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城市居民“工作—家庭平衡”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2018-08-24 06:37:26龔紫鈺
        社會工作 2018年3期

        龔紫鈺

        一、問題的提出

        對絕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來說,工作和家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兩大領域,“工作家庭兩不誤”是幸福生活的表征,而工作和家庭之間的沖突則與多種消極后果相聯(lián)系,如影響個體身心健康、導致家庭福利損失、降低組織滿意度、加劇老齡社會、兒童貧困等社會問題等等。可以說,工作—家庭沖突是影響福利獲得的一種風險因素,而通過社會政策途徑推進工作—家庭平衡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在歐洲和北美國家中,政府有義務調和公民工作—家庭沖突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企業(yè)也被認為應該擔負起幫助員工協(xié)調工作和家庭的責任,一系列相關的工作政策、休假政策和員工支持政策應運而生。但在中國,這一問題還未引起足夠重視,相應的社會政策尚處于匱乏狀態(tài)。與因失業(yè)、疾病、年老、工傷和殘疾而造成的傳統(tǒng)社會風險相比,工作—家庭沖突是一種新社會風險,主要是由從工業(yè)化向后工業(yè)化的社會轉型引起的(岳經(jīng)綸、顏學勇,2014)。在轉向后工業(yè)化的過程中,勞動力市場結構、就業(yè)結構和家庭結構都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產生了一些原有的社會政策無法有效應對的風險與挑戰(zhàn),這要求社會政策做出積極調整,關注新的社會政策議題。在此背景下,本文將從新社會政策視角出發(fā)審視我國城市居民的工作—家庭沖突問題,探明城市居民工作—家庭沖突現(xiàn)狀及其對個體生活滿意度和精神健康的影響,進而分析影響工作—家庭沖突程度的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工作—家庭平衡的社會政策干預路徑。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工作—家庭沖突的概念及內涵

        工作和家庭生活是事關個體福利的兩個關鍵領域:在就業(yè)市場參加工作是獲得經(jīng)濟收入、提高物質生活水平、體現(xiàn)人生價值的基本方式;參與家庭生活則是履行家庭責任、獲取情感支持、得到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徑。20世紀70年代,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西方國家經(jīng)歷了深刻的社會轉型,這不僅帶來經(jīng)濟社會的極大發(fā)展,同時造成個體在平衡工作與家庭的問題上遭遇困境,其中,工作環(huán)境變化帶來員工工作壓力的提升、女性大量參與勞動力市場,以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是工作—家庭沖突問題凸顯的主要原因。在這一背景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學者對工作—家庭沖突問題展開了系統(tǒng)研究。

        工作—家庭沖突是角色沖突的一種,指的是來自工作和家庭領域的角色壓力在某些方面互不相容,對工作角色的參與會因為對家庭角色參與的緣故而變得困難,反之亦然。按照沖突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基于時間的沖突、基于壓力的沖突以及基于行為的沖突(Greenhaus&Beutell,1985)?;跁r間的沖突是指一種成員身份對時間的占用使得個體無法達成其他角色的預期;基于壓力的沖突是指某種角色的壓力會影響個體在其他角色的表現(xiàn);而基于行為的沖突則是指一種角色要求的行為模式與另一種角色無法兼容。Duxbury和Higgins則將工作—家庭沖突描述為員工在來自于工作和家庭的不同需求中掙扎的一種不穩(wěn)定狀態(tài),具體包括角色超載、工作對家庭的影響以及家庭對工作的影響三種類型(Duxbury&Higgins,2003)。工作—家庭沖突的反面是工作—家庭平衡,指的是個體能夠同等地投身并且滿足于家庭角色和工作角色的程度,包括時間平衡、心理投入平衡和滿意度平衡三個維度(Greenhaus et al.,2003),對工作—家庭沖突進行干預的目標就是為了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平衡,最終提升個體福祉。

        (二)工作—家庭沖突的后果及影響因素

        研究表明,工作—家庭沖突的消極后果至少體現(xiàn)在個體、家庭、工作等三個層面。

        在個體層面,作為工作—家庭沖突的直接受害者,個體的身心健康會因為工作與家庭角色的不相容而受到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工作—家庭沖突與精神抑郁(Burke,1993)、較低的生活滿意度(Aryee,1992)、較差的身體狀況(Frone et al.,1996)等不利的健康后果有關,如Frone和Russell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對工作的干擾使得個體更可能感到沮喪,且身體健康水平會下降,高血壓風險上升,而工作對家庭的影響則提升了酒精濫用的可能性(Frone et al.,1997)。

