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
每個教育焦慮的媽媽很可能教出一個焦慮的孩子,而孩子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修復,那么他為人父母后,仍會把焦慮的情緒帶給他的后代。現(xiàn)在很多家長的焦慮是有“家族遺傳史”的,如果父母自己仍然不注意改變自己的話,很可能將焦慮繼續(xù)“遺傳”下去。
王媽媽有一個問題讓人非常吃驚:她的孩子有一個壞習慣,如果考試考得不好就會發(fā)火、失眠,甚至有一次把考卷撕碎吃掉。不久前,她的孩子對她說:“我天天都很累,是不是死了就可以不要那么辛苦了?”這話觸動了王媽媽,開始反省自己。
王媽媽說:“過去,我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母每天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我身上。現(xiàn)在想起來,我成了我媽媽的化身,想的都是怎么讓孩子多學一點。有時候白天上班時,我也會一陣沉默,同事很奇怪,其實那時我正在想,前一晚給孩子講解的題目有沒有講清楚?!毙睦碜稍儙煴硎?,這就是典型的焦慮“家族遺傳”。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家長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都有自己成長的烙印。焦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能也有類似的代際傳遞。很多時候,父母是如何把我們撫養(yǎng)長大的,我們也會如何把孩子撫養(yǎng)長大。當代孩子的祖父母輩都經歷過動蕩的年代,祖父母輩是缺乏安全感的一代。缺乏安全感勢必會引起焦慮,而這種情緒同樣也會傳達給父母這一代。
尤其是母親,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來源。但當代的母親不僅面臨家庭育兒的壓力,還要應對工作壓力。如果母親對自己的工作并不那么滿意的話,那么就會更焦慮,希望孩子能比自己做得更好。
按照社會學和教育學的原理,在孩子2歲以前,母親的角色就是“奉獻”。根據科學家的觀察,孩子在1歲的時候就能夠讀懂母親的情緒了,而當母親童年沒有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又在成年后面臨各種競爭,就更加無法把穩(wěn)定的情緒傳給孩子。
心理咨詢師認為,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承載了父母很多的期望,知道父母很愛他們,也希望用成績回報父母。在學校里,孩子們需要面對高焦慮群體之一的老師,顯然無法獲得心理上的安寧。如果回到家,仍然面對父母的焦慮,那么,孩子就會整天生活在高競爭和高壓力的環(huán)境中,情緒很難有平復、改善的時間段。當負面的信號積壓得過多時,有些學生可能逃避,或沉迷游戲,或采用各種方式逃學,更極端的就是輕生。
面對這些,父母需要更加冷靜。對父母來說,每位家長都有糾正焦慮遺傳基因的機會。心理咨詢師認為,做父母的應知道他們應該劃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減少焦慮情緒,更少地把焦慮傳染給孩子。
盡管家長們常抱怨外部教育環(huán)境非常不理想,還是有大批的家庭在提前學習和大規(guī)模補課,就連孩子都主動提出要補課。但心理學家卻認為:“我們無力改變外部環(huán)境,唯一能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和孩子。家長應成為教育制度不足或缺陷的補償系統(tǒng),學校不關注的家長就要關注。對于大多數父母來說,在孩子上學前應建立孩子內心的強大,這樣,即便將來孩子遇到挫折,也能從容應對?!?/p>
小學階段的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感受,不強調成績,尤其是3年級以前。因為小學階段是為了讓孩子喜歡學習,習慣學校環(huán)境,增進孩子和同齡群體的相處能力。
而到了中學生階段,家長要關注孩子如何習得有效,提高效率。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遇到了問題,父母必須秉持首要原則不求助,不施助。父母應讓孩子知道:“我理解你會遇到很多問題,也允許你犯錯,只要你需要,我隨時會幫助你。但不會替你承擔責任?!逼浯尉褪切湃?、尊重和接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