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萬林
(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某高速公路位于珠三角西部地區(qū),深挖路塹滑塌段路線中心最大挖深20.20 m,左側最大邊坡高度40.28 m,此段邊坡原設計邊坡坡率及支護形式為:
a)邊坡坡率 第一級邊坡坡率1∶1,邊坡高度10 m,一級邊坡頂部平臺寬2 m;第二級邊坡坡率1∶1.25,邊坡高度10 m,二級邊坡頂部平臺寬5 m;第三級邊坡坡率1∶1.5,邊坡高度10 m,三級邊坡頂部平臺寬4 m;以上為第四級邊坡,邊坡坡率為1∶1.25。
b)邊坡支護 第一級邊坡采用錨桿格梁+植草防護,分段長度180 m;第二、三級邊坡采用預應力錨索格梁+植草防護,分段長度159 m和134 m;第四級邊坡采用人字形預制混凝土塊骨架+植草防護。深挖路塹典型斷面圖如圖1。
圖1 深挖路塹典型橫斷面圖(單位:cm)
1.2.1 地形地貌
該段深挖路塹所在地貌單元為低山丘陵區(qū),該區(qū)域地形較平緩,自然坡度最大不超過16°,地面高差約10 m,地表植被主要為松樹、各種灌木和蕨類植物。
1.2.2 地層巖性
根據(jù)地質勘察報告,該段地層自上而下依次為:
a)粉質黏土 顏色為褐黃色,呈硬塑狀,稍微具有一定黏性和韌性,干強度較高。
b)全風化泥質粉砂巖 顏色為棕紅色,風化嚴重,強度低,巖體結構基本破壞,巖體呈土石結合狀。
c)強風化泥質粉砂巖 顏色為紫紅色,風化較嚴重,層狀構造,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基本呈碎塊狀。
d)中風化泥質粉砂巖 顏色為紫紅色,中等風化,細粒結構,層狀構造,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較完整。
1.2.3 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jù)地質勘察報告和現(xiàn)場水文調查結果,本區(qū)域水的類型主要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表水只在雨季存在,為短暫性地表水流;地下水主要靠降水補給,有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兩種類型。
1.2.4 地震烈度
該段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 s,抗震設防烈度為Ⅵ度。
該段深挖路塹左側第二級、三級邊坡于2016年11月13日—11月14日完成了預應力錨索的張拉,第一級邊坡開挖時間為2016年11月22日—11月30日。2016年11月30日,第一級邊坡坡面出現(xiàn)局部垮塌。12月2日,該段邊坡整體發(fā)生滑塌,在坡頂外12 m處出現(xiàn)縱向裂縫,裂縫最大寬度20 cm,且裂縫從坡頂向坡腳發(fā)展,第三級邊坡錨索發(fā)生破壞,部分格梁出現(xiàn)裂縫破壞。邊坡現(xiàn)場照片如圖2。
圖2 深挖路塹邊坡現(xiàn)場照片
該段深挖路塹邊坡地層巖性主要以強-中風化泥質粉砂巖為主,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且?guī)r體較破碎,由于巖層傾角18°~36°,且傾向路基,在雨水等外力作用下,易發(fā)生順層滑動和巖體剝落等破壞現(xiàn)象。
原設計雖采用預應力錨索框格梁和錨桿框格梁對邊坡進行支護,但從現(xiàn)場滑塌情況來看,支護措施不足以滿足邊坡穩(wěn)定性需要,設計存在一定缺陷。
本次邊坡滑塌發(fā)生在第二級、第三級邊坡錨索施工完畢且第一級邊坡開挖基本完成之后,由于第一級邊坡開挖減弱了抗滑段,導致邊坡發(fā)生深層滑動。
a)方案應充分考慮現(xiàn)場實際情況,保證邊坡在施工及高速公路運營過程中的安全。
b)方案應充分利用現(xiàn)有場地條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c)方案應滿足費用經(jīng)濟、技術合理、維護簡易等要求,且應便于施工。
圖3 深挖路塹邊坡處治典型橫斷面圖(單位:cm)
根據(jù)邊坡的地質情況及滑塌現(xiàn)狀,針對本項目特點,擬采用處治方案為:削方減載+抗滑樁+錨桿格構梁防護+植草綠化+截、排水溝綜合治理。