        在家庭層面,工作—家庭沖突會造成家庭福利水平的下降。研究發(fā)現(xiàn),高強度的工作—家庭沖突是高家庭壓力(Frone et al.,1992)、高家庭沖突、家庭暴力和離婚、低家庭生活滿意度(Rice et al.,1992)的有效預測變量。

        在工作方面,較高的工作—家庭沖突會帶來高曠工率、高離職率、低生產效率、低工作滿意度、低組織承諾、低組織忠誠、高昂的醫(yī)藥成本等不利于組織發(fā)展的消極后果(Hobsor et al.,2011);Schabracp進一步將工作—家庭沖突對組織造成的影響分為四類,即生產的低數(shù)量和低質量、組織內部沖突及合作的低效率、優(yōu)秀員工的離職以及員工因病離開給組織帶來的高成本,高水平的工作—家庭沖突甚至可以導致組織的解體(張雯等,2006)。

        宏觀的社會結構變遷是工作—家庭沖突演變?yōu)樯鐣栴}的大背景,但是具體到微觀層次,又有哪些因素會導致工作家庭沖突呢?拜倫認為,導致工作家庭沖突的變量可以分為三類,即工作領域變量,如工作時間過長、工作安排彈性不足;家庭領域變量,如兒童、老人照顧負擔太重,負擔難以通過市場或政府有效轉化;個體變量,如人格、心理投入等(Byron,2005)。針對不同領域的影響因素,學者們提出了諸如家庭公共化、彈性休假制度、性別政策立法等對策建議。

        (三)國內工作—家庭沖突的相關研究

        與西方學界如火如荼的工作—家庭沖突(平衡)研究相比,我國的相關研究還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主要的研究內容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對國外工作—家庭平衡研究成果加以介紹,并提煉出對中國的啟發(fā)意義。《公共行政評論》2013年第3期專門開辟“工作—家庭平衡”專欄,收錄了4篇文章,分別回顧了歐洲工作—家庭沖突研究的進展(岳經(jīng)綸、朱亞鵬,2013;岳經(jīng)綸、顏學勇,2013)、討論了歐洲國家推進工作—家庭平衡的政策(蘇美爾,2013)、分析了我國工作—家庭沖突的特殊表現(xiàn)和成因(劉云香、朱亞鵬,2013)。二是進行工作—家庭平衡理論的本土化研究,提出中國特色的工作—家庭平衡理論架構,強調文化特征、老年親屬支持等變量的獨特解釋力(張雯等,2006;劉云香、朱亞鵬,2013)。三是從我國實際出發(fā)展開工作—家庭平衡的實證研究。此類研究多是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展開,分析工作—家庭平衡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對策建議(萬利、黃鎬煐,2014)。相比較而言,從社會政策視角出發(fā)探討工作—家庭沖突對于居民福祉的實證研究則比較缺乏,但是作為新社會風險的一個種類,工作—家庭沖突是無法單靠個體或者家庭的力量來有效應對的,社會政策應該扮演重要角色。社會政策的真正關注點最終應該落腳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與此相關的風險和福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嵌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岳經(jīng)綸、朱亞鵬,2013),而工作和家庭正是最主要的生活領域。因此,本文將從新社會政策視角出發(fā),運用實證資料探討城市居民工作—家庭沖突的影響因素,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推進工作—家庭平衡的政策設計。

        參考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本文將主要探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以及性別態(tài)度對我國城市居民工作—家庭沖突的作用機制。

        首先,生活事件指的是本人和家庭在日常生存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要求其做出改變或適應的情況和變化,按照性質可劃分為正性生活事件和負性生活事件,前者指的是那些能讓人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促使人的情緒向積極方向發(fā)展、進而提升個體生活積極性的事件,如晉升、提拔、獲獎等;而后者則會使個體產生焦慮、不安、恐懼等消極的情感體驗,如父母離異、親友亡故等(陳紅敏等,2014),本文主要關注后者。社會事件牽涉到個體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作為一種負性社會資源,它會對人們的情感和行為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社會事件既可能產生于工作領域,也可能發(fā)生在家庭生活領域,并且會涉及物質、情感、精神等多重維度,從而對個體正常的工作、生活安排造成干擾。因此,本文提出第一個研究假設。

