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芹
摘 要: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留下了無數的歷史文物建筑,歷史文物建筑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將其傳承和發(fā)揚光大是全人類共同的歷史責任,防火是第一要任,因此研究與探討文物建筑消防問題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本文結合引起文物建筑大火的原因,針對具體現狀并結合現實工作情況對文物建筑的防火問題提出了幾點想法和具體的對策。
關鍵詞:文物建筑 消防 安全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6-0-01
一、引起文物建筑大火的原因
眾多的古建筑在火災面前何以如此脆弱,動輒被“火燒連營”呢?據有關專家對20世紀50年代以來古建筑火災案例的分析,其中人為因素占76.8%,非人為因素占11%;因管理原因導致的火災占31.7%,因使用問題導致的火災占45.1%;能夠及時發(fā)現撲救的占7.3%。調查發(fā)現:80%以上的古建筑火災均由小火引起,理論上應是能夠被發(fā)現并撲滅的,而之所以釀成重大災難事故,除了人們消防意識的淡薄和管理松懈外,消防設施落后、設備設置不到位,是造成火災擴大的重要原因。
1.人們消防安全意識淡薄
火災是世界各國人民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災難性問題,俗話說:“水火無情”。一些使用部門由于為了追逐眼前經濟利益而忽視了文物建筑消防的安全管理。部分文物建筑都存在著電線私拉亂接,室內存放著可燃物品,用火用電不規(guī)范等現象。很多歷史文物建筑的周圍都與大量的居民區(qū)或者商業(yè)服務場所相毗鄰,用火用電更是難以管理,甚至有些歷史文物建筑存在著過度開發(fā),在歷史文物建筑里面還設置餐廳、旅社、酒吧火鍋等地,存在著大量火災危險因素,從而嚴重影響了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一旦失火,火燒連營。2014年1月11日,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發(fā)生火災,有1300年歷史的古城核心區(qū)變成廢墟,燒毀242棟房屋,古城歷史風貌嚴重破壞,財產損失上億,教訓是深刻的。加強消防安全教育,提高人們消防安全意識是必要的。
2. 歷史文物建筑物耐火等級低
我國大量古建筑毀滅無存的歷史事實證明,火災是古建筑的大敵。尤其對于木結構的建筑,其帶來的危害是毀滅性的。我國的歷史文物建筑以木結構或磚木結構為主,比如說塔,寺廟等等,這些都屬于三、四級的耐火等級,有很大的火災危險性,那些建筑物內的火災荷載遠遠的高于現在國家標準所規(guī)定的火災負荷量。這是歷史和客觀原因存在的。另外建筑室內易燃物品多,防雷等級低,火災荷載大。如開平碉樓建筑部分建筑是磚木結構,存在火災隱患;碉樓內布置了木床、木質桌椅、紙張、纖維織布等可燃、易燃物大大增加了火災荷載部分;碉樓處于曠野中,缺乏有效的防雷設施,易受到雷火侵害。同時大部分文物建筑防火間距不足。
3.文物建筑缺乏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消滅火管理系統
國內許多文物建筑已開發(fā)為旅游景點,游客眾多,容易造成人為的火災隱患,由于缺乏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且消防控制室內無火災報警集中管理系統,對火災無預警和防控機制,容易造成“小火亡人”的火災事故。2014年7月28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波老外灘天主教堂發(fā)生火災,教堂設施嚴重燒毀等等案例,證明文物建筑缺少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消滅火設施,第一時間發(fā)現險情,把火苗在短時間撲滅。
二、提升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的對策
1.大力提升人民群眾對建筑文物消防安全的意識
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保護文物安全是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責任我們須自覺承擔起文物建筑防火工作的責任與義務,更多的學習和掌握消防知識,制定各文物建筑安全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經常開展文物消防安全隱患排查,發(fā)現問題及時整改。積極參與文物建筑消防工作,使社會形成“人人關心消防、處處注意防火”的群防群治的局面,從根本上減少或避免文物建筑火災事故的發(fā)生,保護我國歷史文化建筑的完整性。
2.加大對文物建筑的保護,降低火災負荷
鑒于文物建筑及室內財物有其固有的特殊性,根據國家文物局《文物建筑防火設計導則(試行)》要求,嚴格對古文物建筑內火源、電源以及各種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古文物建筑內的用火、照明用電、以及香火爐的設置都應該必須符合防火的安全規(guī)定,嚴禁使用液化石油氣及煤氣管道。特別注意的是在重點要害場合,要在顯眼處設置“禁止煙火”的標志。古文物建筑內應用小功率燈泡去代替蠟燭,若涉及到燒香和焚紙就應在室外得避風處進行,一定要設置專門的香爐。嚴格的去執(zhí)行電氣安全技術規(guī)程。古文物建筑還應安裝防雷裝置,貫徹落實防雷措施。對于文物建筑內所懸掛的毛、麻等棉紡織品一定要進行防火阻火處理。對已建的柱、梁、枋、檀、椽和樓板等主要的木質構件,在木材的表面涂刷或噴涂防火涂料,形成一層保護性的阻火膜,以降低木材表面燃燒性能,阻滯火災迅速蔓延;在古建筑圍墻外20米范圍內不允許堆積落葉和生長荒草。
3.加強消防管理,提高消防技術水平
鑒于上述消防存在客觀問題,在文物建筑范圍內應設計和嚴密布置消防供水系統,要充分的利用人工水井、天然水源和市政水源逐去解決消防的給水;科學設置室外消火栓,規(guī)范配置滅火器,還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滅火設施。目前建立智慧消防管理系統是必要的,其具有無線傳輸距離遠、覆蓋范圍廣、系統穩(wěn)定,無需打孔、開槽、布線等優(yōu)點,不破壞建筑本體和建筑內的文物,能夠在火災發(fā)生的陰燃階段(未產生明火時)實現火災預警,即時通過手機app和集中管理平臺推送火災報警信息,及時通知相關防火責任人,即使責任人不在現場也能及時接到報警信息,進而組織有效的救援;同時系統在現場通過聲光報警通知就近人員及時發(fā)現并處理火情,將火情扼殺在萌芽階段,避免火勢蔓延,從而有效的實現火災預警和防控作用。
總而言之,古文物建筑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們必須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精神,通過不斷的努力,構建古文物建筑消防管理新機制,確保古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利在當代,功在千秋,讓神奇的神州文物古建筑煥發(fā)出更加耀人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張香萍.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探析[J].武警學院學報,2017,(10):39-41,46.
[2]陳丕龍.我國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探討[J].科技與創(chuàng)新,2017,(1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