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長征醫(yī)院感染科主任醫(yī)師、教授 繆曉輝
“洪水猛獸”常被用來形容某種兇險、危急和令人恐懼的事態(tài)。在不少人心目中,艾滋病就如同洪水猛獸。懼怕艾滋病、拒絕與艾滋病患者接觸、因擔憂被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而拒絕必要的侵入性治療等,都是常見的“恐艾”表現,但這些不過是常人的正常反應,還沒有到“癥”的地步。本文要描述的則是另一種已經達到病態(tài),甚至需要醫(yī)學干預的“恐艾癥”。
作為感染科醫(yī)生,本人也恐懼艾滋病,但我的恐懼另有緣由。不久前,筆者接診了一位在上海務工的20多歲小伙子,自稱“不明原因發(fā)熱”??丛\時體溫正常,沒有任何癥狀和體征,但言談中有明顯的焦慮情緒,多個檢查結果也無異常。在我診斷其為簡單的病毒感染時,小伙子突然插話:“繆醫(yī)生,我是不是得艾滋病了?還能活多久?”憑我的經驗,知道故事即將開始。于是小伙子敘述了半年前的一次誤入歧途的故事,以及隨后堅持不懈地查閱資料、不停地跑醫(yī)院、固執(zhí)地要求做各種檢查的經歷。他用30分鐘講完了他的故事,我則用我的專業(yè)知識和經驗,也花了半個小時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開導,似乎讓對方明白了他不是HIV感染者。一周之后,小伙子又掛了我的特需門診號,主訴“上次看病有點緊張,還有幾個問題要請教”,于是,我們又交流了三刻鐘,圍繞的話題則是:有沒有可能是HIV陰性的艾滋病。第二次送走他之后我長舒一口氣。然而,再時隔1周,在我的預約患者名單里又一次出現了他的名字,這一次,我崩潰了!我恐懼了!又是長時間的交流,又是推心置腹的解釋。不過,最終我不得不把他“推給”了上海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的艾滋病診治專家。
讀者諸君,這個故事聽起來很長,也很費勁,但我相信,你們已經明白,我接診的這位病人就是病態(tài),是嚴重的心理障礙,患了典型的“恐艾癥”。
艾滋病恐懼癥(恐艾癥),是一種對艾滋病的強烈恐懼,并伴隨焦慮、抑郁、強迫、疑病等多種心理癥狀和行為異常的心理障礙?;颊邞岩勺约焊腥玖税滩〔《?,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并有潔癖等強迫癥表現。
患“恐艾癥”的病人,通常有過高危性行為,男性多見,常常是在與暗娼發(fā)生哪怕一次性關系之后?;颊咭婚_始對自己的行為有自責和懊惱等心理,慢慢地,矛盾、負罪和羞恥感等逐漸加深,很難消除;他們又多在事后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大量艾滋病相關知識,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艾滋病的某些癥狀和體征與自身“對號入座”,并因此而反復就醫(yī)、反復檢測,一定要“證實”或“否定”自己體內HIV的存在。而在多次檢測HIV抗體和病毒基因為陰性之后,又不愿意相信檢測結果。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逐漸產生焦慮、煩躁和多疑等心理障礙,更有極少數人聲稱自己患了所謂“陰滋病”,即病毒陰性的艾滋病,最后發(fā)展為完全不能自拔的強迫癥。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種現象或已成為社會問題,甚至連傳染病學家也不敢公開說是道非。
我們知道,感染HIV后的早期階段可無任何癥狀,受損害的機體免疫功能積累到最長達10年之后,才會發(fā)展為有癥狀的艾滋病。確認艾滋病/HIV感染的最基本證據就是體內有HIV復制,依據是HIV抗體陽性和/或HIV核酸陽性。當然,在這里需要解釋一下“窗口期”的概念,它是指感染HIV后到出現抗體的這個“空白”時間段。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經非??隙ǖ卮_定HIV感染后的窗口期為14~21天,也有極少數感染者的窗口期長達3~6個月。不少恐艾癥患者就是被“犯事”之后的這個窗口期給折騰得死去活來,長期的擔憂和焦躁,最終發(fā)展為難以逆轉的嚴重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