        假設1:經(jīng)歷負性生活事件越多者,工作—家庭沖突越嚴重。其次,社會支持理論認為,社會支持、組織支持、家庭支持等支持方式對于緩解工作—家庭沖突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至少能夠從兩個方面降低工作—家庭沖突,首先,來自重要他人的支持能夠直接減輕角色壓力,從而帶來更少的時間要求、更輕微的壓力,以及更靈活的行為期待;其次,社會支持能夠調節(jié)工作—家庭沖突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系(Greenhaus&Beutell,1985)。生活事件的發(fā)生增加了個體的日常負擔,如有親人生病需要照顧、夫妻關系出現(xiàn)裂痕、工作上遇到瓶頸,此時如果能夠得到親友、單位和政府各種形式的支援與幫助的話,將會有助于當事人更有效地應對生活挑戰(zhàn),否則則會遭遇嚴重的工作—家庭沖突。因此本文提出第二個研究假設。

        假設2:社會支持能夠緩解工作—家庭沖突,即得到社會支持越多者,體驗到的工作—家庭沖突越少。

        本文所考察的社會支持主要是指政府和企業(yè)提供的支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援助和醫(yī)療服務三類,因此假設2可以進一步具體化為以下三個子假設。

        假設2.1:享有社會保險者,其工作—家庭沖突少于未享有社會保險者。

        假設2.2:遭遇困難時得到社會援助越多者,工作—家庭沖突越少。

        假設2.3:獲得醫(yī)療服務越便捷者,工作—家庭沖突越少。

        最后,有關工作—家庭沖突的研究有很強的女性主義傳統(tǒng),關注家庭責任對于女性職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劉云香、朱亞鵬,2013)。在傳統(tǒng)的性別觀念里,男性主要承擔的是工作場所的責任,而女性則主要負責照顧家庭,但是隨著勞動力市場變革、性別觀念變化、女性教育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響,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現(xiàn)象越來越常見,女性就業(yè)率顯著提高(蘇美爾,2013)。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在照顧家庭的責任分擔上依舊是以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態(tài)度為指導,女性勢必會體驗到更多的工作—家庭沖突,而性別觀念越平等,則越有助于平衡工作—家庭的責任。鑒于此,本文提出第三個研究假設。

        假設3:性別態(tài)度越不平等者,工作—家庭沖突越嚴重。

        三、數(shù)據(jù)來源與變量測量

        (一)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所使用數(shù)據(jù)來自于徐延輝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社會質量視角下的社會建設研究”廈門市的調查數(shù)據(jù),課題組于2011年7月—11月在廈門市思明區(qū)、湖里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在廈門工作、生活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也即本文所說的城市居民,這與以往研究從戶籍角度出發(fā)定義城市居民的做法有所不同。調查抽樣根據(jù)兩區(qū)人口比例、結構特點及社區(qū)類型采取多階段分層抽樣方法進行,共發(fā)放問卷1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73份,因為本文研究的是工作與家庭的平衡問題,所以只選擇其中就業(yè)狀態(tài)為“有工作”的629個樣本作為分析對象。

        在629位調查對象中,男性占58.8%,女性占41.2%;年齡均值為34歲;來自本地城市的占48.5%,本地農村的10.0%,外地城市的13.6%;外地農村的占27.9%;平均受教育年限12.3年;收入均值為3350

        11..因變量:工作—家庭沖突

        本研究通過工作—家庭沖突來從對立面反映城市居民的工作—家庭平衡狀況。具體的測量問題是“在過去一年中您是否發(fā)生過以下情況:(1)因工作疲倦而沒有完成家務;(2)工作對履行家庭責任有一定影響;(3)因家庭責任而難以專注工作”,其中前兩個問題測量的是工作對家庭的影響,第三個問題測量的是家庭對工作的影響。答案選項分為“從不”“很少”“難以回答”“每年幾次”“每月幾次”和“每周幾次”,分別賦值1—6分,然后將三項得分相加,得到一個分值介于3—18分的工作—家庭沖突得分,分值越高,調查對象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間的沖突狀況越嚴重。

