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飛
[摘 要] 點撥是一種方法引領,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它教會學生學語文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導入性點撥、關鍵處點撥、評價性點撥和遷移性點撥等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悟、理解、運用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關鍵詞]學講方式;課堂點撥;導入;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9-0020-02
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秉c撥是一種方法的引領,更是一種教學的藝術。它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對學生察言觀色,用賞識的眼光與精準的點撥技巧,喚醒學生的內(nèi)在潛力,激勵學生進行個性體驗與感悟。
一、導入性點撥,激起探究欲望
在教學過程中,課前導入就像是一臺戲的序幕,能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導入性點撥是拉開序幕的前奏曲。精彩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眼球,調(diào)動起學生情感體驗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醒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與新概念進行聯(lián)系。如果教師能精心設計點撥方式,創(chuàng)設與新課相適應的學習情境,就能讓學生以高漲的學習熱情投入課堂,沉入文本進行學習。
例如,《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一文,真實地記錄了1998年解放軍幾十萬官兵英勇抗洪的動人情景。全文共分為三個板塊:險情危急、保衛(wèi)大堤、救護群眾。每一板塊都聚焦一個核心——錚錚鐵漢,英勇獻身!課文情理交融,點面結合,展現(xiàn)了人民子弟兵的錚錚鐵骨。教學伊始,我用音樂視頻《為了誰》導入新課,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這樣直接導入課文,使學生未入文先入情,感動不已。在這感動中,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走進文本了解人民子弟兵。這種創(chuàng)設情境式的導入,發(fā)揮了點撥的功能。
二、關鍵處點撥,實現(xiàn)言意兼得
語文教學應著重于“悟”。教師要引領學生抓住文本的關鍵處進行感知理解、討論交流,使學生悟出文章的深刻內(nèi)涵。在關鍵處進行點撥具有牽一發(fā)動全身的作用。教學時,在關鍵之處進行點撥,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揣摩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深意。在一次校級公開課上,我執(zhí)教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首詩,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同學們,通過朗讀,你知道這是一場怎樣的雨?
生1:這是一場大雨。
生2:這是一場急雨,來得快走得也快。
師:請同學們用心讀一讀古詩,找找詩中的哪些詞語或句子讓你感受到這是一場大雨、急雨,是一場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雨?
生:我從“白雨跳珠亂入船”感受到雨大。
師:準確地說詩中的哪個字或者哪個詞讓你感受到雨大?
生:“跳珠”。
師:“跳珠”就是跳動的珍珠,這是作者把打在船上濺起的水花比喻成跳動的珍珠。這足以說明雨大!
生:我從一個“亂”字讀出雨大。
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1:雨下得大,下得猛,打在船上噼里啪啦的響。
生2:落在船上的雨點就像撒落的珍珠一般。
師:讀到這里,老師有一點不明白:雨水是無色的,怎么說是“白雨”呢?
生1:因為天有點黑,反襯雨有些白。
生2:因為雨下得太大了,整個世界看起來白茫茫的一片。
師:是呀,在這白茫茫的雨霧中,遠處的青山能看見嗎?西湖兩岸的樹木還看得見嗎?滿塘的碧綠荷葉能看清嗎?天地之間只見白茫茫的一片。你看,這個“白”字用得多么精準,多么生動啊!
……
閱讀教學貴在點撥、妙在啟智、巧在引領,這樣才能實現(xiàn)言意兼得的目標。教例中,教師由“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展開探討,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聯(lián)系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引領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詞語進行品讀,讓學生感悟到文本的藝術魅力。在關鍵處點撥,能激起課堂意想不到的波瀾,使學生的理解更深入。
三、評價性點撥,燃起讀書熱情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說,幽默是教育家的第一位助手。風趣幽默的語言、準確適時的評價,能燃起學生的閱讀熱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學《小稻秧脫險記》一課中,我這樣指導學生讀出“有氣無力”的感覺。
師:誰愿意讀一讀雜草說的話?
生:(大聲有力地)“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p>
師:哪里完了?瞧你,精力多旺盛啊!難道我的化學除草劑假了?我得再換一瓶。(我做重新拿一瓶,朝該生身上噴了好幾下的動作。學生大笑)
生:(聲音稍低)“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p>
師:沒聽到喘???你這棵雜草太頑強,我得多噴點除草劑。(“嗤嗤嗤……”我圍著該生做出噴灑的動作)
生:(微弱地,氣喘吁吁地)“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保ㄕf著,順勢軟綿綿地倒下)
師:好!掌聲鼓勵。(學生鼓掌)你們看,這就叫“有氣無力”。
風趣幽默的語言,適時合宜的評價營造了寬松的課堂氣氛。這種點撥有利于調(diào)節(jié)學生緊張的心理情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詞語的魅力,既使學生輕松地理解了“有氣無力”這個詞語,又燃起了學生的讀書熱情,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遷移性點撥,引發(fā)創(chuàng)造力
“知識傳遞”的教育已經(jīng)不適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的。葉圣陶先生說:“教材只是一個例子?!闭n堂教學不是讓學生懂得什么、記住什么,而是讓學生去理解、思考和判斷,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的本領,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并能學以致用。
如,在教學《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的第五自然段時,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文中省略號的內(nèi)涵。
師:作者僅僅看到小魚在嬉戲,雨點在唱歌嗎?
生:我發(fā)現(xiàn)“在荷葉上唱歌”的后面,有省略號。
……
師: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小詩人。
出示:荷葉像一柄大傘,靜靜地在荷塘舉著, 來了,在荷葉上 。
一石激起千層浪。六個單調(diào)的圓點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頓時鮮活生動起來。學生的眼中閃現(xiàn)出智慧的光芒。討論了一會兒之后,他們有了思維的火花,個個爭先恐后地要表達。那種思考后的快樂是無法形容的。
運用這種遷移性點撥,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作為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并點撥誘導,這樣一定會揚起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風帆。
點撥是智慧的導火索,能引燃學生的思維,綻放出精彩火花。點撥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點睛之筆,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精準點撥,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新,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課堂教學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2] 左達.將素質(zhì)教育融于教學幽默中[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3).
[3]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4] 葉圣陶.葉圣陶論語文教育[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5] 鐘啟泉.課堂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