a)削方減載 第一級、第二級邊坡維持原設計不變,即第一級邊坡坡率1∶1,邊坡高度10 m,一級邊坡頂部平臺寬2 m;第二級邊坡坡率1∶1.25,邊坡高度10 m,第二級邊坡坡頂處平臺由原設計5 m寬調整為25 m;第三級邊坡坡率1∶1.5,邊坡高度10 m,三級邊坡坡頂處設置3 m寬平臺;以上為第四級邊坡,邊坡坡率放緩至1∶2.0。
b)抗滑樁 設置兩排抗滑樁,第一排設置于邊坡坡腳處,樁徑1.4 m,間距5.0 m,樁長12 m,樁頂設置鋼筋混凝土梁,梁截面尺寸為1.8×1.8 m;第二排設置于第三級邊坡坡腳,樁徑2.0 m,間距3.0 m,樁長27 m,樁端深入中風化巖層不小于3.0 m。
c)錨桿框架 第一級、第三級邊坡采用錨桿格構梁+植草防護,錨桿長度均為9 m,錨桿孔直徑為130 mm,間距3.0 m×3.0 m,筋體采用1根C32的鋼筋,俯角15°,注漿材料采用M30水泥砂漿??蚣懿捎肅30混凝土澆筑,框格梁內采用袋裝土回填,并噴灑草籽進行綠化。
d)第一級邊坡按照1∶1坡率清理坍塌虛土、修整邊坡,破損處采用C20素混凝土回填。
e)第四級邊坡削坡后采用噴播植草防護。
f)對現(xiàn)狀截水溝、排水溝、急流槽破損處進行整修,從而形成完整排水系統(tǒng)。
4.3.1 計算參數(shù)
根據(jù)勘察報告,邊坡發(fā)生整體滑動。根據(jù)滑坡滑動面幾何特征,滑動面分為牽引區(qū)、主滑區(qū)和抗滑區(qū)[2]。根據(jù)工程經(jīng)驗,結合驗算結果,綜合確定目前狀態(tài)下滑面參數(shù)為:邊坡后部牽引區(qū)滑動面強度參數(shù)為c=0 kPa,φ=28°;中部主滑區(qū)滑動面強度參數(shù)為c=10 kPa,φ=12.0°;前部抗滑區(qū)滑動面強度參數(shù)為 c=35 kPa,φ=35°。
4.3.2 第二級平臺處抗滑樁計算
4.3.2.1 滑坡推力計算
采用傳遞系數(shù)法進行滑坡推力計算[3],計算中不考慮水壓力影響,計算斷面圖見圖4。
圖4 第二級平臺處滑坡推力計算斷面圖(單位:m)
經(jīng)計算,第二級平臺處剩余下滑力為1964.532kN,下滑力角度為25.298°。
4.3.2.2 抗滑樁計算
第二排抗滑樁設置于第三級邊坡坡腳即第二級平臺處,樁徑2.0 m,間距3.0 m,樁長27 m,樁端進入中風化巖層不小于3.0 m??够瑯对O置范圍為K4+102—K4+208段,總長107 m。
根據(jù)理正分析軟件對抗滑樁進行計算,抗滑樁結構構造為:采用C30鋼筋混凝土樁,鋼筋保護層厚度70 mm,縱向鋼筋采用C32三根1束,共62束,箍筋采用C12@150,每2 m設置C22加強箍筋1道。
4.3.3 坡腳處抗滑樁計算
4.3.3.1 滑坡推力計算
采用傳遞系數(shù)法進行滑坡推力計算,計算中不考慮水壓力影響,計算斷面圖見圖5。
經(jīng)計算,第二級平臺處剩余下滑力為211.502 kN,下滑力角度為3.094°。
圖5 坡腳處滑坡推力計算斷面圖(單位:m)
4.3.3.2 抗滑樁計算
第一排抗滑樁設置在邊坡坡腳處,樁徑1.4 m,間距5.0 m,樁長12 m,樁頂設置鋼筋混凝土梁,截面尺寸為1.8×1.8 m。
根據(jù)理正分析軟件對抗滑樁進行計算,抗滑樁結構構造為:采用C30鋼筋混凝土樁,鋼筋保護層厚度70 mm,縱向鋼筋采用C32,共25根,箍筋采用C12@200,每2 m設置C22加強箍筋1道。
a)邊坡卸載后應首先對第一級邊坡和第三級邊坡進行及時支護,隨后再進行抗滑樁施工。
b)抗滑樁施工時,應先進行上部抗滑樁施工,再進行坡腳抗滑樁施工。
c)抗滑樁樁孔開挖時,應由兩側向中部采用人工間隔開挖,不得連續(xù)開挖。
d)抗滑樁樁身混凝土應邊灌注邊振搗,全樁混凝土應一次澆注完成。
e)施工過程中應派專人進行監(jiān)測,如邊坡或坡頂外側產生新的裂縫,應立即停止施工,并與設計單位取得聯(lián)系以便及時處理,保證施工安全。
深挖路塹施工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極易發(fā)生邊坡滑塌等現(xiàn)象。設計中一要加強地勘工作,使設計依據(jù)充分,避免支護措施不足;二要注意邊坡開挖后按設計文件要求及時支護,避免邊坡長期暴露在外,同時應完善臨時排水設施,避免雨水滲入路基;三要注意一旦邊坡發(fā)生滑塌,處治應一次到位,不留隱患,避免發(fā)生二次滑塌,造成工程浪費。