        22..自變量

        (1)生活事件。本研究的生活事件是指負性生活事件,操作化為生活事件發(fā)生種類,問卷中的具體問題是詢問調查對象“在過去的12個月中,您或您家人是否發(fā)生過以下事項:家庭關系出現(xiàn)問題、龐大的醫(yī)藥使用費、失業(yè)或生意失敗、工作不穩(wěn)定、因工受傷、成為犯罪受害者、投資失利”,在每個項目上,“發(fā)生過”記1分,“未發(fā)生過”記0分,然后將7個項目加總得到生活事件得分。

        (2)社會支持。社會支持主要通過公共服務使用、社會保險和社會援助三方面來測量,衡量的都是個體能夠從社會層面得到的幫助。

        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操作化為醫(yī)療服務,在問卷中詢問調查對象“以下情況是否與您相符合:到醫(yī)院/診所太遠、預約時間太長、排隊候診時間太長、費用太貴”,答案分為“非常符合”“比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以及“非常不符合”,分別賦值1—5分,然后將4個問題上的得分加總,形成一個分值介于4—20之間的醫(yī)療服務指標。

        社會保險。社會保險分為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yè)保險和生育保險,對于每一類保險項目,“參與”記為1,“未參與”記為0,以“未參與”作為參照類別;

        社會援助。社會援助的測量方式是詢問調查對象“如果遇到困難需要幫助,能從以下哪些渠道獲得幫助:政府最低保障、大病醫(yī)療保險、商業(yè)保險/人壽保險、政府就業(yè)服務計劃、社區(qū)服務和志愿者、非政府組織和慈善組織”,在每一個類別上,“能夠得到幫助”記為1,“不能得到幫助”記為0,然后將各項相加,得到一個分值介于0—6分的社會援助得分。

        (3)性別態(tài)度。對性別態(tài)度的測量是通過詢問調查對象對三條有關男女兩性的論述的看法實現(xiàn)的,三個問題分別是“一般來說男性比女性更能成為好的政治領袖”、“大學教育對男生的重要性大過女生”、“男性比女性更能管理生意”,對每個問題設置五個答案選項,“非常同意”=1,“同意”=2,“無所謂”=3,“不太同意”=4,“完全不同意”=5,然后進行因子分析,得到一個性別態(tài)度因子,因子分值越高,調查對象的性別態(tài)度越趨向平等。KMO值為0.685,Bartlett球度檢驗p<0.001,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38,共解釋了總體65.78%的方差。

        33..控制變量

        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個體特征變量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態(tài)等會對個體的工作—家庭沖突程度及類型產生影響(Schieman&Glavin,2011;姜佳將,2014),因此本文對這些變量加以控制。此外,考慮到城鄉(xiāng)分割的戶籍制度可能會造成城鄉(xiāng)居民在公共服務獲得上的差別待遇,進而影響到工作—家庭沖突的程度,因此本文將調查對象來源地也作為控制變量。

        本文使用的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基本情況見表1。元;婚姻狀態(tài)已婚72.0%,未婚25.6%,離婚和喪偶2.4%。

        (二)變量測量

        表1 自變量和因變量基本情況

        四、研究發(fā)現(xiàn)

        (一)城市居民工作—工作沖突現(xiàn)狀

        研究中將城市居民工作—工作沖突得分劃分為三個等級,3—7分為低水平?jīng)_突,8—13分為中等水平?jīng)_突,14—18分為高水平?jīng)_突。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調查對象在工作—工作沖突項目上的平均得分是9.69分,處于中等水平。其中得分在3—7分的占38.5%,8—13分的占35.3%,14—18分的占26.2%,即約有1/4的調查對象工作—家庭沖突比較嚴重。

        11..工作對家庭的影響

        工作—家庭沖突是有方向性的,可分為“工作對家庭的影響”以及“家庭對工作的影響”,其中工作對家庭的影響是指工作需求使得家庭責任難以完成(Duxbury&Higgins,2003)。本研究中衡量調查對象工作—家庭沖突的三個指標中,前兩條都反映的是工作對家庭的影響。在“因工作疲倦而沒有完成家務”上,調查對象的均值為3.46分,其中感受到此類沖突的頻率是“每月幾次”和“每周幾次”的調查對象占總樣本的比例為38.9%。在“工作對履行家庭責任有一定影響”上,平均得分為3.34分,同樣屬于中等水平的沖突,頻繁感受到此類沖突(“每月幾次”和“每周幾次”)的調查對象占比為32.6%。T檢驗結果表明,男性和女性調查對象在工作對生活的影響方面感受到的沖突并無顯著差別,這和張雯等人(2006)的發(fā)現(xiàn)一致。

