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茜
摘要:元話語的主要功能幫助作者建構語篇、表述作者的態(tài)度以及實現(xiàn)作者與讀者間的互動。本文對元話語的概念及分類進行了梳理,從四種不同的元話語研究模式對其進行整理和分類,為元話語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框架。
關鍵詞:元話語;人際性;反身性
一、引言
元話語最早由Z.Harris提出,旨在闡釋語篇中處于次要地位的信息。隨著語篇分析理論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國內(nèi)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闡釋,但由于其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仍然存在不少爭議,尤其是在元話語的辨別和分類方面。
二、元話語的概念與分類
(一)元話語的概念
Williams(1981)將元話語概念引入到寫作領域,從篇章的組織功能對其進行分析,將其視為“關于話語的話語,與主題內(nèi)容無關”。這種視角的元話語研究只注重篇章結構,不考慮人際互動和人際表達的元話語,學者們將其看作是狹義元話語模式。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元話語研究,元話語的人際功能也納入元話語的研究范疇。Cristmore(1993)將元話語看作是命題內(nèi)容以外的語言形式,這些語言成分可以組織作者或讀者對語篇建構、解釋或評價。Hyland(2005)將元話語看作一種機制,其功能是組織語篇、展現(xiàn)態(tài)度以及預測讀者反應的機制,這種從功能視角出發(fā),將元話語分為語篇組織功能和人際功能的話語模式被稱為廣義元話語模式。
(二)元話語的分類模式
不管是狹義還是廣義的元話語模式,大多數(shù)的研究者對元話語的分類都以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理論為基礎,將元話語視為實現(xiàn)語篇三大元功能中的語篇功能和人際功能。Cristmore將元話語分為語篇元話語和人際元話語,前者指語篇中連接命題信息以及構成篇章的語言成分,后者指語篇中表現(xiàn)作者態(tài)度和與讀者互動的語言成分。
Hyland(2005)提出元話語可以進行語篇協(xié)商,促進作者與讀者間的互動。只有將讀者的背景知識、其篇章經(jīng)驗和處理語篇的需要都考慮到,才能凸顯元話語的人際特征。所以,Hyland提出的分類模式與Cristmore的分類存在差異,他將元話語以人際性話語模式進行了分類,分為交互式和互動式。前者采用一些明示的手段引導讀者闡釋語篇,建構作者與讀者的互動,后者主要體現(xiàn)作者對篇章命題的態(tài)度以及讀者的態(tài)度,作者通過一些特定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影響讀者的參與過程。王強和成曉光(2016)認為Hyland對元話語的分類將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三大元功能視為整體,突顯元話語的人際特征。這樣對于作者建構語篇和讀者解讀語篇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該模式的研究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冉志晗和冉永平(2015)指出,Hyland的人際性研究模式不能很好地解答是哪些人之間的互動,因此會影響讀者對語篇的認識。
元話語的反身性模式由瑞典學者?del(2006)提出,將元話語視為“語篇中具有反身性的語言表達,指涉當前語篇本身或語言形式、當前語篇作者以及當前語篇受眾”。語篇的“非命題行”不再是元話語的研究重點,反身性模式強調(diào)“當前語篇作者”和“當前語篇的讀者”的原則。元話語的反身性模式可以減弱元話語的模糊性,從而降低元話語識別的主觀性。
三、結語
不管是元話語的狹義、廣義、人際性還是反身性模式研究,這些源于學者對元話語功能的不同認識。人際性和反身性元話語模式是以元話語的狹義和廣義模式演變而來,反身性元話語模式限定了“當前語篇”的原則,這一點比人際性模式更加準確,但反身性模式對元話語功能與分類的認識主要基于學術語篇分析,會存在一定的特定性,是否適應其他文體還有待驗證。
參考文獻:
[1]?del,A.2006.Metadiscourse in L1 and L2 Englis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Cristmore,A.,R.Markkanen&M.Steffensen.1993.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A study of texts written by American and Finnish university students[J].Written Communication,(1):39-71.
[3]Hyland,K.2005.Metadiscourse[M].London:Continuum.
[4]Williams,J.1981.Style: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M].Boston:Scott Foresman.
[5]冉志晗,冉永平.語篇分析視域下的元話語研究:問題與突破[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281).
[6]王強,成曉光.元話語理論研究范式述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