儲制度的一次成功的創(chuàng)新。成功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秘密建儲制度由皇帝全權負責繼承人的選擇,比較徹底的排除了以往歷朝歷代中有外戚、后宮、宦官等干預或影響繼承人的因素,這樣有利于皇權的集中與鞏固;其次取消了嫡長子繼承制,秘密建儲制度使皇帝不在公開冊立繼承人選,使秘密建儲而無儲權,致使儲位與儲權相分離,既杜絕了皇儲矛盾與儲位之爭,又比較成功解決“國本”問題;第三秘密建儲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穩(wěn)定,杜絕了如康熙晚年所呈現(xiàn)的諸子骨肉相殘的情況,也避免了大臣與諸子之間結黨營私的可能性;最后皇帝改變了立嫡立長的標準,使選儲的范圍擴大,避免了將國家權力交予無能之輩,甚至是癡傻之輩的手里,秘密建儲可以使皇帝選儲對國家更有力的人選。
總之,秘密建儲制度,為已經(jīng)到了晚期的中國封建王朝提供了一種權力傳承與銜接的新模式。中止儲權,皇帝獨自掌握儲君的權力,秘密培養(yǎng),不公開冊立等等做法,在中國皇權發(fā)展史上都史無前例,秘密建儲制度也在皇權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為中國封建王朝留下了最后一筆濃墨重彩。
三.關于皇位繼承制度的弊端
皇位繼承制度作為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對古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力都是極其巨大的。盡管皇位繼承制度的存在方式多種多樣,但都遵循“家天下”這一根本原則,更重要的是其本質(zhì)屬性則為封建社會,這就注定了即使更好的皇位繼承制度也擺脫不了封建社會主義的桎梏,因此也就根本不存在今日所稱的民主。
回顧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可以看到,皇位之爭,儲位之奪,不是某一朝代的特有現(xiàn)象,而是封建專制主義的必然產(chǎn)物。由于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多數(shù)皇子覬覦皇權,追求儲位,因而立儲之爭,幾乎是擺在封建帝王面前一個難以處置的棘手問題。每當皇位交替的關鍵時刻,各種政治勢力就都趁機而起,陰謀策劃,制造事端,甚至引發(fā)全國性動亂。
此外皇帝所選定的儲君不一定都是德才兼?zhèn)?,除了少?shù)開國或守成之主富有韜略外,歷數(shù)世代的皇帝,大多為昏君庸主或暴君、幼童,造成政治黑暗,社會動亂。按照繼承的規(guī)定,只有皇帝最親近的血親才有繼登皇位的資格,而這些所謂皇親國戚幾乎都生于官闈之中,自幼習慣于驕奢淫逸,對社會和民生休戚一無所知,對兵韜政略更是一竅不通,讓這樣的人擔任一國之君,實在是對國家的統(tǒng)治和管理毫無益處,反而容易使外戚、宦官、權臣乘機而入,把持朝政,禍國殃民。
皇位繼承這種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者的利益,使后代可以萬世永享專制統(tǒng)治。雖然清朝皇位繼承制度在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制度發(fā)展史上獨樹一幟,具有一定開創(chuàng)性,然而其終極目的,是延續(xù)已經(jīng)腐朽、沒落的中國皇帝制度,維護并促進清朝皇帝的絕對專權,所以它又是保守、落后的最高權力傳承制度。正是專權統(tǒng)治,以及其他原因,嚴重地阻礙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社會轉(zhuǎn)型,致使中國進一步落后于西方,造成鴉片戰(zhàn)爭后中華民族長時期的深重災難。
因此,對于皇位繼承制度作為封建社會的產(chǎn)物,必然被現(xiàn)代社會民主、法治所取代,這正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而了解古代皇帝繼承制度對今天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也有及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珍.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 [M].北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2] 王小路. 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制度初探 [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5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