        22..家庭對工作的影響

        與工作對家庭的影響相對,家庭對工作的影響指的是家庭需求使得工作責任難以完成,在調查中用于反映這一類沖突的陳述是“因家庭責任而難以專注工作”,調查對象在這一項目的平均得分是2.90分,小于反映工作對家庭影響的兩個項目的得分。有學者指出,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使然,我國工作—家庭沖突主要表現(xiàn)為工作對家庭的全面擠壓,沖突的結果由家庭來承擔(劉云香、朱亞鵬,2013),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城市居民因為工作而影響家庭責任承擔的狀況要比家庭對工作的干擾更為嚴重。男性和女性在這一項目上的得分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二)工作—家庭沖突的后果

        工作—家庭沖突對個體福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以生活滿意度和精神健康為例,分析了工作—家庭沖突的消極后果。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調查對象的工作—家庭沖突與精神健康水平和生活滿意度水平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見表2)。具體而言,調查對象體驗到的工作—家庭沖突狀況越嚴重,其對生活滿意度的評價越低,且這一相關關系可以推論到總體(p=—.172,p<0.01),這與眾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致(Greenhaus&Beutell,1985;Greenhaus et al.,2003;顏學勇、周美多,2014);同樣的,工作—家庭沖突也伴隨著較低水平的精神健康(p=—.229,p<0.01)。正因為工作—家庭會對個體及家庭的生活質量帶來威脅,因此需要對造成家庭—工作沖突的因素進行分析,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表2 :工作—家庭沖突與精神健康、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三)工作—家庭沖突的影響因素

        為了進一步探討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及性別態(tài)度對城市居民工作家庭沖突的影響機制,研究者以工作—家庭沖突為因變量,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和性別態(tài)度為自變量,同時納入控制變量,建立回歸方程,得到模型1—4(見表3)。模型1只納入了控制變量,調整后的R2為0.085,即控制變量可以解釋8.5%的方差;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生活事件,調整后的R2提升至12.3%;模型3進一步加入社會支持的三個指標,模型解釋力進一步提升,調整后的R2達到14.9%;模型4是加入了所有自變量和控制變量的完整模型,該模型可以解釋工作—家庭沖突17.3%的方差。

        表3 :城市居民工作—家庭沖突影響因素(括號內為標準誤)

        注:(1)*p≤0.1,**p≤0.05,***p≤0.01,****p≤0.001。(2)參考類別:a=女性,b=已婚,c=本地城市人,d=無醫(yī)療保險,e=無養(yǎng)老保險,f=無失業(yè)保險,g=無工傷保險,h=無生育保險。

        首先討論控制變量的影響作用。在4個模型中,控制變量對工作—家庭沖突的影響方式基本一致。在年齡方面,年齡越大者,體會到的工作—家庭沖突越少;收入方面,收入越高者,工作—家庭沖突水平越嚴重,這可能是因為收入越高,意味著需要投入于工作的時間越多,工作角色產生的壓力越大,相應的對特定行為特征的要求也越嚴格,這些都會引發(fā)沖突(Greenhaus&Beutell,1985);在婚姻狀態(tài)方面,未婚者比已婚者體驗到的工作—家庭沖突要少,研究發(fā)現(xiàn),幼年子女越多者,越容易遭遇工作—家庭沖突(姜佳將,2015),這可能是未婚者工作—家庭沖突相對較輕的原因之一。在模型1中,受教育年限對工作—家庭沖突有正向影響,但是納入其他自變量后,其效應不再顯著;同樣的,在模型1中,與本地城市人相比,本地農村人、外地城市人、外地農村人都體驗到更多的工作—家庭沖突,但是到了模型4,就只有外地農村人與本地城市居民的差別依然顯著,這表明農民工群體更容易成為工作—家庭沖突的受害者。

        在本研究中,更為關注的變量是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和性別態(tài)度。在模型2至模型4中,對生活事件而言結果是一致的,即調查對象經(jīng)歷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多,感受到的工作—家庭沖突越嚴重,假設1得到驗證。負性生活事件的發(fā)生打亂了原有的工作生活安排,需要人們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情感去處理突發(fā)事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有太多的事情而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時,角色超載就發(fā)生了(Duxbury&Higgins,2003),負性生活事件可以被視為一種日常生活風險。

        社會支持的三個指標對工作—家庭沖突的影響在模型4和模型5中也是一致的,具體而言,受訪者對各類社會保險的擁有狀況對工作—家庭沖突無顯著影響,假設2.1未能得到驗證,這一發(fā)現(xiàn)可能意味著傳統(tǒng)的社會福利項目雖有助于提升個體的普遍福利,但在緩解工作—家庭沖突方面效果有限,需要推行更有針對性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便捷的醫(yī)療服務有助于緩解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間的沖突,假設2.3得到驗證;而在遇到困難時得到的社會援助對于工作—家庭沖突卻無顯著影響,假設2.2未能得到數(shù)據(jù)支撐。同時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當引入社會支持的三個指標之后,生活事件對工作—家庭沖突的回歸系數(shù)變小了,這表明生活事件對工作—家庭沖突的強化作用因為社會支持,特別是公共服務的使用而得到削弱。這一發(fā)現(xiàn)啟示我們,進一步完善包括醫(yī)療在內的公共服務不僅能夠直接推動工作—家庭平衡,還能夠通過緩解生活事件的沖擊而間接促進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協(xié)調。

        在性別態(tài)度方面,性別觀念越平等者,感受到的工作—家庭沖突越小,假設3得到驗證。為了探明性別態(tài)度對于男性和女性是否具有不同效應,筆者分性別建立回歸方程,發(fā)現(xiàn)性別態(tài)度在兩個方程中的影響作用是一致的,即平等的性別觀念能夠緩解工作—家庭沖突。我國居民的工作—家庭沖突有其特殊性,在經(jīng)典的時間、心理和行為三維度之外,還表現(xiàn)為“工作至上”與“家庭第一”的價值觀念之間的沖突(劉云香、朱亞鵬,2013)。在傳統(tǒng)的性別文化里,“工作至上”的任務是由男性來承擔的,而“家庭第一”的目標則主要由女性達成,兩者都需要參與者付出極大心力,角色壓力比較大,對角色的感知會影響沖突的程度,因此持傳統(tǒng)性別觀念者更容易感受到?jīng)_突。相反,那些性別態(tài)度較為平等者并不將工作或者家庭看作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唯一場所,相對更注意在兩個領域之間的均衡投入,由過分強調某一角色而帶來的緊張和壓力也比較小,因此感知到的工作—家庭沖突不如那些持傳統(tǒng)性別態(tài)度者劇烈。

        五、結論與討論:社會政策干預建議

        工作—家庭平衡(沖突)問題已經(jīng)引起西方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僅相關研究成果十分豐富,而且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然而在中國,工作—家庭平衡的實證研究還比較缺乏,有針對性的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尚處于缺位狀態(tài)。本文從生活事件、社會支持和性別態(tài)度著手,探討了我國城市居民工作—家庭沖突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約1/4的調查對象存在著較嚴重的工作—家庭沖突問題,其中工作對家庭的影響要比家庭對工作的干擾更嚴重,并且男女之間在工作—家庭沖突的嚴重程度及類型方面不存在顯著差別;工作—家庭沖突與生活滿意度和精神健康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工作—家庭沖突越嚴重者,生活滿意度和精神健康狀況越差;在工作—家庭沖突的影響因素上,經(jīng)歷越多負性生活事件者,工作—家庭沖突越嚴重;擁有傳統(tǒng)社會保險項目并不能顯著減輕工作—家庭沖突,便捷的公共服務則能夠緩解工作與家庭之間的矛盾;性別態(tài)度平等者感受到的工作—家庭沖突要少于持傳統(tǒng)性別觀念者。

        以上發(fā)現(xiàn)具有鮮明的社會政策意涵。政策制定者只有保持對政策運作環(huán)境的敏感才能夠提供好的社會政策,因此能否正確認識到工作—家庭沖突這一新社會風險的存在及其影響,進而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政策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借鑒西方國家在推進工作—家庭平衡方面的經(jīng)驗做法,同時結合本文的研究發(fā)現(xiàn),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社會政策干預。

        第一,積極推動彈性工作制度、靈活休假制度以及各類員工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我國城市居民工作—家庭沖突更多的表現(xiàn)為家庭生活受到工作的擠壓,這與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較低、大部分家庭尚處于追求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的發(fā)展階段密切相關,在短時期內難以改變,因此社會政策干預的首要焦點應該放在企業(yè)相關的福利政策方面。本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社會保險項目在緩解工作—家庭沖突方面無能為力,因此在提供這些保險項目保障員工的基本福利之外,還應該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在工作政策、休假政策和員工支持政策等方面有所作為(岳經(jīng)綸、顏學勇,2013)。具體的措施包括:彈性的工作時間、彈性的工作地點(遠程辦公)、工作分享制度、更為人性化的產假安排、帶薪親子假、家庭緊急事務假、員工健康服務、托兒服務以及員工心理熱線等等??偠灾?,就是要建立起一種有利于員工平等分擔家庭責任、實現(xiàn)工作—家庭平衡的家庭友好型工作環(huán)境。

        第二,將兒童和老人照顧納入公共服務范疇,并進一步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來自親友的社會支持對于緩解工作家庭沖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親友能否提供支持、支持的類型和程度如何,因每個家庭親友網(wǎng)絡不同而充滿異質性,而對于社會政策來說,更具有可行性的干預方式是優(yōu)化與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公共服務可及性和便捷性是應對生活風險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可以借鑒北歐國家“家庭公共化”的相關做法,盡快將家庭作為社會政策的重要干預對象,從家庭生活的主要壓力源著手,嘗試將兒童照顧、老年人照顧等納入公共部門管理,承認其屬于公共事業(yè),建立家庭友好型的福利服務體系,減輕家庭負擔;其次,在我國城市社會長期存在著外來人口不能和本地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務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農民工群體與本地居民相比,感受到的工作—家庭沖突最為嚴重,因此在擴展公共服務內容的同時,要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使農民工也能受惠于新的政策安排,防止不平等的進一步深化。

        第三,要繼續(xù)弘揚男女平等的性別觀念。新中國成立以后,女性政治經(jīng)濟社會地位雖然不斷提高,但是傳統(tǒng)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家庭照顧責任倚重女性仍舊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工作—家庭平衡政策的目標僅限于女性且被設想成是對職場母親的援助,那么它就有可能進一步擴大性別鴻溝(蘇美爾,2013),因此應當通過大眾媒介、宣傳教育等途徑,逐步減弱陳舊性別觀念的影響力,倡導男女共同承擔工作和家庭責任的新風尚。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數(shù)據(jù)和本人研究能力的限制,本文的分析結果還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本文著重分析了來自于社會層面的各類支持和服務對工作—家庭沖突的影響,卻沒能進一步深入探討親友支持對家庭—工作平衡的效應,而無論是已有研究還是生活經(jīng)驗都告訴我們,來自于親友的物質幫助、情感慰藉,特別是父母在照顧幼兒方面給成年子女提供的幫扶能夠極大地解放后者,使其安心投入工作,因此未來研究應該關注這一方面。其次,本文的三個研究假設只得到部分驗證,特別是幾類社會保險似乎對工作—家庭沖突沒有減弱作用,筆者認為可能是傳統(tǒng)的社會保險項目在提升普遍福利上有作用,但對于作為新社會風險的工作—家庭沖突而言缺乏針對性,但這一解釋是否成立還需要后續(xù)研究加以驗證。未來將會在擴大調查規(guī)模、設計更有針對性的調查題目、構造更為嚴謹?shù)姆治瞿P蜕献龀龈嗯Α?/p>

        精品丝袜国产在线播放| 成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国产又大又黑又粗免费视频| 色视频线观看在线网站| 国产剧情麻豆女教师在线观看 | 亚洲图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不卡的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燥日日燥| 精品 无码 国产观看| 亚洲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蜜桃视频在线看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视频国产| 久久久精品国产视频在线| 人妖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无码欧美一区精品久久| 精品乱码卡1卡2卡3免费开放| 国产喷白浆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麻豆视频免费观看| 玩50岁四川熟女大白屁股直播 | www.尤物视频.com|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免费免费| 午夜视频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在亚洲线视频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av偷偷| 免费亚洲老熟熟女熟女熟女| 免费观看又色又爽又黄的| 免费黄色福利| 亚洲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www小说| 亚洲аv天堂无码| 午夜宅男成人影院香蕉狠狠爱|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